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照式CMOS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数码单反相机刚刚普及CMOS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关注:为何紧凑型数码相机不能进行配置,而只能作为低端应用出现在很多手机上?在2008年,转机终于显现,CMOS开始出现在一些产品上,而且表现优秀;2009年,背照式技术应用在CMOS上,从此以后,CMOS的春天逐渐来临。现在,就连苹果iPODe 4和索尼爱立信MT15i(或LTl5i)等手机都搭载了背照式CMOS,足以看出它无论产能还是应用都已经真正成熟起来。
2008
尝试
这是CMOS技术在紧凑型数码相机上的第一波尝试,此时还没有“背照式”的概念出现,但是CMOS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速度优势完全得到显现。当然,此时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高速拍摄性能上,包括照片高速连拍和高速摄像等。
以同时配置高速LSI处理器的EX—F1为例,它的60fps全像素(600万,111.8英寸)照片连拍性能连最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也难望其项背,并具备1080p全高清视频拍摄,如果适当降低分辨率,还能进行300fps、600fps甚至1200fps超高速视频拍摄性能。卡西欧随后推出的EX-FH20在高速性能上有所收敛,只能实现40fps全像素(910万,1/2.3英寸)照片连拍和1000fps的最高速视频拍摄。而拥有1/2-3英寸、1000万有效像素CMOS的PowerShot SX1 IS则是佳能第一款具备全高清视频拍摄的数码相机。
2009
深入
卡西欧声称采用的依然是高速CMOS,并延续了最高30fps的全像素照片连拍和1000fps的高速视频拍摄性能,但这一年的相机只支持720p高清视频。
这一年,索尼首次应用背照式CMOS,并在各个系列中进行推广。从此以后,在型号中多加入了“X”字母的索尼紧凑型数码相机,均表明搭载了背照式CMOS。与卡西欧单纯强调速度应用不同的是,索尼HX1将高速连拍性能限制为更实用的10fps,同时它也开辟了全新的应用模式,让我们首次体验到能自动合成宽幅全景的“扫描全景模式”,还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拍摄。手持夜景功能和动作防抖模式在后续的WX1和TX1上,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卖点。
2010
扩展
与之前仅有几家品牌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相机品牌都开始拥有采用背照式CMOS的相机,盛况空前!其中,在背照式CMOS技术的应用扩展之上,索尼和卡西欧继续领先——索尼在延续前作基础上,加入了背光校THDR,开始强调“AVCHD规格”的全高清视频:卡西欧不断完善其应用,其相机不但具备高速拍摄性能,还配置了HDR&HDR艺术和极智模式,全景照片拍摄扩展至360°:富士HS11不但支持1000fps高速视频及1080p视频拍摄,搭载移动全景拍摄、强化弱光拍摄模式等,还具备动态物体移除和多重运动捕捉等趣味应用。相对而言,其他相机在采用背照式CMOS之后,功能应用并没有太多突破,更多地停留在提升连拍性能和支持全高清视频拍摄方面(如三星WB2000强调双拍功能)。
到2010年底为止,几乎所有数码相机搭载的背照式CMOS都采用了1000万有效像素的同样规格(只有卡西欧ZR10将有效像素已经提升至1210万)。当然,这样的分辨率足以满足几乎所有大众用户的拍摄需求,我们也并不希望小DC的像素越高越好——当技术应用成熟之后,追求画质和高娱乐性或许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2011
普及
背照式CMOS分辨率全面提升至1200万像素(尺寸大小依然为1/2.3英寸),索尼、富士、奥林巴斯更是领先性地在所有主流产品中普及1600万像素了,再加上列出的产品数量,现在我们或许可以说背照式CMOS真正当道了,毕竟这些相机都是各品牌的主打产品。在这些品牌当中,索尼是不容置疑的强力推手,竟有多达8款新品的阵容:佳能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样让我们惊讶不已,居然也推出了5款之多!虽然如此多的产品都配置了背照式CMOS,但通过配置不同焦距、广角的镜头和液晶显示屏的大小、分辨率及是否具备触摸功能等,各品牌成功实现了产品细化,让每个人几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款。
在这些新相机中,依托背照式CMOS的性能,索尼的功能扩展应用同样是最强的,基于多帧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非常全面:结合双CPU,卡西欧和富士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样出色,其中,富士将EXR的优点和CMOS成像技术相结合,加入了强化主体对焦模式:尼康也在相机中加入了简易全景拍摄、夜景模式,可轻松实现多张照片自动合成:佳能相机则配备了慢动作短片和手持夜景模式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