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脂粉之艳 香满秦淮一千年的还有男人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金陵脂粉,秦淮河,乌衣巷
  • 发布时间:2012-01-13 16:35
  每日清晨洗漱时分,沿街窗边到处是描眉画眼的男子,每家每户泼出的洗脸水据说能让秦淮河水变得滑腻。

  对于秦淮河两岸林立的青楼妓馆,朱元璋没有禁绝反而推波助澜--他在贡院前的秦淮河东岸设立官妓--富乐院。

  金陵脂粉经历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短暂萧条,却又在乾隆朝再度兴旺,当时人称“户户皆花,家家是玉”。

  “十里秦淮河,六朝脂粉地”,曾几何时,这“秦淮河”与“脂粉地”就是诠释金陵最重要的元素。不同于一般人的认识,金陵脂粉其实有两重含义,它最初是指东晋、南朝时的“男儿脂粉”--那时的社会审美标准偏向女性化,男子唇红齿白、涂脂抹粉才算英俊,而一直到了明朝晚期,金陵脂粉才特指勾栏瓦肆、舞娘歌妓。

  统共了算,金陵脂粉在秦淮河里飘荡了一千多年,就连江南贡院、夫子庙、文宣桥这些堂而皇之的名字也被罩上了些许香艳,甚至今天游览南京,这些地名也仍能让人遐思无边。

  乌衣巷中的男儿脂粉

  关于“金陵脂粉”的起源,最早要从乌衣巷说起。乌衣巷位于今天南京夫子庙南,距离秦淮河也不远,三国时这里曾是东吴守城部队的营房,因为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公元317年西晋亡国,晋王室南渡,他们以金陵为首都另起炉灶,开创了东晋王朝。刚到金陵的时候,由于宗室贵族人口众多,仓促上马的东晋政权无力规划他们的居住区域,于是就放任他们圈地自建宅邸。时任东晋宰辅,位高权重的王导毫不客气,迅速占据了位置极好的乌衣巷一带。

  王家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族,他们入住乌衣巷自然就抬高了当地的身价--此后,又有许多豪门陆续迁入,与王家比邻而居,比较著名的如谢家、庾家等,乌衣巷由昔日的破败军营一跃成为显赫金陵的权贵聚居区。这个前后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在当时不仅能左右东晋王朝的政局,里面居民的一举一动、衣食住行也影响着社会潮流。

  在东晋时--准确说应该从三国晚期开始,上流社会的士大夫贵族群体中就流行着一种奇怪的风尚:男人们涂脂抹粉、衣饰妖娆,走路、说话无不模仿女性,而“晋重门第,好容止,士大夫手持粉白,口习清言,绰约嫣然,动相夸饰,鄙勤朴而尚摆落……”就是史书对这一风气的准确描绘。

  尽管在今天看来不可理喻,但这种“乌衣巷潮流”在当时却大行其道,不光达官显贵,就连一般的平民百姓也争相仿效。一时间,金陵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轻衣罗带、顾影自怜的男人,而乌衣巷中有两样东西最为人所追捧:一为五石散,二为熏衣香。五石散是一种从矿物质中提炼出的丹药,刚开始只被人当作延年益寿的药物,后来不知是谁发现长期服用五石散能使人面容洁白,“宛若傅粉”。于是,那些“爱美”的男士对五石散趋之若鹜,争相服用,据史料记载,乌衣巷王家的王舒不仅每日早晚各服五石散一次,还将五石散“以酥酪调和,涂敷颜面”--类似今人做“面膜”。

  其次是熏衣香。熏衣香有两种,一是香囊,随身携带;二是熏香,在香炉中点燃后熏蒸衣物。熏衣香按价钱贵贱分为数十个种类,最贵的龙脑香几乎与黄金同价,《晋书·谢玄传》中就记载东晋名臣谢玄酷爱龙脑香,经常身悬香囊招摇过市。

  在乌衣巷上流社会和民间的推动下,金陵迅速成了一座充满“男人脂粉气”的城市,每日清晨洗漱时分,沿街窗边到处是描眉画眼的男子,每家每户泼出桓的洗脸水据说能让秦淮河的水变得滑腻。东晋大将在乌衣巷上流社会和民间的推动下,金陵迅速成了一座充满“男人脂粉气”的城市,每日清晨洗漱时分,沿街窗边到处是描眉画眼的男子,每家每户泼出桓的洗脸水据说能让秦淮河的水变得滑腻。东晋大将温对这种“另类”的金陵脂粉深恶痛绝,以至于不愿踏进城池一步,可厌恶归厌恶,金陵男儿身上的脂粉香在城池上空足足飘荡了300年,直到南北朝晚期才渐渐绝迹。

  “富乐院”与“金花银两”的故事

  到了隋唐之时,随着大一统王朝政治重心的北移,金陵无可奈何地衰落了,曾经浓香柔腻的六朝脂粉也被雨打风吹去。从隋代开始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500多年间里金陵风光不再,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东南的一个普通城市。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逃到杭州称帝,南宋建立,而金陵的命运也在此时出现了转机。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朝廷在金陵秦淮河畔设立江南贡院,江南贡院是科举时代中国最大的考场,每年到此应试的学子成千上万。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喝住宿,以江南贡院为中心,秦淮河两岸渐渐聚集了不少饭铺、客栈,到后来甚至很多“勾栏瓦肆”也到此开业,一时间秦淮河上丝竹飘渺、浓酒笙歌,后人熟知的“金陵脂粉”也就在此时发端了。

  经过南宋、元两朝的发展,金陵脂粉名气越来越大。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金陵,对于秦淮河两岸林立的青楼妓馆,朱元璋没有禁绝反而推波助澜--他在贡院前的秦淮河东岸设立官妓--富乐院,由政府管辖,每月收入都充作政府经费。朱元璋还亲笔为富乐院题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下联是:“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有了皇家的推动,秦淮河两岸的“脂粉味”越发浓郁。明朝初年,湖南籍生员常霁开赴金陵赶考,有感于秦淮春色,专门在行记中写下:“两岸河房内多蓄美貌歌妓。或隐约于珠帘之内,或徘徊于花柳之间;或品洞箫,或歌新词;或倚雕栏而献媚,或逞妙技以勾魂;或斜溜秋波,或嫣然独笑。游人浪子无不魂迷色震,骨酥神飞,日夜如狂,四时不息……”

  明太祖朱元璋升天后,太孙建文帝即位,但皇位没坐几天他就被叔叔朱棣撵下了台。在夺占金陵后,朱棣发扬光大了其父的“事业”--他下旨在金陵城里城外建造鹤鸣、醉仙、轻烟、淡粉、梅妍、柳翠等16座官妓院,并设教坊司掌管。同其他官员一样,教坊司的主管也是纱帽角带,圆领补服,不过胸前补服上的图案非禽非兽,而是一棵白菜。平日里,教坊司主管俨然像个官员的样子,只是见了顾客就自认低人一等,连作揖拱手也不敢,只能弯腰拱背,唯唯诺诺。到了年底,教坊司把一年所收的银两交到宫中的“金花库”,作为后妃们的脂粉钱,美其名曰为“金花银两”。

  “金陵脂粉”之所以在明代空前兴旺,与历代皇帝的政策息息相关--前有朱元璋、朱棣,后有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皇帝朱翊钧。整明一朝,“脂粉”成了金陵特有的标志,而那条贯穿城池的秦淮河更是浮光滟潋,妙不可言,说它温柔乡也罢,销金窟也罢,金陵的无限繁华就在这条河水里映出了。

  “秦淮八艳”与金陵脂粉的终结

  金陵脂粉的繁华,在明末达到鼎盛,仅是秦淮河两岸的妓馆青楼,每年缴纳的税银就达数十万两,撑起了当时南京财赋的半壁江山。

  可能是由于靠近江南贡院、夫子庙,文人墨客汇集的缘故,秦淮河畔的风月地很早便脱离了俗艳--这里的青楼脂粉不仅样貌出众,而且还极富艺术修养,精通琴棋书画的不在少数,而明末清初时涌现出的“秦淮八艳”就是她们中的佼佼者。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分别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等8人,“秦淮八艳”浓缩了这个时代所有的风花雪月,也给金陵城敷上了浓得化不开的脂粉。她们之所以闻名,一是靠着超绝的样貌才情,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异族入侵、奸佞横行的时代,大义凛然,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慨然气节。

  在今天的南京大戏院,昆曲名剧《桃花扇》还时常上演,它所讲述的就是金陵名妓李香君与“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故事: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赴金陵赶考时在著名的脂粉地“媚香楼”结识了李香君,两人相见恨晚、感情甚笃。为了与侯方域长相厮守,李香君甚至不惜得罪南明权臣阮大钺,在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金陵失陷后,李香君与侯方域不愿降敌,走上金陵栖霞山出家学道。

  然而,《桃花扇》中的故事还有些隐晦,并不是完整的历史。历史上真实的李香君远比她的情郎侯方域有气节得多,史载侯方域在金陵城破后就北返,并未随香君上山出家。5年后,侯方域参加了清王朝主办的科举考试--他最终考取没有?仕途如何?今人已不得而知,但看看他的作为,堂堂官宦世家、七尺男儿倒不如一个青楼女子了。

  李香君当年居住的媚香楼,至今仍坐落在秦淮河畔,三进两院的大宅保存完整,处处体现着世人对她的尊重敬仰。当然,“秦淮八艳”中堪称豪杰的并不只是李香君--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柳如是皆是如此。当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就特别推崇柳如是,他耗时十年,穷晚年之力完成《柳如是别传》--“著书唯剩颂红妆”,秦淮河上的“异代知己”竟令这位学者折服。

  秦淮八艳之后,金陵脂粉经历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短暂萧条,却又在乾隆朝再度兴旺,当时的名士纪晓岚就形容其为“户户皆花,家家是玉”。从这时起直到清朝末年,金陵与扬州、苏州一起号称“江南三大烟花地”。到了中华民国时,由于政府禁娼,繁华旖旎了数百年的金陵脂粉才慢慢飘散。1923年8月,学者朱自清和俞平伯游览秦淮河--“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折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于是便有了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在此以后,“脂粉”一词逐渐成为金陵、秦淮河的历史,寻不见当初的样貌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