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古战场 皇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崖山古战场,皇帝,侵略
  • 发布时间:2012-01-13 16:55
  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称为“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43岁的丞相陆秀夫不愿让天子受辱,便做出了一个震惊千古的决定--他背着年仅8岁的赵昺投海自尽,之后,随行近10万民众亦相继跳海殉国……

  733年前的春天,南宋千艘战船,20万大军在崖山全军覆没--被蒙军包围的丞相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随行的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殉国,留下一段千古悲歌--据《宋史》记载,几天后,尸体浮满了海面……南宋名臣文天祥曾为此赋诗一首,描绘出崖山当年那悲壮的一幕:“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崖山,位于今天广东新会城南约50公里处,南北纵横200余里,东南控海,南北皆港,其地东为崖山,西则是瓶山,如一座门束住了海面,所以此地又被称为“崖门”。当时的宋军统帅张世杰认为,崖山是天险,可以长期坚守,于是他在此集结了千艘战船,20余万军民,甚至天真地希望靠一座岛,来拯救已进入末世的南宋王朝……

  南宋军队最后的战场

  “海上流亡朝廷”与张世杰的策略

  公元1276年的南宋朝廷,可谓哀歌四起。

  “陪都”临安在这一年被蒙军攻陷,宰相陈宜中派陆秀夫与蒙军谈判,表示宋朝可以向元朝称侄或称侄孙,哪怕最后“奉表求封为小国”,只要元朝能止兵,一切都答应。不料,蒙军不答应,非坚持要宋“称臣”。主战派大臣文天祥愤怒地上书给皇帝,如果蒙军想灭南宋,南宋可以在淮、浙、闽、广等地与蒙军决战,“胜负难料”。

  就这样,南宋与蒙古军的决战地移到了沿海。但毫无疑问,南宋军队根本不是蒙军铁骑的对手,闽广全境很快沦陷。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至位于现在广东新会城南的崖山,7岁的赵昺在此登基,在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下,在此建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海上流亡朝廷”。

  选择崖山,是有理由的。崖山海域的东边名为崖山,西边则被名为瓶山,两座大山如一座门束住了海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不熟悉航道和潮汐规律,大船很容易迷航搁浅。

  宋军统帅张世杰认为,崖山天险可以长期坚守,甚至天真地希望靠崖山来拯救已进入末世的南宋王朝--在他看来,南宋军队占绝对优势,首先从战船数量上看,南宋战船千艘,其中大型船只占多数,而蒙军仅有大小参差不齐的船只500余艘;在作战能力上,蒙古军多是不习水战的北方人,甚至呕吐得连弓矢都拿不起来,且蒙军船上的闽浙水手不少,“其心莫不欲南向”……

  于是,张世杰决心死守崖山,于是,他在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的地方集结部队,以今天的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在“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这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中,编出一个庞大的“舰阵”。一时间,崖山海域内云集官兵和流亡民众达20多万人--但他们大多数住在船上,没有登岸。同时,张世杰一面又筹集粮草,并搜集工匠兴造武器装备,积极备战。

  1279年,蒙古大军在广东与江西交界处消灭了最后一支南宋陆军,并在海丰(今广东海丰)五坡岭生擒了南宋大臣文天祥。这标志着,南宋在陆上的势力已彻底覆灭。随后,蒙军在广东沿岸组建起一支强大的舰队,准备发动进攻。

  千年恩怨

  被南宋人救下的“灾星”

  一场事关南宋生死存亡的海战一触即发。而当张世杰得知蒙军主帅的姓名时,更是气得捶胸顿足。

  蒙军主帅叫张弘范。提到他,还有一段流传千年的恩怨。

  这段恩怨起源于蔡州城(今河南汝阳)下。公元1233年9月,宋蒙联军攻打蔡州城。宋军进攻受阻,蒙军元帅塔察儿令金国降将,汉人张柔率敢死队前来支援,不料却中了金军埋伏,被金军用钩连枪勾中,眼见性命难保。南宋名将孟珙亲率队伍冲出,飞剑斩断铁钩,救得张柔一命。此战之后,金国灭亡

  宋人终于一雪了百年前的“靖康之耻”,也迎来了更大的灾难:没有了金国这个后顾之忧的蒙古帝国很快兵分三路,对南宋的川蜀、荆襄地区发动进攻,而蒙古军队的领军人物中,就有被南宋人从金人刀下救出的张柔。

  而张弘范,是张柔的第9个儿子。蔡州之战4年后张弘范出生,随后子继父业成为灭宋的“急先锋”。由于战功卓略,他被忽必烈亲命为“镇国上将军”,这一次,又被任命为征讨崖山的蒙军舰队主帅。

  公元1279年,张弘范的舰队与西夏后裔李恒率领的援军集结,进抵崖山之外,万事俱备,只欠一声进攻号令。不过,张弘范没有立即发动攻势,而是与宋军对峙寻觅时机。

  数日后,张弘范找到了宋军破绽:崖山是一个形似葫芦的水域,宋军集结大型船只1000多艘做“一字阵”摆开作死守状,舰队几乎没有机动进攻能力。如果蒙军以舟师堵塞出海口,则宋军进退失去依托,几乎就是瓮中之鳖。

  张弘范的战术很快就取得了成果:蒙军以水师封锁海湾口,以陆军断绝宋军饮水道路,宋军军民被一下子困在了船上,只能吃干粮度日,十几天后,船上淡水短缺,士兵只能饮海水勉强度日,战斗力大大减弱。尽管张世杰与苏刘义,方兴日两员大将一起率军冲击蒙军阵地,企图夺回淡水补给线,但都以失败告终……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十万军民跳海殉国的惨烈悲歌

  公元1279年2月6日,这一天天色昏暗、风恶浪高,海潮咆哮着涌入崖山山门。

  这正是蒙军等待已久的决战良机--张弘范借鉴渔民的经验判断潮汐,蒙军待涨潮时进攻,便可借“风水之力”攻击宋军舰队,相反,逆风的宋军此时将处于极度劣势。

  张弘范将蒙军分成四队,在宋军舰队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商定以奏乐为总攻信号。然后,北面的李恒舰队首先乘潮水向宋军北边发起佯攻,宋军将其击退,李恒奏乐发起信号,但宋军听后竟以为蒙古军内正在宴会,思想果然松懈了。

  正午时分,蒙古全军开始发动正面进攻。蒙军首先以装满膏油、枯草的小船点燃后火烧宋军船只,由于宋军在船头舰首涂抹了一层厚厚的黄泥,火攻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随后,张弘范命令各舰船以猛烈的炮火和箭失对宋军舰队火力覆盖,并亲自指挥突击舰队,轮番冲击张世杰的旗舰,并勇不可挡地连破7艘宋舰,宋军兵败如山倒,蒙军竟一路冲击到宋军舰队中央……

  关于这段海战的惨烈场景,一位被缚于蒙军船上的南宋官员用诗文记录下了全过程--这位官员叫文天祥,他用“炮火雷飞箭星落,流尸飘血洋水浑”来形容宋军的惨败。而后世史学家是如此评定宋军这场战斗的: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在海战中使用炮火,尽管宋军炮火、箭失比蒙军多,但由于交战时处在潮水下游,且舰队被张弘范冲击得七零八落,侧后又遭到陆上蒙军的迂回袭击,腹背受敌岂能不败?

  战争的结果,有史料是如此记载的:战至下午,忽然有一艘宋军舰只降下旗帜投降,随即其他各船纷纷投降,战后统计,被张弘范缴获的船只竟多达800余艘。宋军统帅张世杰见大势已去,仅率十余只舰船“乘昏雾逃去”,欲前往越南避难,不料途中却在海上遇到飓风,翻船溺水而死。

  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亡国绝唱,也在此时此刻发生了:由于皇帝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无法突围,43岁的丞相陆秀夫不愿让天子受辱,便做出了一个震惊千古的决定--他背着年仅8岁的赵昺投海自尽,随后,随行近十万民众亦相继跳海殉国,据《宋史》记载,此后数日,崖山外的海面上,浮尸遍海……

  崖山海战后,宋室彻底覆亡。不过这段历史却并未因此停止书写,相传张弘范曾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百姓途径石刻皆掩面垂泪。一年之后,张弘范暴病身亡,民间流传他是受到天谴……

  崖山之战是宋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称为“崖山之后,已无中国。”甚至一直到了元朝被灭几十年后的明成化年间(公元1486年),还有人为崖山而争议万分:明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理学家陈白沙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