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与本色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角色,本色,人格
  • 发布时间:2012-05-07 13:22

  一个老故事与你分享:

  大宋宣和,皇帝不喜欢佛教,下诏天下,让所有僧尼都还俗,不服从者要问罪。一个官差便押了个和尚去衙门请赏。每天早上,官差都要清点一遍:官书、盘缠、我、和尚,然后上路。这天过节,官差晚上多喝了两杯,和尚趁机剃了他的头,换了他的衣服跑了。第二天早上,官差醒了,清点:官书、盘缠、我,和尚呢?他急了,抬眼一看镜子里的自己:光头、僧服,他大叫:“和尚在此,我在哪里?”

  这故事乍听荒谬,细想有理,我们时常被一件衣服、一个称谓、一个位置、几句话架起来,而忘了“我是谁”。在社会舞台上,角色意味着责任,亦是实事求是,适应变化的能力。角色变化所带来的成就感,是社会人精彩的享受,也是我们追求多角度体验人生、感受生命的道路。但无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多么丰富多彩,都会受其人格的限制。人格就是人天生的性格特征,和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原始统一性。所以,性格分析学者荣格说:“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续性与和谐性,小心谨慎着不让它破裂为彼此分散、各行其是、相互冲突的系统。”

  人格在中国古老智慧中的阐释为本色。角色是孙悟空,本色是如来佛,孙悟空七十二变,变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如果本色模糊,能量小,不能成佛,那么,可能一下子就被孙悟空的金箍棒打碎,以至于人格扭曲,精神分裂。修行就是发现本色的过程,在我们享受成就感时,自觉剥离社会角色对生命本色的侵蚀。

  人们在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在接受自己的过程中接受他人。群体聚会好像催化剂,集中释放了人们的共同经验,使自我认知的神经更为活跃。一个不能引起人们情绪变化的聚会是沉闷无聊的,同样,一个不能让人彰显个性的组织,也很难让人在意识深层去接受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平衡,考验着活动组织者和组织管理者。《英才》连续九年,组织“我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家联欢会,想通过营造“放下、放开、放松”的氛围,让角色靠近本色。放下得自在,放开得自由,而只有放松身心之后的喜乐,才能激励我们的社会角色,自觉自愿地去履行责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