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内心的宁静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内心,宁静
  • 发布时间:2012-05-03 11:05

  没有内心的宁静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而这种宁静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是在万籁俱静的深夜,或是当你跋山涉水到了人迹罕至的荒野、密不透风的史前森林、无人常住的太平洋小岛,如果你胸中还跳动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就依旧会心神不宁、心劳神疲。那么,如何达到和保持内心的宁静呢?

  立即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安、焦躁,是因为心里装了太多的想法、计划,太多别人或者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你感觉这些想法、计划、任务太多太多,不可能一一实现,但又无法不去想它们。但是如果你能立即行动,这种焦躁不安感就会迅速缓解,甚至消失。想给某人发个信息、打个电话,想读一本书,想看一部电影,想去西藏,想写本书,想换个工作,想读研,想留学,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事情,而人们却总是喜欢说:“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或者给自己一个未来的日期:“我明天怎样”、“我下周要怎样”,“我下个月要怎样”,——其实你现在就有时间,只是你停留在“心中装着”,宁可让这些想法发酵膨胀,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也不肯去付诸行动。其实,如果你有某个想法,不如马上去做,不要拖到明天、下周、下月、明年,即使做过之后发现感觉也不过如此。但你尝试过,你就无怨无悔了。如果什么都要等到退休了再去做,那就可能永远都做不了。要知道,早做永远比迟做好。孔子曾鼓励生性懦弱的弟子冉有:“闻斯行之”,就是告诫他“听到后就马上去做”,这其实就是鞭策人们的一种“立即行动”意识。《庄子·齐物论》里的猴子尚且知道“朝四暮三”要好于“朝三暮四”(早上四个橡子、晚上三个橡子,比早上三个橡子、晚上四个橡子要好),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大,足见人与猿的情理相通之处。

  与书为友。内心不宁静,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定力,不知道此时该干什么,或不知道该怎么干?于是只好整天在QQ上和别人谈些“中午吃了什么菜”之类的废话,或者在微博上@这个@那个,无聊之后是无奈,光阴日复一日地浪费,心里充满了悔恨和不安。所以,你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不能只与电脑为友,与手机、微博、QQ为友,而要与书为友,与知识为友。正如雨果所说:“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学会和书本交朋友,它永远不会把你的心事告诉别人,它会帮你条分缕析,给你指点迷津;它不会怂恿你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你大声说:“GO,GO,GO!”然后等着看你的笑话;它会说出最幽默风趣的话逗你笑,而不是传抄网上那些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灰色段子;它会让你足不出户就见到澳大利亚神秘的艾尔斯巨石,让你不坐时光飞船却遍知万物的起源。书会陪你说话,哄你开心,解答你的疑难,消解你的困惑,丰富你的知识,慰藉你的心灵,而当你不想理它时,你完全可以将它扔到一边,而不会担心“近之则怨,远之则不逊”(孔子语)。所以,学会以书为友,则会让你变成仁者智者勇者,让你永远不忧不惑不惧,驱除一切令你心神不宁的阴霾。

  停止自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本来已经很大,老板、主管、老婆(老公)的求全责备或许更加让你无所适从,但应切记,即使你真的有了错误,也不要太过自责。人生自有“尽人事,听天命”和“为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诸葛亮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得慷慨激昂、感人肺腑,但同时也把“成败利钝,非能逆睹”讲得缠绵悱恻、婉转凄凉。所以,即使你真的错了,对自己也只进行事实判断,不要进行价值判断;只进行定量分析,不要进行定性分析;更不要对自己“一眚而掩大德”。如果你只是在一件事情上错了,一个环节上错了,一个细节上错了,就不要因此就说自己是个“born loser”(天生就是个失败者),不要把自己“判”得一无是处。同时,也不要太把别人的批评当回事,在美国有句笑谈:“法官早上吃早餐的心情可能会决定今天的判决”,法官尚且如此,我们也好不到哪去。再说,社会、制度、家庭、客观条件、工作环境,就没有导致你错误的诱因吗?只是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即可,没有必要对此耿耿于怀,更不要因此全盘否定自己,甚至像海明威那样因为无法拿出更高质量的作品而选择自杀,从而证明自己的胜利。

  时常静思。中国有句古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就是要我们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而此处的“过”可以做另外一种解释,即静思自己的“过往”,而不是紧盯自己的“过错”,要从自己的“过往”中找寻成就感,常常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干了什么,看了什么,读了什么,日子是怎么过去的,这样就不会常常发出“好像一天什么都没干啊!”之类的感慨,因为虽然很多事情微小、琐碎,但是静思会让你感觉到一种充实。静思,并不是让你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或者如王阳明“格竹”那样,瞪个大眼睛盯着竹子看个六七天。静思可以无处不在,无处不行——刷牙时、洗澡时、散步时,主管在大发议论时,你都可以“静思”,静静地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还要做哪些事,一些事情做到什么阶段了,完成这些事情还需要做什么后续工作,哪些事情是非常紧急的,必须抢做快做,哪些事情可以稍微缓一缓,一些难点怎么解决和处理,都可以通过静思理出个头绪,分出个轻重缓急。当你心中对你已做、正做、将做的事情,对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时,你的内心就归于宁静了。

  懂得分享。有时内心不宁静,是感觉有太多东西没有释放,或是没有表达和显露,所以要懂得与人分享,分享你的经验、你的智慧、你的感受、甚至你的金钱。当人向你求助、求教的时候,不要吝惜,因为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只有使用,才能实现它们的价值,不要把你的书房紧锁,不要把你的心门紧闭,不要把你的钱袋紧扣,你的知识、经验和财富,就像是奶牛的奶,如果只是储而不挤,或许就会烂掉。当你把知识传给别人,你就多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你把金钱借给别人,周围就少了一张愁眉紧皱的脸。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这比天天求神拜佛更会让你内心宁静。因为你的分享而让别人得到帮助,这是最虔诚的修行,也是最美丽的祭坛。

  文/甘正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