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指引者”──透视战场引导打击行动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战场,引导打击行动,目标
  • 发布时间:2011-10-13 13:40
  战场上的“火眼金睛”

  现代战场上,精确制导武器凭借着强大的打击威力,使战场安全和生存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也使交战双方对重要目标的防护更加重视。防御方通过利用先进的伪装技术,设置大量虚假目标,并将重要目标的配置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使目标被发现的概率大大降低,进攻方精确打击的效果大打折扣。此时,进攻方渗透潜伏至目标区域的特种部队便可成为精确打击的“火眼金睛”,他们利用先进的侦察仪器,通过抵近仔细侦察,详细了解和掌握目标的最新情报,将目标的性质、数量、种类和位置等有效信息以先进的通信传输手段发送到远程火力指控中心,引导远程导弹部队、航空兵和舰艇部队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这一过程便是我们常说的引导打击行动,在实战运用中,这种方式使得引导打击行动发挥出战斗力“倍增器”的独特作用。

  行动链条

  引导打击行动可以分为“侦察-定位-召唤-打击-评估-校正-再打击-摧毁”等几个前继后续、相互关联的行动。在这个链条中,每个行动都环环相扣,上一个行动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个行动的进行。

  引导打击行动的目标通常位于敌纵深区域内,防守严密、戒备森严。要完成这一任务,己方特种部队必须秘密渗透潜伏至目标附近。渗透是否到位、潜伏是否安全,是执行任务的前提,将直接关系到引导打击行动的成败。一旦渗透方式和路线选择不慎,就有可能提前被对方发现,不等靠近目标就导致行动失败。因此,渗透时,可选择翼伞渗透、蛙人泅渡、徒步迂回等方式,秘密穿越敌防守前沿,成功抵进至目标区域建立侦察阵地。有隐蔽、良好的生存和通视条件的阵地,是实施侦察的理想场所,也是侦察活动的有效依托。

  在引导打击行动的链条中,侦察是为了更好地发现目标、明辨真伪,是为了明确目标的数量、种类、性质,从而为打击行动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火力指控中心依据目标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哪种部队、何种火力、什么弹药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定位是为了确定目标的位置方位,借用军事地图与现地对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目标的坐标参数,为打击行动提供数据参考。

  召唤是为了把获得的情况通过先进通信手段上报指控中心,引导火力对目标实施打击。其具有报知和引导的一体两面属性,在行动时要分步实施:首先要向指控中心报告侦察情况,其次要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引导协同。通常引导的方法有激光指示法、无线电通报法、标志引导法等。在己方火力对目标实施打击后,并不意味着任务的终结,引导分队还需对打击情况进行评估,判断目标是否被击中以及损毁程度,是否有必要进行再次打击或重新校正目标参数后再打击,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链条。

  在确认目标被摧毁后,引导分队要依据上级命令和战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后续任务或撤出战斗区域。通常,在目标被摧毁时,引导分队就可能暴露了行踪,应该迅速转移或撤出目标区域。在撤出战斗区域时,要加强与接应分队的协调,事先确定好接应地点、时间和联络方式,对于尾追的敌人要机动灵活地甩掉,不到生死关头不与其接触和交火,防止被敌围歼,错过撤退时机。

  武装到牙齿

  引导打击行动能否有效发挥,仰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执行引导打击任务的队员必须“武装到牙齿”。

  引导打击行动面临的战场环境异常险恶,须携带不同战术作用的轻武器,以便在必要时进行自卫还击。

  在执行时,引导分队还必须携带先进的侦察仪器、通信联络设备、定位导航设备以及激光-目标指示器等装备。侦察仪器通常包括高倍望远镜、夜视仪以及战场雷达等。通信联络设备包括短/中/远程各型通信器材,短程通信器材通常用于小组成员间的联络与通信,中/远程通信器材则用于小分队与指挥中心的通联或陆空协同。定位导航设备能准确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位,并依此快速测算出目标的精确坐标参数。激光-目标指示器的作用原理,是由其向目标发射已编码激光,目标则向各个方向上散射,并被安装在导弹头部的目标搜索器探测,引导导弹准确击中并摧毁目标。这些先进的现代装备,使引导分队执行引导打击任务时如虎添翼、尽显神威。

  由于引导打击行动有时可能需要在目标附近潜伏数天,因此,携带营养丰富的压缩口粮极为必要,既要保证可口,又能有效保持和恢复体力;携带装有吸管的水袋有利于及时补充消耗掉的水分,也是必需品。此外,驱虫防蚊药品、御寒服、睡袋及当地服装(不过当地服装需慎用,因为一旦被俘将不受日内瓦战俘公约保护,而被视为敌方间谍——编者注)等也是必备品。

  典型战例:海湾战争

  19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一心想重铸阿拉伯历史辉煌的萨达姆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发展,解决长期困扰的出海口问题,免除在两伊战争中欠下科威特的巨额债务,于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悍然发兵侵占科威特,30万伊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125km的伊科边境,仅用10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科、伊战火震惊了整个世界,更使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感到芒刺在背。8月2日和3日,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全体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

  萨达姆手中的王牌

  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来势汹汹,至1991年1月15日,先后有30多个国家承诺出兵参战,再加上海湾地区的6个国家,共有40多个国家的部队云集在海湾地区,总兵力达70万人,装备飞机3510架,坦克2900辆,装甲车2200辆,舰艇400艘。伊拉克与多国部队的武器装备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但萨达姆无意屈服,而是积极摆兵布阵,决心与联军拼个鱼死网破,因为他自恃手中握有一张“王牌”──这就是被西方称之为“飞毛腿”(Scud)的导弹。

  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被广泛出口的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名为SS-1战术弹道导弹,西方情报局将其称为“飞毛腿”。该导弹系统主要包括导弹及地面设备两大部分。导弹弹长11.16m,弹径0.88m,起飞质量6.3吨,射程为50~300km,命中误差不超过300m。地面设备主要有运输/发射车、大地测量车、指挥车、电源车、推进剂加注车、测试车、消防车等。飞毛腿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军事设施、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其可在预先设定的发射点实施定点发射,也可机动发射,从瞄准到发射大约需要7分钟。

  不过,伊拉克从前苏联大量进口飞毛腿导弹后,在萨达姆的授意下进行了改装,主要是减小战斗部质量,增加射程,使射程由原来的300km增加到660km。

  一群“来自地狱的人”

  1991年1月17日,空中打击正式开始,联军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完全占据了空中优势。因为无力与联军展开空战,萨达姆把赌注押在了飞毛腿导弹上,他命令将导弹对准以色列。从战术上看,飞毛腿导弹并没有什么重大作用,但却在战略上达到了萨达姆的预期目的——如果持续的导弹袭击把以色列卷入战争,那么联军的阵营就会瓦解,因为多国部队虽然组成了一个国际联盟,但这个联盟极其松散,只要阿拉伯国家的“死敌”——以色列参战,联盟就会自行瓦解。萨达姆赌对了,许多联军飞机不得不暂时放下预定目标来搜索飞毛腿导弹,于是飞毛腿导弹的固定发射装置几乎全数被摧毁,但移动发射装置很难找到。

  鉴于此,联军指挥官决定实施特别行动,抽调了几个中队的陆军特种部队进行部署,以搜寻移动发射装置。

  行动计划很快制定出来,特种部队从苏丹北部沙漠的阿杰夫空军基地出发,负责搜索号称“飞毛腿走廊”的加伊姆东北部的一个沙漠地区。这些队员大都来自威名显赫的绿色贝雷帽和三角洲部队。对于其对手来说,他们的出现,就意味着灾难和死亡,因此称他们为“来自地狱的人”也不为过。

  60名精兵出征

  这次行动代号为“狩猎飞毛腿”。为了全力保障这次行动,美军保障分队急调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队员们身着荒漠迷彩服,除携带性能先进的轻武器、侦察仪等装备外,还配有一种数控静止图像摄影机,它能够把图像通过卫星直接传送回多国部队总部和五角大楼。

  在一个寂静漆黑的夜晚,装备精良的特种队员秘密搭乘MH-53J“铺路微光”特种作战直升机上路了。降落到沙漠腹地的这批队员迅速化整为零,以3~6人为一个行动小组,很快消失在沙漠之中。队员们昼伏夜出,行动诡秘。正如战后《华盛顿邮报》报道:“白天, 沙漠中的烈日无情地炙烤着,队员们将全身埋在沙子中,以防被伊军士兵发现任何蛛丝马迹。狂沙不时劈头盖脸地吹来,队员们又饥又渴。然而,对于这群经历过严格训练、无所不能的精兵们,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他们只是偶尔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喝上一两口水,就继续坚持着,熬过白天,待到夜间再出来寻找目标。”

  “飞毛腿”飞不起来

  就在队员们潜入伊拉克几小时后,设在沙特利雅德的多国部队总部就收到了他们发回的第一批精确的目标图像和坐标。当天夜晚,他们中的一支侦察小队搜索至伊拉克至约旦公路的一座桥梁附近。沙漠中一阵狂风骤然而起,1名队员顺势滚进桥梁下面的涵洞里想寻找一个避风处,忽然视野里出现了几个隐隐约约、黑乎乎的影子。而夜视仪里清清楚楚地显示,9个飞毛腿导弹的机动发射架就隐藏在那里。他们立即报告小队长,并及时将这一消息发回了利雅德总部,这些机动发射架随后即被摧毁了。

  战果最丰厚的是第6行动小组,一次竟然发现了26枚飞毛腿导弹。当时他们已在伊拉克腹地持续苦苦地搜索了20多个小时,仍一无所获。队员们感到精疲力竭,便决定稍事休息。突然,1名队员在他的望远镜所及的视线里发现了一个小黑点儿,他急忙坐起身来观察,这个小黑点儿竟然是一座正在缓慢移动的导弹发射架!接着,他向四处搜索。凭经验,他知道伊军很可能在这一地区还隐藏了其他导弹发射架。果然不出所料,他发现伊军正有二十几个导弹发射架向这一地区集结。随后,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微型接收机,确定自己所在的准确位置,把GPS提供的精确坐标等相关数据,准确发回多国部队总部,此时已是海湾战争的最后一天!中央总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空军直升机部队以最快速度撤出这一地区的队员。在队员们刚刚登上飞机不到10分钟,联军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就从天而降,接着美军的攻击机群便出现在伊军的导弹阵地上空。“小牛”空地导弹、“斯拉姆”空地导弹、集束炸弹暴雨般地落在伊军的导弹阵地上,把这块沙漠几乎炸成了一个大盆地。就这样,伊军26枚导弹化为灰烬,萨达姆的作战计划也随着这26枚导弹一起灰飞烟灭了!

  战争结束后,联军虽然在那片地区发现仍有少量可供发射的飞毛腿导弹,但是实际上自2月26日以后开始,伊拉克方面就再也没有一次成功的导弹袭击记录了。到联军开始发动空袭的第5周,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就完全“飞”不起来了。

  特种部队的成功经验

  一是广泛部署特种兵力海湾战争中,特种部队身处的是敌后沙漠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的是伊拉克采用各种极端手段的巨大危险。联军指挥官从整个战争全局出发,动用特种部队执行敌纵深独立作战任务,部署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特种作战部队,广泛执行侦察收集情报、破袭重要目标、引导打击等任务,充分发挥了战斗力“倍增器”的作用。

  二是战术灵活在深入伊军纵深实施侦察引导作战时,特种部队队员能够采用多种作战手段,积极主动地开展侦察活动。他们根据伊军使用飞毛腿导弹的特点,昼伏夜出,秘密搜索,有时化装成当地民众抵近侦察,单独或以3~6人的小分队潜入到敌重要设施、道路附近,侦察敌人的部署和活动,利用随身携带的大功率图像和数字传输设备向联军总部发送实时情报,为有效摧毁飞毛腿导弹提供了准确情报保障,从而大大减轻了对多国部队以及以色列的威胁。

  三是技能过硬特种部队渗入到伊拉克境内后,各行动小组分散活动在伊拉克西部地区。在沙漠环境中,白天烈日炙烤,晚上温度又急剧下降;有时又狂风大作、沙石飞扬,打得人晕头转向。这样残酷的环境对队员身心素质都是全面的考验。而且,伊军往往是在夜晚发动导弹袭击,夜幕又为联军特种部队队员发现、识别目标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复杂险恶的特殊环境中,充分体现出了队员们过硬的个人素质和顽强的适应能力。

  四是协同密切要想取得引导打击任务成功,必须保证引导分队进得去、联得上、撤得回。因此,美特种部队积极与空军的MH-53、“铺路微光”、陆军的MH-47E“支努干”直升机加强协同。在同友军的协同方面,为了避免发生误会,防止误伤友军,美、英两家特种部队划分不同的地区分别执行搜索行动,同时还互相通报联系方式,以便必要时进行相互合作与支援。

  五是备战积极特种部队开赴海湾地区后,并非处于消极待命状态,而是积极利用当地的沙漠地形,进行沙漠环境下的临战训练,熟悉沙漠环境,演练沙漠地形搜索前进的方法、与敌遭遇的各种处置措施、侦察通信器材的使用与维护、沙漠环境的生存与隐蔽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为尔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郑双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