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普利兹克奖,王澍,建筑
  • 发布时间:2012-03-23 10:18
  2月27日,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结果仍让国人遗憾---电影史上的新一页没有翻开。但同一天公布的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却给了国人大大的惊喜,中国建筑师王澍力克群雄,荣获大奖。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自1979年设立以来,这是普利兹克奖第一次颁给中国建筑师。从今往后,王澍的名字将和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世界建筑大师并列史册。

  评审词写道:“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

  王澍获奖的消息令人振奋。但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王澍是谁?他的建筑作品有哪些?位于哪些城市?好在哪里???都是一个个问号。

  49岁的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图书管理员。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

  然而在那个年代,从事艺术是难以谋生的,因此王澍的父母要求他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选择了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1981年,他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85年继续深造硕士学位,2000年又获得了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他的代表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等。

  王澍坦言:“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

  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的王澍,一直试图用建筑承载着某种深厚的文人情怀,在其主政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教育中也注重手绘和传统书画。

  不守规矩的人

  在得知王澍获奖后,《现代快报》采访了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他也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齐康说:“这个人有才华,但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对于自己的学生获奖,他很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比王澍早3年入学,“当时他就显示出很高的天分,设计理念突出,他的一幅作业《仙岳宾馆》作为范图在系里挂了好长时间。”王建国说。

  王澍还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个特殊的名字,叫“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经典结构,可见他对建筑有多么的热爱。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他说:“王澍此次获奖,没经申报,直接获得提名,击败了美、英、日等多国的建筑大师。”

  但他的获奖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

  重返自然之道

  对于刚刚49岁的王澍来说,国际大奖似乎来得很快。但在旁人眼中,他却是个“做慢事情”的人。

  1988年,王澍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两年后,他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

  但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王澍却没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我亲眼看到每一颗钉子是怎么敲进去的,每一块木头是怎么制作成型的??彻底搞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我做后面的每一个建筑,可以说是在对这件事极为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施行的。”

  “我努力在走另一条路,和现在流行的不同、和西方现代建筑不同,我称之为另一种不同的建筑---‘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王澍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

  王澍的代表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走进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十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王澍说。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很难想象这些3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都是他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当代建筑中,王澍的作品很快赢得西方的关注。外国人经常会问他年龄,“做建筑做到这个规模,他们觉得我应该七十多岁了”。

  年轻的中国建筑师集体站在世界建筑前沿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标志着中国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委员会表示。

  而事实上,早在2011年就有人预言,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将有可能由中国人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2011年,中国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张永和被邀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之一,他也是普利兹克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评委。此后该奖又接连开设中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着这种趋势??

  国内最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刘家琨,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朱锫被美国建筑艺术媒体选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并担任欧洲最重要的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建筑”奖评委;

  上海建筑师马清运早在2007年就成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院长??

  中国这些年轻的建筑师集体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终于在本届普利兹克奖上获得最终的肯定。

  他们设计了中山陵、人民大会堂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当属春秋时期的公输班(鲁班)。一般人只知道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公认的建筑师鼻祖。此后还有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建造长安城的阳城延,隋代的宇文恺,北宋的喻皓、丁谓、李诫,明朝的蒯祥和徐杲等。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起点,逐步成长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他们出色地设计了一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事业和建筑活动,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开路人。早期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崛起的代表人物要数吕彦直。

  孙中山逝世后的1925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方案。学成归国的吕彦直毅然应征。他设计的中山陵图案,因能保存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其陵园范界又略成警钟木铎形,暗含了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的精神而获得首奖。吕彦直受聘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师,从此名声大噪。次年,他又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这些建筑至今仍可视作划时代的杰作。

  另一名现代建筑大师张,早年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杨廷宝。新中国成立后,张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友谊饭店、民族文化宫等一批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国外权威的建筑史册称:“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并把张列于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而谈到中国建筑史,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便是梁思成。

  梁思成出身大家,曾分别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哈佛研究生院。隔了十年,同样出身大家的贝聿铭也在这两所学校读过书。不同的是梁学成后回了国,创办了东北大学及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中国建筑学奠基人。而贝则加入了美国籍,投身于现代建筑运动,并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在一篇名为《建筑大师与中国》的文章中这样记录着:“梁先生原本有能力也有机缘成为中国本土的现代建筑大师,但梁却矢志于中国古建研究并成为无人可比的古建大家。中国的这次丧失现代大师的机缘是最为遗憾的一次丧失。”

  王澍的获奖,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中国建筑的美好回忆。

  世界建筑大师的中国作品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同样吸引了很多活跃在建筑界巅峰的大师们。

  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被称为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大量划时代并充满争议的建筑作品。而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该建筑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还将1979年定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82年他设计了北京的香山饭店。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同年,他又设计了香港第一高楼---中银大厦。1989年,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贝聿铭又成为该工程的设计师,这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2002年,在自己的故乡苏州,贝聿铭又参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中央电视台新楼,也被大家戏称为“大裤衩”的建筑出自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之手。这位200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曾参与法国里尔市的总体规划和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重大项目,他还设计了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

  当今国际建筑界最顶尖的伊拉克女建筑家扎哈·哈迪德首次和中国的对话,是参加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方案“圆润双碟”,该建筑成为广州市七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已于2010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

  文|张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