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模式之辩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金融,经济危机,中国平安,穆迪
  • 发布时间:2012-06-08 10:13

  金融业该不该混业经营?这可能是经济危机带给全球金融业的最大思考。

  在国际金融巨头不断买进卖出,剥离资产,回归主业时,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则更多开始体现在金融控股集团之间。金融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体的多元化混业经营。

  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还是一直以来金融业对资产扩张片面求大的怪胎?

  近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宣布已将深圳发展银行(000001.SZ)的长期外币存款评级从Ba2上调为Ba1,同时将该行的个体银行财务实力评级从D-上调为D,相当于长期评级标准的Ba2。与此同时,穆迪将该行的长期存款评级和银行财务实力评级的展望从正面转为稳定。

  穆迪副总裁兼负责该行的主分析师胡斌表示:“这次评级上调反映了过去几年该行的个体表现已得到改善,同时该行可能会得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给予支持。”

  而同一时间,安信证券所给出的投资分析是,深发展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乐观,原因是深发展关注类贷款较去年末增加2.67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增加11.5亿元,不良率增加15bp至0.68%,单季度不良毛生成率达0.74%,拨贷比为1.73%。由于信用成本增加幅度不大,拨备覆盖率环比去年四季度末降低67个百分点至253.3%。贷款质量变差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

  作为国内第一家拥有全业务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深发展给了中国平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控”头衔,中国平安下辖参股或控股公司161家,其中合并报表的有65家,主营业务有人身保险业务、财产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证券业务、银行业务等,深发展作为其主要资产,直接影响着中国平安的资产质量。

  一位保险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对《英才》记者表示:“对于金融业来说,跨业务多了是很大的风险。银行与证券的结合弊端,我们在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中看到教训。也因此很多国际机构投资者对平安多元化持负面的态度。经验证明,历史上的金融混业经营,各部门间能够整合客户、产生协同效应的例子很少。”

  “如果说银行和保险结合可以加长销售,那么现在让平安银行或深发展银行的营业员去卖保险是不可能的。协同是关键的难点,毕竟是不同的金融模型。另外就是风险管控,这种各部门的混业结合所带来的风险,没有办法统一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也是为什么金控下的一个部门有问题会带动整个集团的评级下降。”

  实际上,在中国平安的示范效应下,一些国有大银行与保险机构也正在开始混业经营的尝试。商业银行控股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A股市场潜在题材。

  对于一直将美国金融业发展作为标尺的中国金融业来说,混业经营是否会走上经济危机前美国的旧路?

  “美国的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在一起的混业经营,其经营主体是一个。而我国目前的混业经营都是一个集团下属若干个子公司经营不同的业务,证券、保险、银行间保证相对独立的运营。两者在模式上是有所差别的。”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对《英才》记者表示。

  “如果主营业务只是局限在单一的银行或保险,那么势必是一个行业风险的扩大;综合金融是对金融业单一行业的风险分担,不会因为外部行业原因影响整个大局。”刘维明认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就像一些主权债,国内外评级机构给出的完全不同的评价,因为出发点不同,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以及个体公司行业发展的判断也有很大关系。”

  同时,刘维明也表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在不同的时间配合不同战略,所进行的不同的资源配置是考量管理层智慧的问题。

  文|本刊记者 王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