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展开白刃战

  经历了一轮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后,2011年的最后一天,央行意外公布第三批非金融支付业务许可证,俗称“支付牌照”。

  在公布的第三批61个企业名单中,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占据半壁江山,达到34家。至此,拿到支付牌照的第三方企业共计101家。

  早在2010年6月21日,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企业在2011年9月1日前未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将不得继续从事相关业务。

  “实际上,央行在2001年12月初就集合第三方企业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一位参加会议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高层透露,实际上那个时候名单已经定下。“央行之所以推迟名单公布,更多的是因为风险管控这块一直在开会。第三方支付还涉及到境外交易,方方面面的监管导致‘难产’。”

  ChinaPay(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孙战平表示:“在央行把9月1日作为支付行业的分水岭后,支付行业正加速分化和整合。”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支付行业网上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6197亿元,同比增长130.7%,环比增幅达到34.8%。钱袋网执行董事孙江涛认为,“并不是像外界想的那样,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就等于赚到钱。”

  牌照分三大类,即预付卡、网络支付和收单服务。孙江涛坦言:“移动支付仅是网络支付其中一小块,也是毛利率最低的一类。利润最高的就是预付费卡业务。”

  2010年,我国预付卡规模已经突破了14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预付卡市场。在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61家企业中,34家拿到了从事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牌照。高利润的吸引,让企业对这块业务趋之若鹜。

  占据沪上预付费卡较大规模的联华OK卡以及杉德卡此前一直被传“无缘预付费卡”行列,但此次均在第三批获得牌照的企业之列。

  其实,从央行发放预付费卡牌照的节奏不难看出,在第一批获牌的企业中几乎都是全国牌照,第二批的时候都是区域性牌照的发放。这就意味着,除了本土化经营,公司其余地区的业务都要关闭。对于这样的“洗牌”,孙战平认为:“这些企业将来必定会出现一个优胜劣汰,兼并重组,这是必然的。”

  相对网络支付和收单服务,预付费卡的“白刃战”已经越演越烈。

  “储值卡的发行涉及到客户的保证金问题,在储值卡的发行中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它的盈利也是蛮难的。”孙战平表示:“我们看香港的八达通,最早就是地铁的专用的储值卡,慢慢延伸到在小的便利店和超市都可以消费,当时香港金管局对八达通就出台了监管的办法,规定了金额的多少,而且要有一定的保证金。”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曾表示,未来在这个领域不会发太多牌照,“预付卡不能将吃佣金作为发展动力,要充分竞争,并尽快实现业务转型”。

  孙战平直言:“目前来说,如果储值卡公司倒闭,引起的社会影响会很大。而互联网企业,如果要倒台是无声无息,慢慢就没有了,或者是被另外一家公司兼并了,客户的服务基本上可以延续。”

  (文/徐子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