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转机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P2P,转机
  • 发布时间:2011-04-26 14:49
  从最初视P2P应用为“洪水猛兽”,到现在主动利用P2P技术建设移动互联网核心网络,电信运营商对P2P的态度已然发生改变。

  本刊记者 豆瑞星

  对电信运营商来说,P2P是把双刃剑。利用P2P技术产生的应用,特别是视频应用,激发了网民的带宽需求,使得电信运营商的宽带业务有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P2P应用产生的巨大流量又对电信网络带来挑战,使得它们不得不想办法限制激增的P2P流量。

  如果说过去P2P应用给电信运营商发展宽带业务带来机会,展现了其有利的一面,而现在在运营商业务日益多元化的今天,P2P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

  电信运营商不仅需要发展宽带业务,还需要在宽带业务基础上进军内容和应用业务,以摆脱沦为“管道”的危险。而P2P占据了大量的带宽,挤占了其他内容和应用业务的发展空间;同时广大用户之间内容和应用资源的共享以及众多P2P内容提供商的出现,又给电信运营商开展内容和应用业务形成挑战。

  依照这样的形势,P2P似乎会一直被运营商封杀下去。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给各种互联网应用带来新的增长机会。P2P的命运是否会因移动互联网而不同?

  中国移动在去年4月份发布了DSN2.0技术白皮书,试图利用P2P等分布式技术建设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架构,从而实现灵活的、可扩展的、并且能够提供多媒体应用和内容应用的开放性网络能力平台。在试验网中,中国移动部署了刀片服务器,并利用P2P算法使其形成流量处理和自组织网络拓扑的智能机制,然后在现有的核心网基础架构基础上完成呼叫控制,从而在试验网实现了多媒体电话和P2P流媒体业务的应用。

  中国移动的做法被外界视为“招安P2P”。中国移动对P2P改堵为疏,P2P的命运有了转机。

  良性循环?

  在谈到P2P应用的价值时,中科院研究员侯自强曾表示,电信运营商宽带业务最好的赢利模式应该是这样的:某种应用产生巨大的流量需求,刺激运营商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带宽;另一方面,足够大的带宽又可以促进新的应用出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P2P就是这样一种应用。

  然而P2P应用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反而被运营商拦腰截断,打压封堵。原因是P2P带来的冲击如此之大,运营商很难在短时期之内适应。

  P2P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广为人知的是带宽消耗过大。传统互联网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用户需要从服务器上下载文件,如果某一时刻同时下载的用户过多,就会使服务器过于繁忙,无法应付。因此几乎所有的服务器都对同时下载的用户数量以及最高下载速度进行限制。而P2P下载是点对点的下载,资源的来源并不是服务器,而是其他的互联网用户。同时下载的用户越多,下载的速度越快,因此很受互联网用户的欢迎。

  但是大量使用P2P下载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网络拥堵。一部分用户占据了过高的带宽资源,因此影响到其他用户的上网速度。为了缓解网络拥堵,运营商就需要投入巨资进行宽带升级,然而其收益并不会同比例增加。中国网通技术部总经理焦刚曾经对媒体表示,P2P占用了80%-90%的带宽资源,但是只给运营商带来了十分之一多一点收入。运营商自然就会寻求封堵P2P,导致P2P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

  不过P2P带来的冲击并不仅限于带宽的过量占用,还包括对电信运营商内容业务的冲击。P2P技术将互联网内容分发的任务分散到每个用户身上,而不是集中在服务器上,这样就实现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从而使大规模的内容分发成为可能。这降低了内容分发的门槛,导致大量的内容提供商的产生,对意图进入内容产业的电信运营商形成巨大压力。

  此外,运营商传统的话音业务也受到P2P应用的冲击。Skype和QQ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去年年底,工信部将互联网电话定义为“非法”,并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打击非法互联网协定电话(包括Skype),正是为了维护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同时还传出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密会马化腾,就“QQ以极低的代价吞噬移动GSM网络流量”问题与其交涉,并且措辞强硬,可见P2P对电信运营商的冲击多么深刻。

  更重要的是,P2P挑战了传统的网络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传统互联网的网络设计中,电信运营商一般假设用户是一个“客户端”,是互联网资源的消费者,而不会是互联网资源的提供者。因此一般都会假设用户上行流量远小于下行流量,并且用户不会“永远在线”。因此,从接入网上行向城域网和核心网,设计中都会有一个流量的“收敛比”。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使用户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网络资源,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最终用户的使用价格。目前运营商和用户签署的互联网接入合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基于这样的“默认”假设定价的,没有把P2P的影响考虑进去。而现在P2P的出现使得这样的网络设计不再适用,运营商如果没有勇气改造网络,就必须对P2P应用进行限制。

  也许短时期之内,电信运营商还很难完全接受P2P。然而P2P应用代表了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简单的封堵就能解决的。而且P2P技术符合了互联网的本质,它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真正使每个互联网用户连接起来,由此带来巨大的资源共享优势。电信运营商如果无视这样的优势,单纯寄望于封堵,显然也不明智。运营商真正需要做的,是提高带宽,同时改善网络架构,尽量改善P2P应用对带宽的占用,并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

  改堵为疏,是运营商迟早的选择。特别是在国内用户对宽带越来越不满、电信运营商宽带升级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电信运营商积极建设光线网络,为各种应用搭建更广阔的通道,P2P应用也会是受益者。

  技术探索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电信运营商开始重新思索P2P的未来。将来电信网和移动网会更深一步地融合,越来越多的P2P应用会走进移动网络,电信运营商需要为此做好准备。目前P2P技术正在从一项用户级的技术向电信级、运营级的技术发展,运营商正在利用这样技术改进现有业务平台,从而提高网络利用的灵活性,降低成本,开展更多的增值应用。

  早在2007年11月,中国移动就发布了移动互联网计划WiiSE(Wireless Internet/IP Service Environment),WiiSE计划是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战略的端到端的研发计划,本质上是中国移动面向未来的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无线多连接接入、扁平化全IP网络结构,网络节点同质化,应用P2P、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处理等特点,目标是构建可运营、可管理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络。根据WiiSE计划,每一个移动终端将具备一个IP地址,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利用P2P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带宽、存储、计算、信息内容等资源的共享。不过这种共享是可管理、可控制的,能够被电信运营商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WiiSE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布式业务网络DSN,DSN利用了P2P技术,以累积核心网络内的分布式运算资源,包括网关、设备等,组成一个新型的核心网交换机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完成传统的移动交换机完成的功能,例如短信、彩信、语音业务等,但是与传统交换机设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处理能力更加强大,全网用一台交换机就可以支持十亿用户,而且扩展性很好,非常适合在用户数量巨大的移动终端领域使用。

  不仅在移动互联网,在传统互联网上,电信运营商也在探索如何利用P2P技术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但同时又将其负面效用降低到最低的办法。例如中国网通就曾推出了基于P2P技术传输的全新视频网络服务“视网计划”,这项计划意图通过可管理可运营的P2P技术,在传统网络上构建一张运营商级P2P传输播放网络,由单纯的“资源出租”转变专业化的“视频网络服务”。 该网络由内容发布网络和播放网络两部分构成,由发布服务器自动地将节目内容分发到视频网络分布在各个节点内的播放服务器上,同时又在内容发布源和用户P2P网络之间加入运营服务器,实现了内容监控、流量计费、版权保护等诸多功能。

  此外还有多种技术可用于解决P2P带来的问题。如P4P(Proactive network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技术,这项技术其实是P2P技术的升级版,目的是为了加强ISP与客户端程序的通信,降低电信骨干网的数据传输压力,并提高文件传输的性能。P4P与P2P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传输节点,而不是像P2P那样,随机选择。这样就可以把P2P节点的传输区域控制在某个范围,最大程度上解决大型节点和网络出口负载,从而缓解骨干网的拥堵。

  PCDN技术。这项技术在在CDN节点的边缘构建了基于用户的P2P自治域,通过集中的分布式架构将P2P的流量严格限制在同一边缘节点的区域内。这项技术的原理与P4P技术非常相似,即通过控制P2P流量传输的范围而降低其对骨干网的挑战。

  P2P服务器模式。即把服务器而不是PC当成CDN网络的节点,达到CDN网络优化和加速的目的。服务器之间实现P2P连接,这样就不用再到中心节点的存储上寻找内容,从而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

  只要解决了P2P不可控的难题,P2P技术就能有效地与现有的网络条件相匹配,从而变得可利用。

  智能管道

  不论是对于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解决P2P问题必须三管齐下:首先是利用相关技术解决P2P的可管理可运营的目的;然后电信运营商需升级宽带,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富足的带宽资源;最后还需要电信运营商探索出一条实现差异化的流量计费方式。

  当前中国电信启动了“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南方城市地区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网全覆盖,光纤用户超过1亿户,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宽带互联网,同时,接入带宽在三五年内速率跃升10倍以上。

  更加富裕的宽带资源自然有助于P2P的发展,但是中国电信在发展光纤网络的同时,也提出了向智能管道运营商转型的目标。什么是智能管道?根据爱立信对智能管道的定义,智能管道的“智能”有四个层次:第一层,能够实现对丰富应用的优先级设置;第二层,能够对不同的通信服务进行优先级设置;第三层,能够对不同的服务种类进行区分;第四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实现对接入质量的优先级设置。

  所以智能管道其实是一种差异化的流量计费方式。那些享受优先级越高的服务,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这样就解决了电信运营商宽带投入高而收益不足的问题,还能尽可能地为P2P应用提供最大量的带宽资源。

  此外,智能管道还可以区分忙闲时的优先级策略,由于大部分使用P2P软件进行下载的用户对时间的要求并不高,这样电信运营商就可以通过智能管道将这一部分需求安排在网络较闲时进行运作,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加优惠的资费,实现了电信运营商和用户的双赢。

  从计费方式上看,有线互联网大多采用包年计费,即按时长计费,而无线互联网则多是按流量计费。不同的计费方式也对P2P产生直接的影响。按时长计费符合了用户的需求,但容易造成网络拥堵,而按照流量计费,又使得P2P应用的费用高昂,抑制了P2P应用的市场需求,两者都不是有效的方式。而智能管道提供了更多重的选择,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然后按照不同层次的服务进行不同的计费,更加精细化,对用户来说也更加公平,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也更具操作性。

  当前电信运营商纷纷提出向智能管道运营商转型,考虑到这种管道运营方式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影响,这种转型是否能成功进行还有疑问。然而将来P2P流量计费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促进P2P应用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开放花园

  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利用P2P技术建造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架构,以形成一个开放的可容纳各种应用的综合性的业务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P2P技术背后的开放理念正在融入到电信运营商的传统电信网络之中,促成了电信运营商从“有墙花园”到“开放花园”的转变。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曾在2009移动互联网研讨会上表示,从网络的发展轨迹来看,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络逐步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围绕话音业务为核心进行设计和优化的,而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是要以Internet为核心进行设计和优化,这意味着运营商必须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和业务应用环境,让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用户等产业链的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到业务设计中。

  中国移动之所以利用DSN技术构建新型移动互联网架构,就是为了打破传统通信网内部架构的封闭性。传统的通信网在网络架构上的有多重局限性,当一些新型业务上线时,往往需要对业务的落地实施方案进行特别的研究。而为了满足上线时间的紧迫性要求,往往只能提出临时或局部的解决办法,原有的业务网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其无序性和局限性,对低成本、高效率的业务部署和业务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DSN网络架构却可以支持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从P2P流媒体业务到各种Web2.0应用,再到未来的网络新媒体等,都可以构建在DSN网络之上。从这个意义上,P2P带给电信运营商的并不只是各种“麻烦”,而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互联网的精神,即开放和分享。

  从最初使P2P应用为“洪水猛兽”,到现在主动利用P2P技术建设移动互联网核心网络,电信运营商对P2P的态度已然发生改变。将来各种P2P应用有望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大显身手,P2P应用必然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主流应用,P2P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