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规划本土评级

  1月6日,时隔5年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而作为国务院部署的15项重大课题之一的“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是否有进展令人期待。

  2011年底,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出席论坛时透露,国务院近期已批准央行作为信用评级业的主管部门。在随后一次公开讲话中,央行行长周小川做了题为《关于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的讲话,且讲话全文于第二日刊登在央行网站上。

  中国本土评级公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竞争。若要建立具有公信力以及足够影响力的本土评级公司掣肘颇多,增加竞争对手、增强专业性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环。

  目前国内主要的几家全国性评级机构为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据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的数据,这三家公司占据了中国评级90%的市场,而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49%的股份分别被穆迪和惠誉持有。

  周小川提到,“今后我们要支持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给本土评级机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具体方法包括双评级制度等,而建立适当的评级业竞争格局的方法包括“不排除政府性机构、行业协会或社会研究机构等比较中立的部门参与设立新型评级机构等”,以加大市场竞争,打破垄断。

  24年前,国务院发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后,人民银行系统组建了20多家评估机构,但这一时期评级机构普遍具有政府背景,且评级的过程、评级结果完全受主管部门的影响。1989年,随着政策的转向,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设立的信用评估公司一律被撤销,独立的评级机构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这样的发展依然有着明显的政策痕迹。例如2002年,国家计委明确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上海远东资信和上海新世纪资信有资格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2003年,这5家机构又成为中国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且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实质性违约事件,因此市场对信用风险和信用评级长期不重视。

  穆迪、标普、惠誉之所以形成全球的垄断地位,是因为1975年美国证交会(SEC)将这三家确认为“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并通过多项法律,把“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的评级纳入对机构投资者实施风险监管的依据,从而确立了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的权威性。不过美国的这一法律在20世纪晚期颁布,三家评级机构均在20世纪早期成立,已经经历过市场的近半个世纪的洗礼,而中国的评级机构则是刚刚产生已经在保护之下。

  根据国际经验,评级机构的产生最初是市场化行为,在一番百家争鸣和拼杀后,信誉度较高、专业能力突出者留了下来。如果没有足够有力的竞争对手,很难想象评级机构的自我约束力。

  此外,本土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及独立性也有待提高。大公国际此前将铁道部信用评级定位3A级别,高于中国本币AA+,引起轩然大波。有学者认为这挑战基本常识,因为“一国公司的评级不可能高于该国的主权评级”,而穆迪、标普的主权评级说明中也均指出此点。虽然大公国际对此进行了回应,但并没有消除人们的怀疑。(文/范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