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大爱洒向四川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思科,大爱,四川,灾后重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06 16:02
“5.12”地震过去3年了。3年前,当灾难降临到这片土地时,思科怀揣着社会责任和博大的爱心第一时间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3年的“思蜀援川”项目。3年后,爱心和责任变成了一所所智能数字化医院和一座座21世纪网络学校,变成了痊愈病人的笑脸和孩子们的笑声。
3年时间、超过3亿元资金、大量的人员投入,思科除了为灾区人民呈现出那一长串实实在在的成果外,还创造了一个政府与企业成功携手灾后重建的典范。
创建区域卫生新模式
走进灾后新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宽敞明亮的医院大厅让人想像不出这是一所县级医院,接下来的参观和采访更是让记者吃惊不小,其信息化的实施和应用,可能会让大城市中的三甲医院也自叹不如。
汶川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松柏是一位羌族汉子,自称以前并不懂信息化的他,如今说起医院里思科援建的网真协同会诊、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电子病历等,已经是头头是道。他说:“因为有了先进的医疗协作技术,我们农村地区医院的诊断水平显著提高,与优秀专家的远程沟通给广大农村地区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思科援建的网真协同会诊中心,记者恰好看到医院里两位大夫正在利用网真系统,与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科主任杨旭大夫就一位患有胆囊炎并伴有多种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会诊。王院长介绍说,有了这套系统,病人不用再长途跋涉到城里的医院看病,在这里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像今天这样的会诊,几乎每周都有。”王院长说。目前,该院已经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武警总院和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实现了远程医疗和定期培训、讲座,同时,该院还与下属的9个乡镇卫生院联网,建成了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在这里,还有针对灾后人们的心理创伤治疗的心理咨询中心。记者在采访中听说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一位妇女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震后她再次怀孕,但地震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让她无法相信自己能坚持到预产期。在移动医疗车里,她通过“思蜀援川”项目中的远程医疗康复中心接受了香港心理学家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恢复了信心,并顺利生下一对健康可爱的双胞胎女儿。
思科中国区公共事务部资深副总裁、“思蜀援川”医疗项目负责人俞毅介绍说,在这个项目中,思科提供了智能数字化医院、区域卫生信息网络、远程与协同医疗网络和移动医疗车等解决方案,创建了32所智能数字化医院、4个互联互通的区域卫生协作网络、6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及3辆现代化的移动医疗车。
在“思蜀援川”项目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思科在人才培训方面所做的努力,正如思科企业事务全球副总裁Amy Christen所说:“这个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详细的规划;第二个阶段是执行和部署;第三个阶段就是培训,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让教育均衡发展
来到映秀镇,除了至今让人心灵颤栗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外,这里已经看不出地震灾区的痕迹。遗址不远处,坐落着刚建成半年的映秀小学。在这里,通过“思蜀援川”项目,整个学校已经变成了数字化校园,所有教室都成为了多媒体教室,校园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映秀小学,记者遇到了“思蜀援川”负责教育项目的思科人蔡沛生,他在震后1个月就主动请战踏上了灾区的土地,一待就是3年,足迹遍布灾区。在交谈中,这位性情中人数次哽咽,“从开始打地铺,到现在一切都走上正轨,我和这里的老师、学生都有了很深的感情,不舍得离开了。”
蔡先生说,像映秀小学这样的数字化校园,“思蜀援川”项目在地震灾区共援建了102所,布置超过1100个多媒体教室,仅北川中学就有100多个多媒体教室。
蔡先生提到,在教育项目中,思科不仅提供硬件,同时设立了课程资源中心,与中央电教馆和成都的优秀学校、合作伙伴共同丰富资源库,使边远地区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也能听到和看到来自资深优秀教师的授课和课件。同时,思科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对硬件设备提供3年质保,以保证这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3年,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蔡先生高兴地说,他最近接到不少学校高三老师的电话、短信,告诉他,今年的高考成绩比去年有所突破。看着今天这一切,让他觉得3年的努力和投入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郭平
链接
“思蜀援川”项目援建成果
医疗:32家智能数字化医院;6个区域卫生信息网络;4个远程与协同医疗网络;3辆移动医疗车;在成都市、德阳市和汶川县3大区域共计援建66个医疗机构;6000万农村医保用户受益于援建解决方案。
教育:94所21世纪网络学校;6个教学服务云;8个远程教学中心;共援建102所教育机构;13.5万名学生受益于援建的21世纪网络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