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海:从业务驱动到技术驱动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化,转型,创新,经济云
  • 发布时间:2012-06-07 17:46

  在新一轮的技术升级中,《经济日报》正在努力寻找一条传统媒体转型创新的可行之路。

  在新闻媒体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上,《经济日报》是先行者之一。以业务需求为第一驱动力,《经济日报》在1986年告别“铅与火”,在全球中文报纸中第一家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在1997年甩掉“纸与笔”,成为最早上线采编系统的中文报纸;同年自建了卫星传版系统。在那个报业的黄金时代,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甚至一度引领着最新的技术趋势。

  然而同大部分传统媒体一样,在2000年后的十年中,《经济日报》的信息化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此间虽然不乏创新尝试,却没有诞生实质性的变革。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云计算等新一波技术浪潮的汹涌来袭,《经济日报》也发出了改进创新的急切呼声,以技术为重要驱动力的新一轮信息化升级已经开场。

  创新和艰辛并行

  “说实话,回头想想那些年我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经济日报》技术处处长张俊海面对记者道出了技术工作者的不易和心酸。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997年上线的采编系统,由于软件提供商在2002年被收购,导致接下来长达8年的时间处于无厂商运维状态。技术升级断档、技术服务落空,让张俊海很头疼。“该系统在设计上还存在缺陷,几乎每周都要重启一次,当时技术处仅有的8个人只能三班倒,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从2008年开始,《经济日报》通过立项筹措资金进行了信息化升级,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测试,新采编系统于2010年底正式上线,使采编人员的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

  《经济日报》在国内外共设有60多个记者站,强大的采编队伍使这份报纸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的信息枢纽之一。

  以前,很多记者站的稿件常常不能被采用,招致外地记者站的大量抱怨。

  张俊海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家日报,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过去由于总部和记者站的沟通不畅,当记者站的稿件提交上来时,他所写的话题可能已经不具有时效性了。而且由于缺乏快捷的沟通方式,总编室布置任务很不方便,记者们了解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清晰,无法准确把握报道动向。”

  最终,《经济日报》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了这个障碍,他们在新的采编系统上嵌入一个视频会议系统。

  “驻外记者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加会议,每天都能同步了解报社的报道任务。”张俊海介绍,“考虑到驻外记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采访,我们设计了软视频的方案来方便他们随时随地登录到视频会议系统,同时采用多种加密方式来保障视频会议的安全性。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的站点正在逐个增加,预计到2012年6月全部上线。”

  与传统视频会议系统相比,《经济日报》的视频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与采编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可以实现系统内的文件传输、稿件调度审批,将一项简单的开会功能扩展为多项采编调度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视频会议系统的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

  张俊海认为,过去《经济日报》的信息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业务部门发觉旧系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时才会对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技术部门再准备对策;而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信息化建设将由技术驱动模式转变为业务驱动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目前,技术处正在云计算落地、传统媒体的改进创新以及报网融合等领域开展相应的工作。”

  张俊海所提及的“云计算落地”项目,就是目前《经济日报》技术处正在启动的“经济云”的项目。

  据了解,《经济日报》建报多年来积累了海量的新闻报刊资料和经济史料;另一方面,经济日报与世界上100多个新闻机构、经济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信息往来,定期发布中国经济产业景气指数,如何让这些数据为各个行业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借助传统优势加速《经济日报》的改进创新就成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为此,《经济日报》社领导提出,要借助云计算技术建设“经济云”,对海量数据的汇聚、提炼和加工,并提供多样化、可定制的信息服务。

  张俊海介绍,在《经济日报》的方案中,“经济云”落地应遵循的逻辑是:首先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服务中心和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其次建设“经济云”的规范化接口和常用数据模型;最后建设“经济云”的“私有云”应用支撑平台及前端应用系统,提供相应的开发系统平台,提供相应的开发工具,满足开发相应应用的需求。

  尽管“经济云”的建设还处于论证阶段,但作为私有云的基础,虚拟化技术已经落实到《经济日报》的实践当中了。据《经济日报》技术处的工作人员焦繁介绍,他们在报社的数据中心管理中采用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使整个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除了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也是企业虚拟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日报数据中心搭建的虚拟化实验环境正在测试虚拟桌面应用,待时机成熟也将开始试点应用,并逐步推广。”

  同时,焦繁还透露,随着业务和数据的增长,为了保护数据和保障应用,经济日报正在考虑建立应用级灾备中心。

  本报记者 别坤 周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