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真为私”楼之辩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清华,真维斯,企业,品牌
  • 发布时间:2011-06-16 16:35
  从清华大学西门进去,穿过几个十字路口左拐,一座5层的绛红色建筑映入眼帘。正是这座校内的第四教学楼,因新近换上“真维斯楼”的烫金招牌,而陷入舆论漩涡。而刚刚成为关注焦点的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其仅仅悬挂了几天的真维斯集团简介铭牌5月28日因被人用油漆涂抹而被迫摘掉。清华大学新闻中心5月27日表示,以后将不再安装这个铭牌,但“真维斯楼”几个字则不会摘掉。

  见诸此闻,不免心生疑虑,何时才能把“碍眼”的“真维斯”也去了?有网友调侃清华这次要“退钱”了,其实想想,企业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在乎的绝不仅仅是那块“牌子”,而是要将自己和“清华”扯上关系,引来更大的品牌效应。

  事发后,网民调侃已经吵翻了天。“真维斯来了,杜蕾斯还会远吗?”“在‘真维斯’楼里能否‘仰望天空’?”类似质问不绝于耳。

  上述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公布的消息,清华目前还有33个项目等待冠名筹款,这除了包括各个建筑物外,一些培养计划,甚至校园交通车,都要被冠名,总金额有7.8亿左右。由此抛给清华乃至全国高校的一个议题是:高校为了获得发展捐助基金,各个建筑物及学院是否可随意冠名?

  捐资建楼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我们熟知的“逸夫楼”就是个例子,它是由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而成,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学、小学等学堂。“逸夫楼”之所以广为认可,除了邵先生本人的德高望重之外,还有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这份“坚持”,迎合了我们民族自古以来“乐善好施”、“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与之相比,“真维斯楼”浓重的商业味道,尽显轻薄。其实退一步讲,叫“真维斯楼”,还是比较保险的。找一个做服装的企业来冠名,学校最起码不会背负太大的“道德风险”。如果换成了“双鹿楼”、“双汇楼”等等,那就不好说了。

  问题是学生不买账。学生们觉得别扭,清华大学,全国的最高学府,受世人敬仰。现在却也沾惹上了“铜臭”气,为了一点赞助费,自己的教学楼都被更换了名姓,此乃有辱“文化圣地”之名,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了?学生们害怕啊,万一哪天,自己学校的景点、上课的教室、学习的课桌、甚至连吃饭的碗筷都被人抢注冠了名,那还算是在学校学习吗?简直成了参加企业派对了。

  清华的文化内涵是有的。百年民族精神的传承,几代大家智慧的积淀,造就了清华厚德载物、勇当大任的文化情怀。这是清华的财富,更是我们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样一个文化基调传承下去,必然要“去伪存真”,“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行。

  其实,文化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符号”组成的,只有符号与符号之间连成整体,协同发挥效用,才能将文化的内涵无限放大,感染人、教育人,让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获得灵感,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如果出现了些许“不和谐”的音符,其产生的裙带效应都有可能影响公众的判断,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况且,“真维斯楼”是个长期存在的事物,其影响也会是持久性的。

  教者当“为公”,不应“为私”。“为公”即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使命感,时刻以教育的百年大计为重,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而不应为了眼前的有限利益,忘却了自身的无限责任,做出了“真为私”的事情来。

  本刊记者/林琳

  责任编辑/占葛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