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领导下的军事工业( 下)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八路军,领导,军事工业
  • 发布时间:2011-10-13 13:33
  太行工业学校

  太行工业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创办的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因校址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故称太行工业学校,简称太行工校。

  1940年9月,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召开的会议上指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军工部当即以从抗日军政大学和冀中军区调入的特种兵技术干部为基础,在山西省黎城县下赤峪村成立军工部干部训练队,简称“干训队”。干训队下设两个分队,一分队培训军事工业技术,二分队培训军事通讯联络,共有学员70余人。

  1941年1月,干训队奉命从下赤峪村搬到黎城县看后村,筹备成立太行工业学校。同时,八路军总部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要求选派一些干部和战士到学校参加培训。

  1941年3月,军工部各厂、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山西青年决死纵队、总部直属单位共选派学员96名,陆续来到看后村。5月,太行工业学校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此时学校共有教职工20人,学员129人,根据文化程度分别编为2个机械专科班、2个普通科班、1个预科班和1个会计班。同时,这6个教学班又分编为3个武装排,以适应边学习、边战斗的形势需要。校长由军工部刘鼎部长兼任。

  1941年5月,根据各科学员的入学程度,制定了学习年限和教学计划。预科3个月,毕业后升入普通科;普通科6个月,毕业后升入专科;专科8个月毕业。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校订有两套计划,即平时的教学计划和战时的反“扫荡”计划。学校有一支几十人的武装自卫队,称为工校自卫队,队员是从各教学班挑选出来的,多数是有战斗经验的共产党员。他们平时在教学班里学习,并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战时按照自卫队的编制全部集中起来。工校自卫队不仅是学校的护卫队,而且是军工部机关的警卫队。在反“扫荡”中,军工部机关和太行工校一起行动,工校自卫队听从军工部的指挥,保护军工部机关和首长的安全。

  1941年下半年,专一班到工厂实习钳工,全班20多人分散到军工部一所、二所和军工部机器制造厂等3个单位。学员按照实习计划,向工人师傅学锉棱角、锉平面、钻孔,进而学做角尺、卡钳,然后学做产品。经过几个月的实习,学员的钳工操作技术达到了3年学徒的水平。1943年4月初,专二班到柳沟铁厂实习,学会了翻砂的操作技能。

  1941年10月,为了加强学校的领导和师资力量,军工部调柳沟铁厂副厂长刘致中任副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调军工部四所所长陈志坚到校任教,他们两位都是北洋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后又调一批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又补充一批学员,新增2个普通班。这一年,为在根据地开展地雷运动,学校举办了两期爆破训练班,学员是各县、区的武委会干部,主要讲解地雷的制造和使用。

  1942年2月初,敌人进行年关“扫荡”,工校随军工部安全转移到黎城县白寺峧村,黄崖洞水窑一所的职工把机器埋藏好后转移。但有一大批钢丝、锯条、锉刀和黄色炸药等存放在黄崖洞里,这些是根据地的奇缺物资。彭副总指示要把这批物资搬出来,军工部决定派工校自卫队返回黄崖洞完成这项任务。当时,敌情很严重,时间紧迫,进攻黄崖洞兵工厂的敌人已经从后山下来,工校自卫队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抢救贵重物资的任务。

  1942年5月19日,敌人集中两万多兵力,对太行区大举进攻。太行工校驻在辽县(现左权县)泽城,反“扫荡”开始后,随军工部一起转移。5月25日,工校师生转移到辽县十字岭,总部机关也在这里。敌人对这个地区进行“铁壁合围”,左权副参谋长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太行工校师生冲出了包围圈,但副校长刘致中英勇牺牲。普二班班长、共产党员吴剑英带领几位同学,在山沟里转移,当他在前面探路遇到敌人包围时,立即拉响手榴弹,壮烈献身,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同学们的生命安全。

  1942年7月,遵照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军工部所属单位有一半职工被精简。为了保存和培养干部,军工部从其中调选了200人,到太行工业学校学习,全校人员增至317人,校址迁往武乡县温庄村。军工部随后派德国留学生、冶金技术专家陆达接任副校长,先后抽调郭栋材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成就了太行工校发展的鼎盛时期。

  学校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校没有固定教室,师生们就在村子的场院里、大树下或窑洞内上课;没有黑板,老乡们将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黑板用;没有凳子,学员们就以石为凳,或盘腿而坐,以膝盖为课桌;缺少纸张,他们就用树枝在地上写;没有宿舍,就住在老百姓家。 教师郭栋材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后又攻读研究生,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河北工学院教授。在教学中,他从军工生产实际需要出发,自编讲义。在讲课时,深入浅出、具体生动,深受学员欢迎。

  1943年6月14日,敌人进占蟠龙镇,距太行工校驻地温庄村只有4km,直接威胁到学校安全,太行工校因此撤离温庄村,迁移到黎城县井上村一带生产渡荒,学校从此停课。9月18日,军工部决定太行工校停办,并于9月20日将全校257人重新作了分配。其中开赴延安75人,调军工部各厂73人,留军工部待命55人,到太岳军区筹建兵工厂54人。

  太行工校办学期间,培养了一批军事工业技术管理干部。这批学员出校后,为太行区、太岳区和延安的兵工事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很多人任工务科长等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全国解放初期,他们先后奔赴全国大中城市接管工厂,成为工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抗战胜利后,为继续培养军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1946年2月,太行工业学校在山西省长治市恢复,改称长治工业学校,学员有100多人。1946年7月,蒋介石在全国挑起内战,学校被迫再次停办。

  1949年初,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胜利,华北兵工本着既满足战争需要又兼顾未来的发展方针,进行了较大调整。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在太原市再次建立兵工职业学校,并于当年9月正式开学,邸耀宗任校长,设中级部和初级一、二、三部,共有学员1600多人。1951年以后,学校经过几次调整,并几度更名,到1958年9月扩建为太原机械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1年学校60周年校庆时,薄一波为学院题词“人民兵工第一校”。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时至今日,兵工泰斗——该校第一任校长刘鼎的塑像静静地立在中北大学柏林园里,接受着师生们的瞻仰。

  柳沟铁厂

  柳沟铁厂是八路军总部制造手榴弹、地雷和铸造炮弹毛坯的兵工厂。1938年4月,由中共山西省武乡县委动员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在该县曹村的白龙洞庙开办了一家小型兵工厂,起初只有7~8名工人,铁匠炉1台,收集民间废铁制造大砍刀。后发展到30余人,开始手榴弹的研制,于9月18日造出首批木柄手榴弹。为了解决生产手榴弹所需的生铁,10月将兵工厂迁到了柳沟村。

  柳沟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的一条山沟里,盛产煤炭、铁矿石等,当地百姓长期以来就有采煤开矿、土法炼铁的传统。兵工厂迁驻柳沟村后,县工会与村中的成诚铁厂、永恒铁厂等数家私营小工厂商定:采取集资合股的办法由20多户股东与县工会合营开办鞞(bǐng)山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鞞山工厂开办半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难以维持。经过县工会领导和八路军总部协商,决定从1939年4月1日起鞞山工厂交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编属军工部黄崖洞一所一厂,私人股东一律退出,所欠债务由总部偿还。

  鞞山工厂由八路军总部接管后,有职工220人,土窑洞工房6间,砂箱50多副,土法炼铁方炉1台。为扩大生产规模,总部将该厂进行了整顿和扩充。首先将工厂更名为柳沟铁厂(保密代号“焦作”),并将129师辽县杨家庄炸弹厂与115师壶关县炸弹厂的全部人员和设备合并到柳沟铁厂。调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高材生高原任厂长,冶金工程师刘致中任副厂长,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华清任技术顾问(张华清原为太原育才炼钢机器厂炼铁部主任,太原沦陷前夕,携家眷投奔抗日根据地,时年已过6旬,职工尊称张老先生)。此外,还从冀南、晋冀豫各支队所属修械所先后调来数批做手榴弹的技术工人,职工增加到460余人。工厂设有工务、材料、管理3个科,1个警卫队和3个生产队。

  第1生产队下辖完成股、铁工股。完成股除装配手榴弹外,还制造雷管、导火线,并用麻杆烧碳,制造黑火药。第2生产队下辖炼铁股,熔炼生铁以供应翻砂股和铁工股。第3生产队下辖木工股和翻砂股,负责翻砂和制造手榴弹木柄。

  为提高手榴弹的质量,工厂对接管前的产品进行了三方面的改进:一是拉火帽内的点火药由火柴头药(主要成分是磷)改为主要成分是雄黄氯酸钾的点火药,并外加蜡皮,从而保证了拉发火的可靠性,提高了手榴弹爆炸率;二是改变黑炸药的配方比例和方法,增强了爆破力;三是弹壳由圆柱形改为椭圆形,表面预制有方格花纹,使爆炸破片增至50余块,提高了杀伤力。在这些改进过程中,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有的甚至流血牺牲,如在拆卸、解剖手榴弹时,为保证安全,工人拿到野外进行,就地挖一深坑,一旦发现有爆炸危险就迅速将手榴弹扔入坑内,这样虽然略微减少了事故,但伤亡仍时有发生。其中石成玉、教逢春两家人在手榴弹的试验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提高手榴弹的爆炸威力,石成玉全家都参与了改进炸药配方的试验,在试验时他妻子和弟弟因爆炸事故牺牲,他没有退却,终于使手榴弹由一炸两瓣提高到几十块,乃至百余块。

  教逢春全家7口人从事发火药的研制工作,他的两位叔叔、妻子、孩子先后在爆炸事故中牺牲,他自己也多次受伤,但他一直战斗在危险的岗位上,终于摸索出多种发火药的生产规律。生产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请他去解决,被誉为太行山上治理火药的“外科医师”。

  “百团大战”后,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日军在山地作战中具有较强杀伤力的50mm掷弹筒。军工部遵照彭德怀的指示,组织工厂技术人员试造50mm掷榴弹,柳沟铁厂负责铸造50mm掷榴弹毛坯。而柳沟铁厂炼的是白口生铁,质硬而脆,铸造成弹坯后不能切削加工成成品壳体。这个问题解决与否,成为50mm掷榴弹能否生产的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柳沟铁厂炼铁试验小组在军工部陆达的指导下,采用土法焖火技术(将白口生铁铸件装入高温炉,密封后加热,使白口生铁铸件变软到可以加工切削的程度,这种韧化处理技术俗称焖火),终于将弹坯表面软化,可以进行切削加工。1941年4月,柳沟铁厂开始批量铸造生产掷榴弹毛坯,源源不断地运往水窑一所和高峪三所加工。

  为了使柳沟铁厂集中力量铸造弹坯,军工部随后决定将该厂手榴弹的大批量生产任务交由各军分区炸弹厂承担。1941年11月,根据军工部的指示,柳沟铁厂派出部分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太行各军分区组建炸弹厂,使每个军分区都能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生产。与此同时,军工部还为太行各县武委会主任、民兵队长讲述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开展“人人会造雷,家家有地雷”的爆破运动。

  柳沟铁厂除生产手榴弹、50mm掷榴弹毛坯外,还研制无烟火药原料。1941年春,军工部派王锡嘏(gǔ)率领12名工人到柳沟进行自制硫酸的试验并获得成功。

  1942年,日军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为保存军工实力,军工部决定将工厂规模缩小,于同年3月分别迁往3个地方设厂,有正式职工243人。一分厂由原柳沟铁厂的铁工股组成,迁驻庄底村(1943年6月又迁驻左权县后庄村)。除继续铸造手榴弹弹壳和50mm掷榴弹毛坯外,还增加了60mm掷榴弹、82mm迫击炮弹毛坯的铸造。二分厂由原柳沟铁厂的火工股、完成股和青城铁厂的部分工人组成,迁驻黎城县卜牛村,组装手榴弹和生产黑色炸药。三分厂由原柳沟铁厂的硫酸实验组为基础组成,迁驻黎城县白寺峧村,主要生产硝化棉发射药。3个分厂仍在柳沟铁厂的直接领导下组织生产,铁厂厂部设在一分厂庄底村,厂长高原。

  1944年5月,日军被迫撤离蟠龙镇。同年7月,军工部派陆达等到庄底村重建柳沟铁厂,定名为军工部四厂(抗战后期,军工部对军事工业进行大调整,组编成九厂一所,柳沟铁厂为其中的四厂),陆达任代理厂长。四厂设3个生产部,翻砂部在庄底村;炼铁部在马岚头村;炼铜部在马岚头村对面一带,主要试炼黄铜,供制造弹壳用。

  柳沟铁厂重建后,职工恢复到300多人。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工厂集中技术力量,进一步研究改进焖火工艺。原来的白口生铁焖火方法,虽开创了太行根据地制造术的先河,但焖出的弹壳毛坯质量不稳定,在切削加工时,有的因焖火温度高或时间长而一车即碎,有的因焖火温度低或者时间短而车不动,因此而报废的弹坯率极高,严重影响了炮弹质量和产量的提高。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陆达运用美国黑心韧化处理方法(即将白口生铁铸件在950℃高温炉内长时间加热,使碳化铁分解,析出碳,铁铸件则可切削加工),并在技术工人孙兆喜等人的配合下,改造了土方炉,创造了火焰反射式加热炉,使焖火产品的合格率由30%多提高到95%以上。焖火技术的成功,为各厂炮弹产量的成倍增长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鉴于内战即将爆发,军工部决定扩建柳沟铁厂。1946年春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在扩建的同时,组织机构也作了调整。1946年7月,军工部决定将左权县苏公炮弹厂(后从苏公村迁至武乡县麻田村)、显王锻造厂与柳沟铁厂合并,组成三合盛兵工厂,3个厂仍在原地生产。1946年10月,三合盛兵工厂改称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兵工一厂。厂长李作锦,共有职工1000余人。厂部在柳沟,管理机构设工务、材料、检验、会计4个科。

  1948年1月,柳沟村新建厂房投入使用,麻田、显王两处的人员和设备全部迁到柳沟,职工达1440人,各种机器共300余台。1949年6月,解放战争已近尾声,前方对50mm掷榴弹的需求逐渐减少,柳沟铁厂奉令停止生产。

  在解放战争时期,柳沟铁厂的基本生产任务是50mm掷榴弹,1947年2月开展的争创“刘伯承工厂”运动中,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全年完成50mm掷榴弹309200发,是1946年产量的3倍。1948年,为贯彻华北兵工会议精神,柳沟铁厂加强生产管理,全年生产50mm掷榴弹共483540发,是历年生产最多的一年。整个解放战争中,柳沟铁厂共生产50mm掷榴弹1172321发,且生产成本逐年降低,质量逐年提高,对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赤峪子弹厂

  下赤峪子弹厂位于黎城县下赤峪村。1940年3月建厂,最初主要是复装枪弹。厂房设置在关帝庙内,参加生产的有50余人,厂长王化南。

  工厂最初有3台子弹专用机和1台冲床,其中3台子弹专用机是国民党军队扔在宝鸡车站,被周恩来发现,令西安兵站送往太行根据地。该厂由王化南等人进行枪弹试制,他们因陋就简,克服重重困难,只用2个多月,在1940年五一节就复装出质量完全合格的7.9mm枪弹500发。到8月中旬,便生产出10 万发,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

  随后,该厂几经搬迁,不断发展壮大,并组织了复装枪弹小分队,每个小分队10余人,携带成品弹头和修复枪弹的简单工具、底火、无烟药,跟随作战部队行动。哪里打过仗,有了弹壳,就在哪里复装枪弹。1943年,复装枪弹数量达100余万发。

  1944年底,从晋察冀军区调入该厂的孙艳清和沈鼎祥合作,以铜钱为原料,先炼出锌,然后用电解技术,提炼出纯铜,合成三七黄铜,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冲压机,经多次辗压、冲盂、引伸、收口等程序,制出了全新的枪弹。

  军工部机器制造厂

  1940年4月,八路军军工部根据总部部署,从黄崖洞和高峪兵工厂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和设备,在辽县(现左权县)上口村组建了制造兵器专用设备的实验所。后因上口村是麻田通往县城的交通要地,为避免机器设备遭日军扫荡破坏,于1941年1月将实验所迁到距麻田15km的尖庙村,正式成立了军工部机器制造厂,对外称“油坊”。

  厂长初为胡启贵,后为王乃新。有职工100余人,有机器、机床设备10余台。主要制造军工专用的简易机床、车床、冲床、剪切机等,并负责冀南银行印刷厂、《新华日报》印刷厂、卫生部制造厂、供给部被服厂等单位的机器、机械、工具及零部件的制造、修理工作。

  当时工厂的工具设备来源有4种渠道。一是从敌战区或延安运来,比如以蒸汽作动力的天轴皮带传动的机床;二是工人自己制造的简易专用机床,如水泵、手摇转动机器;三是改造的小型拐钻、深孔平钻、六轮绞膛刀等手动机器;四是自制的普通小工具,如虎钳、锉刀、榔头等。

  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军工机器制造厂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人员和机器设备损失严重。这次“扫荡”结束后,军工部机器厂奉命解散,人员和机器设备分迁到苏公村、漆树沟村、黄崖洞等兵工厂。

  源泉化工厂

  1942年5月,军工部在山西省黎城县白布峧村新建化学厂,初期有职工30余人。同年9月,试制成功硝化棉枪弹发射药。1944年11月,该厂迁往黎城县源泉村扩建成源泉化工厂并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火炸药。1946年1月,该厂因在生产硝化甘油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9人牺牲,停产整顿。不久,该厂迁至河北省武安县和村,同年年底再度进山,一部分迁至山西省左权县隘峪口村建厂,一部分重返源泉旧址恢复生产,盛时月产工兵用炸药10万千克。

  彭庄子弹厂

  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战争规模和人民军队数量迅速扩大,复装枪弹供不应求。自己制造新弹壳,生产全新枪弹,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军工部把解决枪弹生产缺口的任务交给了长期从事枪、炮制造的刘贵福。

  1945年初春,刘贵福一行20多人,从邢台洺水村军工部三厂,转到位于左权县西安村的枪弹厂。刘贵福、孙永富、李尚志分别被任命为厂长、副厂长和教导员。

  西安村在清漳河畔,水利资源丰富。他们首先把清漳河水利用起来,建造水轮机,使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作业由机器完成,生产面貌大为改观。

  这一年,西安村枪弹厂以自炼黄铜为原料,准备自己制造新弹壳。制造弹壳最关键的机器是“打底机”,有了打底机和打底的模具,就能把弹壳底部的形状加工出来。

  为了制造打底模具,在刘贵福厂长的指导下,技术人员将弹壳剖开,内部的形状和结构一目了然,由此测量出弹壳内部各个部位的尺寸,这就是制作样板和模具的依据。经多次反复试验,自制的打底机和模具渐渐达到了生产弹壳的技术要求。

  制造弹壳有一系列的工序:下料、多次引伸、退火、打底、烧口、收口、切口、车底等,再将弹壳、底火、火药、弹头装配在一起,制成枪弹。经过多次射击试验,性能达到要求,自制的全新枪弹试制完成了。

  在日军投降前夕,第一批2万发全新枪弹送往前线试用。前线传回了性能良好的喜讯。该厂全新枪弹的诞生,表明太行山根据地已进入自造枪弹的新历程。

  1946年5月,枪弹厂迁到潞城县垂阳村。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1947年枪弹厂又迁到太行山区的黎城县彭庄村,这里比较靠近原料厂——武乡县柳沟铁厂和源泉化工厂。工厂设在茶壶山下的彭庄村西北角,也称彭庄子弹厂,对外称“复义记合作社”,设有钳工、成品、铁工、木工、锅炉、机加、铜炉、铸铅、装配等生产厂房,卧式五节锅炉、50马力的立式单缸蒸汽机和100千瓦的直流发电机各1台,机加工房内设有车床、铣床和砂轮机20多台。枪弹生产从炼铜、碾片、下料,到冲盂、引伸、成型、装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职工发展到400余人。

  1947年刘邓大军抢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军工部改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并在所属军工战线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运动,各厂之间展开生产竞赛。彭庄子弹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枪弹的生产工序由16道改为7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全年生产枪弹52万发。

  为了提高打底的加工质量,攻关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设计,制成一个操作简便的小型工作台和一套精巧的冲模,减少了废品。原来的弹壳烧口工序体力劳动繁重,而且效率低下,废品较多,攻关组与工人们一起研究改进,制成了一台烧口机。这台机器是在一个大铁盘的周边钻孔,装进弹壳,按照设定的速度旋转,在固定位置用喷灯将弹壳加热,减轻了劳动强度。

  在处理废弹壳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美国的弹壳底火中没有固定的火台(博克赛式底火),中间只有一个大的传火孔,在大传火孔上再装一个活火台。攻关小组受到启发,认为美国的弹壳构造简单,便于加工,既可以提高传火孔制造工具小冲子的工作寿命,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大量生产,而且仅用一个类似药片大小的薄铜片,就能冲成一个三角形的活火台。他们分析研究试制后,开始生产“美式弹壳”枪弹。枪弹日产量达到25000发,跃居当时华北解放区各枪弹厂之首。

  彭庄子弹厂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生产各种枪弹800多万发。在争创“刘伯承工厂”运动中又做出了突出成绩,荣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的锦旗。

  1949年8月,彭庄子弹厂并入长治华北兵工局第二兵工厂。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彭庄子弹厂至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除上述兵工厂之外,军工部还建有一些小型兵工厂,如1941年3月在山西省和顺县建成“军工部炸弹厂”,1942年3月在山西省沁源县建成“太岳复装子弹厂”……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太行区的兵工厂生产出各种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尖兵利器。(全文完)

  编辑/曾振宇

  □李瑞华 更云 毕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