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证监会拼凑“一流创业板”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21 09:55
9月17、18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相继对13家拟上市企业进行审核,“上会”频率远超主板和中小板的速度。
根据市场的普遍预测,创业板推出初期的上市企业将会是打包集体发行,由于其融资额较小,即便打包发行预期对市场的冲击也不大。但集中发行可以,并不意味着高频率的集中审核就可行。相反,由于创业板企业的投资风险胜于主板,更需要发审委委员们字斟句酌,为投资者严加把关。
我们注意到,证券监管部门一直有打造世界一流创业板市场的雄心,从软硬件条件看,这似乎不成问题,但关键是要有一流的上市公司,就像纳斯达克,是因为造就了微软和谷歌,才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
这意味着,专为创业板量身定造的发审委要发挥更大的功能,要擦亮眼睛挑选出“一流的演员”。同时,不要让创业板市场成为投机乐园,也是监管层切切要注意的,否则很可能与“一流的舞台”渐行渐远。
集中审核疑似走过场
9月17、18日两天在创业板发审委过堂的企业达到13家,这与中小板公司每次仅发审2~4家拟上市企业相比,创业板显然在数量上高出一筹。
一天内就能审核6~7家公司,这样的高效率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创业板的发审委委员们比主板委员们技高一筹、效率更高、更有责任心;二是准备去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规模小,需审核内容比中小板、主板公司少,也更简单。
事实会更倾向于哪一种?两种可能性皆有,但都不是如此高密度审核的主因。
从一些媒体披露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创业板的准备工作连轴转了两个月,证监会相关部门一直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可佩。但创业板筹备已十年之久,且今年年初就已确定时间表,为何事到临头,如此手忙脚乱?
据我们了解,之所以造成拟上市企业如此集中“上会”,在于此前证监会让拟上市企业于7月26日集中报送材料、7月31日集中受理所致。根据行政许可程序的要求,监管部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这批集中受理的149家企业做出反馈。
反馈环节、初审环节集中,自然导致发审环节也非常集中。
由于创业板企业上市融资的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发行对市场的冲击不大,但我们认为,“集中发行可以有,过于集中审核不能有”,由于创业板的投资风险更大,更需要专为创业板量身定造的35位发审委委员集中精力,发挥更大的审核、把关功能,以免不合格的公司混入创业板阵营,给投资者造成巨大伤害。
应多教育企业高管
显然,17、18日两天的发审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意味着,创业板正式推出的时间已可用倒计时来计算。一大批中小创业企业和一大批风险投资家,将因此而倍加亢奋。
对于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市场、业绩稳定增长的企业而言,他们渴望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为企业发展壮大锦上添花;而那些VC、PE的投资家和投机家们,也渴望投入的资金通过上市产生“爆米花”般的财富效应。
但这样的喜悦,我们希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尤其是拟上市的家族企业领军者能越短越好。
一位朋友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绝不应该为上市初期股价的升幅而过于兴奋,因为真正要为股价短期上升而兴奋的,应该是小股东、投资银行和中介机构,他们可从股价短期升幅,赚取短期回报。
如果公司管理层太在意股价升跌,似乎反映他们只在意短期回报,欠缺长线目光,这也就很难说服投资者该公司日后能有成长性,因为管理层可能没有长远的发展路向。
或许正因为保荐人、投行或其他中介机构的需要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同,所以大部分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不知道公司上市的真正意义,因此不少管理层都以为,公司上市后就已经完成大业,结果上市后的业绩连连倒退,导致不少公司在上市一年后,已被大部分投资者遗忘。
我们希望这样的心态不要泛滥在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市场,同时,也希望证券监管部门对于创业板市场的教育不仅仅限于投资者,如何更好地引导企业高管树立更长远的发展心态同样重要。
培育一流的上市公司
目前,全世界的创业板除美国的纳斯达克取得了成功外,其他国家如日本、德国的创业板市场几乎都没有成功。而纳斯达克之所以成功,在于它为投资者贡献了一批诸如微软、谷歌这样的伟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引领了全球经济的潮流,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业。
正是微软、谷歌等一大批一流的企业,才造就了纳斯达克这样一流的舞台。中国的创业板呢?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此前曾明确表示,有志于将中国的创业板打造成为全球最好的创业板。
从硬件、软件设施来看,以中国目前的国力,完全能促成这一目标,但仅有一流的舞台是否就足矣?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演员。一个一流的舞台,倘若只有三流的演员表演,根本演不出一台好戏。一流的舞台需要伟大的演员参与才能精彩,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将失去光彩。
我们认为,创业板市场是否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其能否提供一大批优质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是行业的翘楚,能持续地向股东提供优厚的回报,并且能在市场融资后产生更大的财富效应,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果上市公司仅仅将眼睛盯着融资圈钱,PE盯着上市后怎样套现滑脚,实际控制人盯着自己的身价随着上市而飙升,这样的市场就容易变成纯粹的投机市场,这显然会与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初衷背离。
《投资者报》评论员邓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