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之子刘源将星之路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刘少奇,刘源,上将,人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20 12:35
最近,刘源上将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一事,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不仅因为他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更因为这位“从上跌到下,又从下翻上来”的将军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从生长在中南海的“红苗子”,到“文革”中的“黑五类”;从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到副省长,再到解放军上将……刘源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
在“文革”磨难中长大
刘源是在人们向往的北京中南海成长起来的“幸福新一代”,也是几经人生挫折和风雨涤荡的一代。他的父亲刘少奇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国第二号人物。但是,刘源自记事起“从来没有国家主席儿子的优越感”。相反,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使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刘源出生于1951年初春。那时他已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出生的时候,大哥刘允斌正在苏联留学,家中有已参加工作的大姐刘爱琴、读中学的二哥刘允若、读小学的二姐刘涛、上幼儿园的三哥刘丁和仅两岁的三姐刘平平。刘平平和刘源是王光美所生。后来,他们又有了刘亭亭和刘潇潇两个妹妹。等到刘源上小学的时候,大哥从苏联回国。当时他们家是中南海大院里最热闹的家庭。
刘源虽然是这个大家庭里最小的男孩,却从来没有受到父母的特别优待。家里孩子多,生活开支紧张,刘少奇要求孩子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品德。刘源7岁入学读书,按照家里定下的规矩,他和哥哥姐姐一样,都离开家住校学习,生活各人自理。上世纪50年代末起,“大跃进”造成了经济困难,全国进入饥荒期。学校按定量给学生供伙食,刘源兄妹也经常饿肚子。
1964年7月,刘源进入北京四中读初中。也就在这一年他开始到连队“当兵”。经过父亲的同意,他就在13岁的这年暑假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当了一名小战士。那时正值全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刘源和战士们一起在烈日下苦练,摸爬滚打、练习射击,样样不落后。刘源整整在部队锻炼了三个暑假,皮肤晒黑了,身体更结实了,并获得了“特等射手”和“五好战士”等称号。1966年举行国庆节阅兵时,他被选入国旗护卫队,和战友们一起迈着矫健的正步从天安门广场走过,接受祖国的检阅。
1966年,刘源15岁。也就在这一年,他的“美好时代”发生了剧变。“文革”的风暴,首先对刘源的家庭袭来……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刘源稚嫩的心灵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对刘少奇和王光美的批斗株连到刘源兄妹,他们经常在学校受到批斗和围攻。家庭的不幸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刘源的哥哥姐姐们一个个被赶出中南海,哥哥刘允若和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外祖母董洁如先后被逮捕入狱,大哥刘允斌在包头被逼卧轨自杀,大姐刘爱琴被关进“牛棚”……
1967年9月13日凌晨3点多,夜色苍茫中,一辆军用吉普车突然停在中南海王光美的住所前,几个不速之客闯进住处,宣布对她正式逮捕。当天,刘源和姐姐刘平平、妹妹刘亭亭三人,连同他们简单的行李,被抛上一辆卡车,强行逐出了中南海,回到各自的学校接受批斗。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就在同天,刘源那只有6岁的妹妹刘潇潇和从小照顾她的阿姨也一起被赶出了中南海。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竟是和父亲的永诀。
此后,18岁的刘平平也被关进大牢,刘源常常在学校里受围攻、批斗,在社会上受歧视。那时,除了他们兄妹,还有一大批被打倒了的老一代革命家子女,都成了“黑帮子女”、“狗崽子”,大家天天担惊受怕,东躲西藏。为了生存,刘源曾和另一位老革命家的儿子一起去卖血。虽然遭遇不幸,但刘源不悲观,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一年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刘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到边远的农村去。1969年新年前,刘源离开了他熟悉的北京,来到风沙弥漫的雁北阴山深处——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插队落户,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苦劳动生活。
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农村,但刘源不怕苦,他要用汗水证明自己是好样的。不管多么劳累,只要晚上不开会,他总要自学到深夜。他还自学针灸医药技术,主动替患病的农民看病送药。渐渐地他与村里农民交上朋友,村里人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1972年夏天,刘源决心回北京一趟,寻找父母的下落。他在老乡的帮助下,深夜悄悄离开村子,白天在野外躲避追赶,夜晚在崎岖的山间赶路,饿了就嚼一把兜里揣的炒黄豆,走了三天三夜,才赶上去北京的火车……
刘源、刘涛、刘亭亭与刘潇潇在北京永安里的一间小屋会合了。他们向毛主席和中央办公厅写信,要求见爸爸妈妈。这时,他们才得知父亲已于两年多前去世了。8月18日,当他们被批准来到秦城监狱探望妈妈时,大家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王光美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些长大了的孩子,半晌只说了一句:“想不到你们几个还能活下来!”
由于周总理亲自过问,1975年秋刘源被批准返回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立即申请报名参加考试,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无奈之下,刘源给刚出来工作的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请求。据说邓小平当时批示:应准予参加考试。第二年初,刘源收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入学通知书。
“不能把老一辈的名声干砸”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源来到河南农村工作,那是父亲刘少奇曾经战斗、蒙难的地方。刘源被派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当时叫七里营人民公社,是个老先进单位。刘源在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当年在新乡县委担任领导职务、今年已经80岁的炎光亮,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源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当时并不知道刘源的身份来历,只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年轻人,衣着朴素,言语诚恳。旁边有人悄悄告诉他,这就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炎光亮在心里暗暗赞了一声:“好”。“完全没有高干子弟的作派,一看就不一样。”
刘源在公社里踏踏实实干了一年。在炎光亮的印象中,刘源待身边的人很好,不论大事小事,只要觉得自己能帮忙的就主动上前。因此,他与同事们相处得很融洽。有一次,炎光亮关节疼得走不了路,刘源说能给他治病。只见他伸出手在炎光亮大腿的一个部位猛力一按,炎光亮瞬间疼得大汗淋漓,但起来后,腿就不疼了,也能走路了。炎光亮大为惊异,问刘源这手艺从哪里学来的。刘源笑着说:“我喜欢打篮球,上中学时是篮球队的。打篮球容易受伤,队员们都得学点推拿按摩,现在还给您用上了。”
炎光亮记得,刘源一个人在新乡,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接手任何一件事,都想做到最好,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很少休息。“有一次看他的衣服脏了,我让他脱下来,我家人帮着洗干净了给他送去。但只此一回,从那以后不管再忙,他发现衣服脏了都会自己及时洗干净,没有再给我看到他穿脏衣服的机会。刘源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为人。我们一起去开会,见到老同志,他都跑到前面去帮着掀帘子、开门,后来他离开新乡县,一路做到副市长、副省长,以前新乡县的老干部去找他,他都热情款待,让到上座,还要敬酒。”
1984年,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刘源被新乡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不到一年,他又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等领域。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刚走马上任,刘源就接下了这个棘手的差事。他一趟趟进京跑项目,用刘源自己的话说,像个“上访户”。奔波了一年多,天然气管道铺进了郑州城,市民从此不再用蜂窝煤烧饭了。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大新闻:37岁的刘源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此消息一出,举国轰动,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例。
刘源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当选后,我感到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大。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如果干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所以我就说,只有尽力去干。我妈妈听说我当选以后,挺高兴的,说你就好好干吧,我也不跟她说什么。”
带着这种压力,刘源抱定了“不能给父亲丢脸”的决心,更加努力地工作。许多与刘源共过事的老领导、老同志回忆说:“他走后,大家才感慨,河南真是需要他这样夜以继日、利索实干、上下沟通、有一种无私拼命精神的组织者。如今,河南很多重大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规划,都是刘源当年打下的基础。”群众的口碑和实际的业绩,是对这位领导者最公正、长久的评价。
1992年,刘源调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朴实的河南人民对刘源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
低调的刘政委
1992年,河南省副省长任上的刘源进入军队,在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担任政委,被授予少将警衔。
尽管武警水电部队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对于从小就有“军队情结”的刘源来说,成为军人等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刘源带领这支号称“中国最苦的部队”,建三峡、战边疆、上高原、下海岛,他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参与了几十项重点建设和抢险工程,被国家授予金奖,人称“金奖铁军”。1996年,这支铁军又荣获“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的称号。“到了部队之后,工、农、商、学、兵这几个身份他全都体验过了。
如此全面的人才,在部队里真不多见。”刘源在武警水电部队的一位部下老郭告诉记者。
刘源深知部队搞工程建设非常辛苦,长年累月在条件艰苦的地区从事水电建设,有时还非常危险,所以他特别关心战士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老郭称刘源的带兵方式是“以情带兵”。
一次聊天时,刘源得知战士们想看文艺表演,尤其喜欢看喜剧小品,便亲自联系总政话剧团来武警水电部队慰问演出,还特意嘱咐“安排喜剧节目”。他语重心长地说:“千金就买战士笑”。总政话剧团慰问演出那天,有一个节目是郭达演的小品,战士们被逗得前仰后合。老郭无意间看了眼坐在一旁的刘源,却发现他正看着劳累了一天、满脸泥水和汗水的战士,显出满眼的心疼……
刘源去西藏考察时,深受当地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的欢迎。在边疆高原、大漠深山,哪里有牺牲官兵的墓地,刘源必定去凭吊。老郭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次,坐在车上的刘源看到前方有战士的墓碑,就赶紧把车停下,走到路边招呼大家采野花。一片肃穆中,只见他在墓碑前单膝跪地,手捧大把的野花,热泪双流。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也被深深的震撼!”
1998年,刘源晋升为武警总部副政委,负责水电、交通、森林、黄金等几个警种部队以及武警在西南、西北片区的工作,依然是艰苦的地方,任务也更加艰巨。但他一干就是5年,终于不负众望,将这几支部队带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将警衔。
2003年,刘源调到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在老郭的记忆里,刘源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很低:“我们一起到地方上考察,他随便找个路边的大排档就坐下吃饭。旁边尘土飞扬,他还吃得乐呵呵的。有几次,我们还睡过大通铺、破寺庙,他也毫不介意。”
刘源每次外出办事,穿着非常朴素,有时在工地上忙碌,衣服也顾不上洗,看起来和工人差不多,以至闹出过一些误会。有一次,刘源在大雨滂沱中从工地驱车数小时,赶到一座大城市联系业务,找了一家宾馆住下。前台服务员办理入住时,看见刘源的证件上注明是少将警衔,但觉得面前这个穿着迷彩服、满身泥水的人像民工似的,与证件上的身份反差太大,怀疑是不法分子冒充少将,便悄悄报了警。当地的公安机关急忙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公安部又与武警总部核实情况。折腾了数小时,前台服务员终于确信,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刘源将军。
2005年12月,刘源调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期待。就职见面会在军科院的大礼堂里举行,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刘源一走上主席台,台下就掌声四起。“他说话语速很快,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见面会结束,不少人在走出礼堂后还啧啧称叹,说他说话很大胆,很不吝,颇有将门之后的风范。”军科院一位李姓军官向记者介绍。
在军科院的日子里,刘源勤勤恳恳做自己的工作,从未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引来“围观”。只是偶尔有一些不明情况的军官家属在院里碰见他,之后会向军官们询问:“你们单位有个人,怎么长得那么像刘少奇啊!”
2010年12月底,在军科院工作了整整5年后,刘源再次登上大礼堂的主席台。年近花甲的他依旧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威严中透着亲和。这一次,他是来与全体官兵惜别的。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对于官兵们来说,他们对这位办实事的领导充满了感激和不舍;而对于刘源来说,这掌声和其中的深情厚谊,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肯定和褒奖。2010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刘源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他将在新的舞台上续写人生。
来源:新华网
……
在“文革”磨难中长大
刘源是在人们向往的北京中南海成长起来的“幸福新一代”,也是几经人生挫折和风雨涤荡的一代。他的父亲刘少奇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国第二号人物。但是,刘源自记事起“从来没有国家主席儿子的优越感”。相反,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使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刘源出生于1951年初春。那时他已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出生的时候,大哥刘允斌正在苏联留学,家中有已参加工作的大姐刘爱琴、读中学的二哥刘允若、读小学的二姐刘涛、上幼儿园的三哥刘丁和仅两岁的三姐刘平平。刘平平和刘源是王光美所生。后来,他们又有了刘亭亭和刘潇潇两个妹妹。等到刘源上小学的时候,大哥从苏联回国。当时他们家是中南海大院里最热闹的家庭。
刘源虽然是这个大家庭里最小的男孩,却从来没有受到父母的特别优待。家里孩子多,生活开支紧张,刘少奇要求孩子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品德。刘源7岁入学读书,按照家里定下的规矩,他和哥哥姐姐一样,都离开家住校学习,生活各人自理。上世纪50年代末起,“大跃进”造成了经济困难,全国进入饥荒期。学校按定量给学生供伙食,刘源兄妹也经常饿肚子。
1964年7月,刘源进入北京四中读初中。也就在这一年他开始到连队“当兵”。经过父亲的同意,他就在13岁的这年暑假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当了一名小战士。那时正值全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刘源和战士们一起在烈日下苦练,摸爬滚打、练习射击,样样不落后。刘源整整在部队锻炼了三个暑假,皮肤晒黑了,身体更结实了,并获得了“特等射手”和“五好战士”等称号。1966年举行国庆节阅兵时,他被选入国旗护卫队,和战友们一起迈着矫健的正步从天安门广场走过,接受祖国的检阅。
1966年,刘源15岁。也就在这一年,他的“美好时代”发生了剧变。“文革”的风暴,首先对刘源的家庭袭来……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刘源稚嫩的心灵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对刘少奇和王光美的批斗株连到刘源兄妹,他们经常在学校受到批斗和围攻。家庭的不幸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刘源的哥哥姐姐们一个个被赶出中南海,哥哥刘允若和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外祖母董洁如先后被逮捕入狱,大哥刘允斌在包头被逼卧轨自杀,大姐刘爱琴被关进“牛棚”……
1967年9月13日凌晨3点多,夜色苍茫中,一辆军用吉普车突然停在中南海王光美的住所前,几个不速之客闯进住处,宣布对她正式逮捕。当天,刘源和姐姐刘平平、妹妹刘亭亭三人,连同他们简单的行李,被抛上一辆卡车,强行逐出了中南海,回到各自的学校接受批斗。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就在同天,刘源那只有6岁的妹妹刘潇潇和从小照顾她的阿姨也一起被赶出了中南海。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竟是和父亲的永诀。
此后,18岁的刘平平也被关进大牢,刘源常常在学校里受围攻、批斗,在社会上受歧视。那时,除了他们兄妹,还有一大批被打倒了的老一代革命家子女,都成了“黑帮子女”、“狗崽子”,大家天天担惊受怕,东躲西藏。为了生存,刘源曾和另一位老革命家的儿子一起去卖血。虽然遭遇不幸,但刘源不悲观,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一年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刘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到边远的农村去。1969年新年前,刘源离开了他熟悉的北京,来到风沙弥漫的雁北阴山深处——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插队落户,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苦劳动生活。
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农村,但刘源不怕苦,他要用汗水证明自己是好样的。不管多么劳累,只要晚上不开会,他总要自学到深夜。他还自学针灸医药技术,主动替患病的农民看病送药。渐渐地他与村里农民交上朋友,村里人把他当成自己人了。
1972年夏天,刘源决心回北京一趟,寻找父母的下落。他在老乡的帮助下,深夜悄悄离开村子,白天在野外躲避追赶,夜晚在崎岖的山间赶路,饿了就嚼一把兜里揣的炒黄豆,走了三天三夜,才赶上去北京的火车……
刘源、刘涛、刘亭亭与刘潇潇在北京永安里的一间小屋会合了。他们向毛主席和中央办公厅写信,要求见爸爸妈妈。这时,他们才得知父亲已于两年多前去世了。8月18日,当他们被批准来到秦城监狱探望妈妈时,大家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王光美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些长大了的孩子,半晌只说了一句:“想不到你们几个还能活下来!”
由于周总理亲自过问,1975年秋刘源被批准返回北京。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立即申请报名参加考试,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无奈之下,刘源给刚出来工作的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请求。据说邓小平当时批示:应准予参加考试。第二年初,刘源收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入学通知书。
“不能把老一辈的名声干砸”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源来到河南农村工作,那是父亲刘少奇曾经战斗、蒙难的地方。刘源被派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当时叫七里营人民公社,是个老先进单位。刘源在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当年在新乡县委担任领导职务、今年已经80岁的炎光亮,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源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当时并不知道刘源的身份来历,只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年轻人,衣着朴素,言语诚恳。旁边有人悄悄告诉他,这就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炎光亮在心里暗暗赞了一声:“好”。“完全没有高干子弟的作派,一看就不一样。”
刘源在公社里踏踏实实干了一年。在炎光亮的印象中,刘源待身边的人很好,不论大事小事,只要觉得自己能帮忙的就主动上前。因此,他与同事们相处得很融洽。有一次,炎光亮关节疼得走不了路,刘源说能给他治病。只见他伸出手在炎光亮大腿的一个部位猛力一按,炎光亮瞬间疼得大汗淋漓,但起来后,腿就不疼了,也能走路了。炎光亮大为惊异,问刘源这手艺从哪里学来的。刘源笑着说:“我喜欢打篮球,上中学时是篮球队的。打篮球容易受伤,队员们都得学点推拿按摩,现在还给您用上了。”
炎光亮记得,刘源一个人在新乡,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接手任何一件事,都想做到最好,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很少休息。“有一次看他的衣服脏了,我让他脱下来,我家人帮着洗干净了给他送去。但只此一回,从那以后不管再忙,他发现衣服脏了都会自己及时洗干净,没有再给我看到他穿脏衣服的机会。刘源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为人。我们一起去开会,见到老同志,他都跑到前面去帮着掀帘子、开门,后来他离开新乡县,一路做到副市长、副省长,以前新乡县的老干部去找他,他都热情款待,让到上座,还要敬酒。”
1984年,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刘源被新乡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不到一年,他又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等领域。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刚走马上任,刘源就接下了这个棘手的差事。他一趟趟进京跑项目,用刘源自己的话说,像个“上访户”。奔波了一年多,天然气管道铺进了郑州城,市民从此不再用蜂窝煤烧饭了。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大新闻:37岁的刘源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此消息一出,举国轰动,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例。
刘源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当选后,我感到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大。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如果干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所以我就说,只有尽力去干。我妈妈听说我当选以后,挺高兴的,说你就好好干吧,我也不跟她说什么。”
带着这种压力,刘源抱定了“不能给父亲丢脸”的决心,更加努力地工作。许多与刘源共过事的老领导、老同志回忆说:“他走后,大家才感慨,河南真是需要他这样夜以继日、利索实干、上下沟通、有一种无私拼命精神的组织者。如今,河南很多重大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规划,都是刘源当年打下的基础。”群众的口碑和实际的业绩,是对这位领导者最公正、长久的评价。
1992年,刘源调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朴实的河南人民对刘源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
低调的刘政委
1992年,河南省副省长任上的刘源进入军队,在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担任政委,被授予少将警衔。
尽管武警水电部队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对于从小就有“军队情结”的刘源来说,成为军人等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刘源带领这支号称“中国最苦的部队”,建三峡、战边疆、上高原、下海岛,他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参与了几十项重点建设和抢险工程,被国家授予金奖,人称“金奖铁军”。1996年,这支铁军又荣获“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的称号。“到了部队之后,工、农、商、学、兵这几个身份他全都体验过了。
如此全面的人才,在部队里真不多见。”刘源在武警水电部队的一位部下老郭告诉记者。
刘源深知部队搞工程建设非常辛苦,长年累月在条件艰苦的地区从事水电建设,有时还非常危险,所以他特别关心战士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老郭称刘源的带兵方式是“以情带兵”。
一次聊天时,刘源得知战士们想看文艺表演,尤其喜欢看喜剧小品,便亲自联系总政话剧团来武警水电部队慰问演出,还特意嘱咐“安排喜剧节目”。他语重心长地说:“千金就买战士笑”。总政话剧团慰问演出那天,有一个节目是郭达演的小品,战士们被逗得前仰后合。老郭无意间看了眼坐在一旁的刘源,却发现他正看着劳累了一天、满脸泥水和汗水的战士,显出满眼的心疼……
刘源去西藏考察时,深受当地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的欢迎。在边疆高原、大漠深山,哪里有牺牲官兵的墓地,刘源必定去凭吊。老郭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次,坐在车上的刘源看到前方有战士的墓碑,就赶紧把车停下,走到路边招呼大家采野花。一片肃穆中,只见他在墓碑前单膝跪地,手捧大把的野花,热泪双流。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也被深深的震撼!”
1998年,刘源晋升为武警总部副政委,负责水电、交通、森林、黄金等几个警种部队以及武警在西南、西北片区的工作,依然是艰苦的地方,任务也更加艰巨。但他一干就是5年,终于不负众望,将这几支部队带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将警衔。
2003年,刘源调到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在老郭的记忆里,刘源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很低:“我们一起到地方上考察,他随便找个路边的大排档就坐下吃饭。旁边尘土飞扬,他还吃得乐呵呵的。有几次,我们还睡过大通铺、破寺庙,他也毫不介意。”
刘源每次外出办事,穿着非常朴素,有时在工地上忙碌,衣服也顾不上洗,看起来和工人差不多,以至闹出过一些误会。有一次,刘源在大雨滂沱中从工地驱车数小时,赶到一座大城市联系业务,找了一家宾馆住下。前台服务员办理入住时,看见刘源的证件上注明是少将警衔,但觉得面前这个穿着迷彩服、满身泥水的人像民工似的,与证件上的身份反差太大,怀疑是不法分子冒充少将,便悄悄报了警。当地的公安机关急忙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公安部又与武警总部核实情况。折腾了数小时,前台服务员终于确信,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刘源将军。
2005年12月,刘源调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期待。就职见面会在军科院的大礼堂里举行,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刘源一走上主席台,台下就掌声四起。“他说话语速很快,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见面会结束,不少人在走出礼堂后还啧啧称叹,说他说话很大胆,很不吝,颇有将门之后的风范。”军科院一位李姓军官向记者介绍。
在军科院的日子里,刘源勤勤恳恳做自己的工作,从未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引来“围观”。只是偶尔有一些不明情况的军官家属在院里碰见他,之后会向军官们询问:“你们单位有个人,怎么长得那么像刘少奇啊!”
2010年12月底,在军科院工作了整整5年后,刘源再次登上大礼堂的主席台。年近花甲的他依旧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威严中透着亲和。这一次,他是来与全体官兵惜别的。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对于官兵们来说,他们对这位办实事的领导充满了感激和不舍;而对于刘源来说,这掌声和其中的深情厚谊,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肯定和褒奖。2010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刘源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他将在新的舞台上续写人生。
来源:新华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