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的基因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东软,基因,刘积仁,梦想
  • 发布时间:2011-07-06 16:21
  20年对于一个软件企业来说是长寿的。东软能活过20年绝非偶然,而是来自于体内的基因。

  “中国软件走过20年,我们的感悟很深。在我们走过的路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鲜花,也看到了许多同伴的尸体。这个行业中,中国大部分的软件企业活过5年、7年就算可以了,活过10年算是比较长寿的。东软活过20年,就是一个幸运。”在东软20周年庆典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感慨万千。

  而在中国软件网总编辑曹开彬看来,刘积仁太谦虚了。“与其说东软的成功是幸运,还不如说东软的成功是必然。”

  灵魂人物

  提起东软,绕不开他的灵魂人物——刘积仁。大学教授出身的刘积仁被称为“刘老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在文思创新总裁陈立峰眼中,刘积仁是一位“视野前瞻、口才颇佳”的企业家。在曹开彬的眼中,刘积仁更是一位“对软件业非常有感觉的人”,他“眼界开阔”、“胸怀宽广”。

  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为企业创建了最原始的底色,这个底色将成为企业最深厚的积淀。正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给独立团染上的底色——亮剑精神一样。或许,15年后,大家仍然能够从著名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的一篇文章中,找到刘积仁的底色。

  1996年9月10日,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从东大阿尔派的崛起谈帅才》一文中,王选盛赞刘积仁,欣赏其“宽厚、自信、坚毅”的品格,将其喻为难得的“帅才”。

  在这篇文章中,王选借用时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蒋仲乐的话,认为刘积仁有三个主要特点:学术上不断跟踪国际上的最新发展;懂经济、会管理,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人品好,胸怀开阔,很有度量,能顾全大局,不追求个人私利,也不计较小单位的局部眼前利益,注意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关心他们的利益。

  “本来,我只是一名教授。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展现自我价值。”多年之后,回忆起自己每一次都能够迎接挑战,能够从容面对新环境,刘积仁告诉记者,他在思考问题时都会回归当初的出发点。

  或许,正是大学的出身,使得刘积仁在做事情时不仅从商业目的出发,还有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使得刘积仁拥有前瞻的视野,能够超越现在,提早布局、耐心等待。

  “找准战略方向,准确架构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在这一点上,刘积仁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在《超越技术——东软17年增长之谜》一书中,东软副总裁兼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刘岩如此评价。

  因此,正是这样的出身和底色,使东软一直专注于“创造软件技术的价值”。

  坚持的力量

  从营收上来看,东软是中国软件业的领先者。2010年,东软营收49.3亿元。在同行中,用友营收28亿元、金蝶营收近15亿元、东南融通2010年营收13.3亿元、柯莱特营收1.92亿美元(12亿元)。

  “东软的成功贵在坚持。”每当提到东软是软件业领先企业时,陈立峰总是心生佩服,因为中国的软件企业能够坚持这么久,真的不容易。

  正是这种坚持的力量,让东软走到了今天。

  20年前,东软抓住了中国软件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契机,从当初的3个人、3台电脑、3万元到年营收近50亿元,员工人数达1.8万名,成为中国软件业的领跑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软用软件产品挖得第一桶金。1999年,东软实施“数字圈地”,抓住中国各行业加大力度实施信息化的时机,牺牲利润,向行业解决方案市场进军。专注是东软多年的成功基因,在曹开彬看来,“东软一直很坚持,一直在积累,尤其是在医疗、电信、社保等领域。”

  “东软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一直专注于软件。”陈立峰说。当硬件能够获得超高利润时,东软选择做软件;当互联网大潮来袭时,东软选择深入行业;当许多软件企业投资房产、涉足金融时,东软将资金牢牢投资在未来的布局上。可以说,在许多机会和风险的路口,东软一次又一次做出了正确选择。

  在国际著名企业顾问大前研一看来,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惟一的途径。“东软是一家专注的企业。因此,我相信,它会不断地赚钱。”

  因势而动

  《超越技术——东软17年增长之谜》的作者邓羊格认为,东软的成功还源于“因势而动”。

  199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创建早期,东软就率先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当大多数公司追求做软件产品时,刘积仁考察全球软件产业竞争格局后,因势而动选择了做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微软”,东软却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IT服务提供者。

  “一个企业能够活下来是对冷暖的感知,东软不断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刘积仁认为在企业发展中,感知能力非常重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东软20年的成长曲线显示,每一次它都是主动地迎接商业模式带来的变迁。

  1991年?1996年,在东软的原始积累期,东软走的是“产品拉动”路线;1997年~2000年,在行业信息化开始萌芽爆发的时期,东软开始以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较早地切入行业,形成了电信、社保、电力、医疗、政府等多个行业,并形成了自己的领先优势;从2001年起,东软开始逐步放弃利润不断下滑的硬件,开始从系统集成向IT服务提供商转变。

  陈立峰也非常佩服刘积仁把握局势的能力。在陈立峰的眼中,东软在软件外包总体方向上的把握非常到位。“当本土市场还没有大力发展时,东软就开始做海外业务。当国内的市场需求大爆发时,东软又将转身回到国内市场,将国际与国内市场并重。”

  “我们将自己的过去20年比做童年,希望自己能够从蹒跚学步,开始怀揣梦想,开始成长,能够再活30年、50年,能够像IBM这个百年老店一样基业长青。”刘积仁如此描述东软的梦想。

  本报记者 汤浔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