移动支付之新起点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移动,支付,新起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4-26 12:55
2月上旬,国外IT与3C媒体最吸引人眼球的报道,除了MWC2011,就是日本和韩国运营商正计划在这两个国家试行近场通信(NFC)服务的消息。日本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和韩国通信公司韩国电信(KT)已经就使用近场通信技术开发跨境移动服务达成协议,其中包括移动支付、公共交通票务、促销优惠券等等。两国的公司计划于2012年年底在各自的市场推出这类服务。同时,日本运营商KDDI、软银(Softbanl)及韩国运营商SK电信也已经结成类似的联盟,针对移动支付和智能海报服务展开测试。
同时,KDDI公司、软银移动、CredjtSaison、Orient、大日本印刷(DaiNipponPrinting)、凸版印刷(Toppan Printing)和T_Engine Forum将共同开始移动近场通信服务测试,未来这类服务将在日本和韩国推广。试验包括两种不同的服务类型:近场通信支付和智能海报的服务。其中,近场通信支付试验将采用万事达卡的PayPass技术,参与实验的公司包括KDDI公司、SK电信、软银移动、Credjt Saison、Orient和万事达卡。此外,三家移动运营商还将进行T-Cash(手机支付)服务实验,即让用户通过手机(配置了带有支付功能的USIM卡)支付商品或公共交通费用。可以说,一旦该业务全面落实,往来日韩两国的游客就能用自己的手机来购买物品,还能通过NFC技术接收到各类促销活动信息。
明确表态的移动运营商包括中国联通、America Movil、Axiata GrouD Berha小巴帝、德国电信、韩国电信、MTS、Orange、OtelGroup、软银移动、意大利电信、西班牙电信、奥地利电信、挪威电信和沃达丰等——对此业内的广度投入现象,意大利电信首席执行官兼GSM协会主席Franco Bernabe就明确表示:“也许NFC最为知名的是它在实现移动支付中发挥的作用,但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那些。NFC代表着一个重大的创新机遇,并将为消费者实现各种广泛且有趣的服务和应用,如移动票务、移动优惠券、信息和内容交换,以及有关汽车、住宅、酒店、办公室和停车场的门禁等。”亦有消息称,“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下发内部邮件,决定大力发展13 56MHz(NFC)技术的手机支付标准,原先倡导的2.4GMHz(RF-SIM)手机支付标准全面叫停”。
NFC的市场潜力很大,这项技术正在快速发展。Frost&Sulivan称,全球的NFC支付总额将在2015年超过1100亿欧元。为了把握良机,并为全球移动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新服务,运营商正着重推动移动NFC的标准部署,利用SIM作为安全元件来提供验证、安全性与便携性。
不过我们也明确,由于NFC手机将芯片和天线都集成到手机,SIM卡只作为更新的渠道,这样就避开了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和芯片商会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而运营商将束之高阁,降低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的话语权。正因为如此,在此之前的全球范围内,NFC手机很难取得广大运营商的支持,在短期内即使NFC手机会大规模生产,但是应用将很难普及和推广,而且NFC手机主要吸引的是运营商的个人客户,而对于目前运营商一卡通针对的集团客户,由于集团客户具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标准化生产的NFC手机很难满足,所以在近期,NFC对运营商的个人客户市场可能会有较大的冲击。
智能互联终端的二次推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领域也开始快速发展,以手机为中心,尽量简化支付手续的移动支付公司大量涌现,这将是未来几年内非常火热的一个领域。这其中,不同的公司走了不同的道路,有些传统,有些激进,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以方便商家为目的,利用自己的平台,把原来信用卡公司收取的费用转移到自己荷包里来。对于很多之前只收现金的商家来说(比如多数我们国内的餐馆),这扩展了自己的支付方式,也避免了与信用卡公司扯皮的麻烦,对生意本身很有好处。
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广义的移动支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方面是用手机直接支付,另—方面是把手机作为刷卡器使用,但仍然是用信用卡支付。这其中最为传统的方式就是直接直付,它需要人32-或者机器输入卡号,以iOS平台上的Gopayment以及Credit CardTerminal为代表:这个方案非常直接,无非是把刷卡机器换成手机,但该有的手续还是一点没少,而且手动输入16位卡号非常麻烦,可如果增添特别的刷卡机器,那又是一笔额外支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跟之前的状态没有区别。这样的应用其实还是由之前的支付方案提供者推出,收费方面主要是月费以及单笔交易费用。
而手机内置NFC芯片则是前途最远大,也是普及起来最为困难的方式。它又分有几种类型,比较原始的是富国银行(Wells Farqo)配合Visa提供Visa PayWave,利用特制minisd卡,以及iPhone的特殊外壳进行支付,但老实说个人觉得纯粹是多此一举,信用卡本身内置NFC的已经大把,反正都需要特定设备,掏出手机跟掏出钱包刷一下能有多少区别呢?所以,比较高端的是运营商直接在手机内置NFC,通过运营商自己的支付系统运营,也就是说基本上没信用卡公司什么事了。但到目前为止,大面积普及这种方式的只有日本——这个把通信市场封闭起来自己玩了几十年的国家。
话题到此,我们即可发现,智能互联终端本身的发展已成为了移动支付革新的基石,反之则亦受后者的推动。其实在CES2011上,业内就已达成广泛共识——NFC已推出很长时间了,但它仍未获得广泛应用,原因之一是缺少兼容手机。但这种情况有望在2011年发生质的变化。谷歌新平台Android 2.3(Ginqerbread)就囊括了NFC技术,而三星的Nexus S是第一款基于Androjd的具NFC功能的智能手机,今后生产商还将推出更多的NFC智能手机。
据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研究显示,受诺基亚和谷歌等主要无线运营商支持的激励,全球NFC技术在手机中的应用有望于2011年步人爆炸性增长阶段,为移动支付业务的繁荣铺平道路。而到2014年,内置NFC功能的手机的全球出货量将达2.201亿部,较2010年的5,260万部大幅增长。预计到2014年,在所有出货的手机中,约有13%集成NFC技术,而2010年这一比例只有4.1%。此前,诺基亚更是表示,它们在2011年推出的所有新型智能手机都将支持NFC。
当然,EF认为,单就终端而言,2012年将成为NFC技术生死攸关的一年。随着所有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NFC技术实验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各主要利益相关人(包括无线运营商、金融机构和银行)对该技术的支持,相关商业模式的确立势在必行,从而展现这一服务链中每个环节的价值。
速进,亦存理念的尴尬期
转念于理性,我们还是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客观局限。要知道,三网合一吹嘘了很久,才刚有眉目,但利益集团仍在接触、权衡。相比之下,电信业和银行业在支付方面的动作本来不少,但是究竟以谁为主导的问题,还是存在争议。央行、运营商的朋友分别讲述了其中的苦衷:对于央行而言,他们希望可以用二代加密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帮助各类卡升级换代,然而问题是植入芯片会增加卡的成本,跟各方协调时也会面临僵局,这就不利于其更新换代的政策推进:对于运营商而言,手机支付当然是趋势(苹果这个趋势大师都发话了),问题是让各方把卡通通交给运营商来做,以SIM卡包打天下,无疑会挫伤其他行业的积极性,同时加密方面因多方参与必然会涉及利益纷争。因此,似乎大家都在一股脑地奔向网上支付的康庄大道。而手机支付,则成为一种有些尴尬的附属品,这种现象值得深思。而从一般的经济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兴盛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产业链协作上的不协调,直接引出了下面众多的具体问题。因此,只有各个相关产业环节通力合作,切实提供方便百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NFC手机支付带来的方便性才能真正“落地实现”,进而普及推广。
以苹果为例。所有人都知道,以iPhone为终端,为用户所购得产品或服务买单。虚拟比消费的目的,也是让用户替换现金和信用卡的老观念。使用支付宝的读者都清楚,这种操作比起漫天涨价的网上银行来得更加自在、时尚。大热天,谁愿意与POS或ATM为伴呢?万一碰上许霆事件,输了青春,还不得自己埋单?也有人认为,苹果采用NFC技术,是为了iAd计划铺路。但更有深度地说,移动互联网的革新,伴随着智能机的勃兴,正在颠覆这个时代的消费模式,尤其是对于银行业是巨大的冲击。在中国,跨行手续费,网上银行转账费用动辄十倍的增长,无疑给了新兴的支付方式不可多得的生存空间。如果相关企业能够抓住这个契机,为拇指族提供更多省时、简便的支付手段,那将会获得不错的发展机会。
而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必然希望NFC的“无线连接过程”简单便捷,但目前各个关键点(如运营商)对消费者承诺的便利性和移动性却仍未兑现。虽然使用方便已成为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主要动因,但安全性能也是一种必要的因素,这是NFC一直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