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身:券商系经理完胜保险系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9-21 10:20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常会说“英雄莫问出处”,凭借侠肝义胆,一介莽夫也能成为山头大王。但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英雄的诞生定会有个合理的出处,在证券投资领域尤其如此。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结合8月17日独家首发的“454名基金经理赚钱榜”基础数据,按基金经理的出处研究发现,出处不同的基金经理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相差非常大。
从现管理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分析,券商投资经理出身的基金经理与其他类型相比遥遥领先,位居末尾的是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出身的投资经理;从基金信息披露以来,截至今年二季度赚钱总数来看,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位居前列,排在末尾的依然是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出身的基金经理。
出身占比:学院派达六成
中国的升职模式多数是从小跟班到小组长,再从小组长提拔为大组长,最后成为某个领域的负责人,这种模式在证券投资领域也未脱俗套。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大部分基金经理是从某个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到研究员,再从研究员转变成为基金经理助理,进而升级为基金经理。不过,随着最近几年基金业跳跃式发展,人才紧缺严重,如今的研究员已很难在一家公司等待基金经理的空缺去填补,而往往会通过跳槽提前实现这次重要角色的蜕变。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现任基金经理的履历时发现,截至今年9月14日,共有477位基金经理管理500多只基金,其中有279名是研究员出身,大约占总人数的六成。
研究员蜕变基金经理的路径大致有两条,一是开始在基金公司做实习生,然后转变成研究员,经历一段历练之后成为基金经理,这类人往往毕业于名校,甚至是海归;另一类,是先做券商分析师,然后到基金公司任研究员,最后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再至基金经理。
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因为普遍出自名校,故被业界通俗为“学院派”,他们多数会按标准的“教科书”上的模式进行研究和投资。
与“学院派”对应的基金经理,被称为“实战派”。实战派未必毕业自名校,也未必就有硕士学历,他们往往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或在营业部做投资经理,有些甚至在券商就是交易员。
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在做交易员数年后跳槽到基金公司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在考察一段时间后就成为基金经理。《投资者报》统计数据显示,来自券商的实战派共有84位,约占总人数的两成,他们中的大部分担任股票型基金经理。
除了来自券商的实战派基金经理外,还有一部分实战经验很强的基金经理来自银行体系。
他们在银行工作时,主要是银行内部非权益类资产的交易员,跳槽到基金公司后,通常担任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型基金经理。本报统计数据显示,来自银行系的实战派基金经理共有27人,约占6%。
还有一类基金经理,介乎学院派和实战派之间,他们主要来自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他们往往既是研究员也是投资经理,他们的研究不如券商研究员那么深入,主要阅读券商的研究报告,他们的投资也不像基金公司压力那么大,由于他们不参加社会排名,压力主要来自任职的公司。本报统计数据显示,在现任的基金经理中,共有33人来自这个领域,约占7%。
除了上述几类,还有一类可以“雷”倒投资者的“空降兵”,他们此前不在投资领域,或者即便在投资领域,也非投资经理或研究员,通过他们的变身法摇身一变,即成为投资经理,这类人还不少,本报统计共有54人,约占总人数的11%。
年化收益率:券商系明显占优
统计任职满一年的各类基金经理的年化收益率,券商出身的基金经理明显占优,学院派基金经理年化收益基本保持在平均水平,最不理想的是介于实战派和学院派之间的来自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的基金经理。
券商投资经理和银行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相对其他几类而言,他们更加直接地穿梭在证券市场的战火硝烟中,直接面对投资的盈利和亏损,并且重点更多放在投资交易上。因此,他们对市场的敏锐程度高,反映也更为迅速,投资风格大部分更趋向短、频、快。
截至今年9月14日,担任基金经理满一年时间的全部在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12%,其中券商出身的基金经理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4.67%,高出全部样本6个百分点,银行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位居第二,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08%。
年化收益率排名前5中,有4位出自券商。位居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一位的是华夏基金王亚伟,其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83%,成就他的证券投资经验是此前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该营业部曾是国内最大的证券营业部。
第二名是新世纪基金的王卫东,现管理新世纪优选成长,获66%的年化收益率,此前他分别在广发证券海口海甸岛营业部负责营业部管理并从事投资银行工作;王卫东还在华龙证券投资理财总部就职过。
位居第三和第四的是华夏基金孙建冬、广发基金易阳方同样有券商投资管理背景。
与券商出身的实战派同占一片江山的是银行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他们尽管人数不多,但却是非权益类基金经理的主流,位居债券类年化收益率前列的建信基金钟敬棣和华夏基金韩会永,均出身于银行。
前者进入基金业前,就职于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从事外汇交易、信贷、债券研究及投资组合管理等工作,管理建信稳定增利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6%;管理华夏基金多只非权益类基金的韩会永,此前就职于招商银行北京分行。
学院派基金经理最大的特点是有较长时间担任研究员的经历,在管理基金时显示出更多的学院风格,他们的投资风格趋向基本面判断和价值投资,任职满一年的“学院派”基金经理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41%。
出身于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基金经理的年化收益率较低,甚至低于很多半道出家的基金经理,前者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0%,后者为4.98%。
赚钱能力:银行系最强
按照上述分类,这些出身不同的基金经理赚钱能力的排列位次与平均年化收益率较为相似,按赚钱平均值的顺序排名,依次是银行、券商、其他类、研究员、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出身的基金经理。
2004年二季度截至今年二季度,这6类人分别人均赚得8.61亿元、4.06亿元、1.69亿元、2.12亿元和亏损10.45亿元。
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不仅管理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更加强调正收益。统计样本中的23位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全部获得正收益。
其中,赚钱总数最高的是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的周炜炜,管理的是股票型基金,任职以来共获53亿元正收益;赚钱最少的是天治基金贺云,2008年6月任职以来,共实现3300万元收益。
排在末端的基金经理出自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他们平均亏损10亿元,亏损的一个重要源头是两只全球海外投资的基金——南方全球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管理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分别亏损了162亿元和118亿元。
管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的杨逸枫曾任职于台湾南山人寿保险,担任资深投资经理,负责管理公司自有资金在台湾股票市场的投资;管理南方全球的谢伟鸿,出身与杨逸枫极为相似,在进入基金行业前任职于台湾开发国际投资公司、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富邦保险公司。
券商出身的基金经理尽管赚钱总数低于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但还是存在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赚钱总数超过50亿元的共有6位,分别是嘉实基金刘熹、长盛基金丁骏、海富通基金陈洪、易方达基金付浩、交银施罗德基金李立和华夏基金王亚伟。
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赚钱平均值与平均业绩基本一致,较为稳定且平均,但是两极分化较为明显,赚钱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位,赔钱超过或者接近100亿元的有4位,这样极端的情况在其他类别中没有。
还有一类出身“其他”者,背景较为复杂,但他们业绩并不输于资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出身的基金经理。
《投资者报》研究员刘宗源
……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结合8月17日独家首发的“454名基金经理赚钱榜”基础数据,按基金经理的出处研究发现,出处不同的基金经理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相差非常大。
从现管理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分析,券商投资经理出身的基金经理与其他类型相比遥遥领先,位居末尾的是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出身的投资经理;从基金信息披露以来,截至今年二季度赚钱总数来看,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位居前列,排在末尾的依然是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出身的基金经理。
出身占比:学院派达六成
中国的升职模式多数是从小跟班到小组长,再从小组长提拔为大组长,最后成为某个领域的负责人,这种模式在证券投资领域也未脱俗套。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大部分基金经理是从某个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到研究员,再从研究员转变成为基金经理助理,进而升级为基金经理。不过,随着最近几年基金业跳跃式发展,人才紧缺严重,如今的研究员已很难在一家公司等待基金经理的空缺去填补,而往往会通过跳槽提前实现这次重要角色的蜕变。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现任基金经理的履历时发现,截至今年9月14日,共有477位基金经理管理500多只基金,其中有279名是研究员出身,大约占总人数的六成。
研究员蜕变基金经理的路径大致有两条,一是开始在基金公司做实习生,然后转变成研究员,经历一段历练之后成为基金经理,这类人往往毕业于名校,甚至是海归;另一类,是先做券商分析师,然后到基金公司任研究员,最后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再至基金经理。
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因为普遍出自名校,故被业界通俗为“学院派”,他们多数会按标准的“教科书”上的模式进行研究和投资。
与“学院派”对应的基金经理,被称为“实战派”。实战派未必毕业自名校,也未必就有硕士学历,他们往往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或在营业部做投资经理,有些甚至在券商就是交易员。
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在做交易员数年后跳槽到基金公司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在考察一段时间后就成为基金经理。《投资者报》统计数据显示,来自券商的实战派共有84位,约占总人数的两成,他们中的大部分担任股票型基金经理。
除了来自券商的实战派基金经理外,还有一部分实战经验很强的基金经理来自银行体系。
他们在银行工作时,主要是银行内部非权益类资产的交易员,跳槽到基金公司后,通常担任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型基金经理。本报统计数据显示,来自银行系的实战派基金经理共有27人,约占6%。
还有一类基金经理,介乎学院派和实战派之间,他们主要来自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他们往往既是研究员也是投资经理,他们的研究不如券商研究员那么深入,主要阅读券商的研究报告,他们的投资也不像基金公司压力那么大,由于他们不参加社会排名,压力主要来自任职的公司。本报统计数据显示,在现任的基金经理中,共有33人来自这个领域,约占7%。
除了上述几类,还有一类可以“雷”倒投资者的“空降兵”,他们此前不在投资领域,或者即便在投资领域,也非投资经理或研究员,通过他们的变身法摇身一变,即成为投资经理,这类人还不少,本报统计共有54人,约占总人数的11%。
年化收益率:券商系明显占优
统计任职满一年的各类基金经理的年化收益率,券商出身的基金经理明显占优,学院派基金经理年化收益基本保持在平均水平,最不理想的是介于实战派和学院派之间的来自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的基金经理。
券商投资经理和银行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相对其他几类而言,他们更加直接地穿梭在证券市场的战火硝烟中,直接面对投资的盈利和亏损,并且重点更多放在投资交易上。因此,他们对市场的敏锐程度高,反映也更为迅速,投资风格大部分更趋向短、频、快。
截至今年9月14日,担任基金经理满一年时间的全部在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12%,其中券商出身的基金经理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4.67%,高出全部样本6个百分点,银行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位居第二,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08%。
年化收益率排名前5中,有4位出自券商。位居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一位的是华夏基金王亚伟,其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83%,成就他的证券投资经验是此前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该营业部曾是国内最大的证券营业部。
第二名是新世纪基金的王卫东,现管理新世纪优选成长,获66%的年化收益率,此前他分别在广发证券海口海甸岛营业部负责营业部管理并从事投资银行工作;王卫东还在华龙证券投资理财总部就职过。
位居第三和第四的是华夏基金孙建冬、广发基金易阳方同样有券商投资管理背景。
与券商出身的实战派同占一片江山的是银行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他们尽管人数不多,但却是非权益类基金经理的主流,位居债券类年化收益率前列的建信基金钟敬棣和华夏基金韩会永,均出身于银行。
前者进入基金业前,就职于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从事外汇交易、信贷、债券研究及投资组合管理等工作,管理建信稳定增利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6%;管理华夏基金多只非权益类基金的韩会永,此前就职于招商银行北京分行。
学院派基金经理最大的特点是有较长时间担任研究员的经历,在管理基金时显示出更多的学院风格,他们的投资风格趋向基本面判断和价值投资,任职满一年的“学院派”基金经理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41%。
出身于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基金经理的年化收益率较低,甚至低于很多半道出家的基金经理,前者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0%,后者为4.98%。
赚钱能力:银行系最强
按照上述分类,这些出身不同的基金经理赚钱能力的排列位次与平均年化收益率较为相似,按赚钱平均值的顺序排名,依次是银行、券商、其他类、研究员、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出身的基金经理。
2004年二季度截至今年二季度,这6类人分别人均赚得8.61亿元、4.06亿元、1.69亿元、2.12亿元和亏损10.45亿元。
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不仅管理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更加强调正收益。统计样本中的23位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全部获得正收益。
其中,赚钱总数最高的是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的周炜炜,管理的是股票型基金,任职以来共获53亿元正收益;赚钱最少的是天治基金贺云,2008年6月任职以来,共实现3300万元收益。
排在末端的基金经理出自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他们平均亏损10亿元,亏损的一个重要源头是两只全球海外投资的基金——南方全球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管理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分别亏损了162亿元和118亿元。
管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的杨逸枫曾任职于台湾南山人寿保险,担任资深投资经理,负责管理公司自有资金在台湾股票市场的投资;管理南方全球的谢伟鸿,出身与杨逸枫极为相似,在进入基金行业前任职于台湾开发国际投资公司、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富邦保险公司。
券商出身的基金经理尽管赚钱总数低于银行出身的基金经理,但还是存在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赚钱总数超过50亿元的共有6位,分别是嘉实基金刘熹、长盛基金丁骏、海富通基金陈洪、易方达基金付浩、交银施罗德基金李立和华夏基金王亚伟。
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赚钱平均值与平均业绩基本一致,较为稳定且平均,但是两极分化较为明显,赚钱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位,赔钱超过或者接近100亿元的有4位,这样极端的情况在其他类别中没有。
还有一类出身“其他”者,背景较为复杂,但他们业绩并不输于资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出身的基金经理。
《投资者报》研究员刘宗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