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答题

  豪门分家,从来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2012 年香港望族的豪门恩怨,像事先彩排好似地轮番上演:霍英东长房三子霍震宇指其兄霍震寰至少侵吞14 亿港币遗产,兄弟直接对簿公堂;曾被誉为家族传承典范的新鸿基家门出现严重内讧,引致公门介入;最新的故事是:香港南丰集团主席陈廷骅辞世,留下约千亿遗产,尸骨或未寒,嫡亲已相煎——其妻女因家产分配问题,早已忘却何谓母慈女孝、姐妹相望。

  现实的冲突来得如此频繁和戏剧化,足以令旁观者觉得“傍晚的家有了乌云的颜色”。多年以来,总以“身体很好”为由避而不答接班安排的李嘉诚,选择在这个时点给出他的答题思路。

  在制作这期杂志时,编辑部内部有过争论:鉴于杂志的生产周期,如果没有完成对“ 超人父子”的采访,是否还应该关注、解读这位华人首富的分家之举?我们的答案最终是肯定的。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其隐退之路和接班安排,会为华人商界提供“家族传承”的经典案例和经验借鉴。

  现下,内地的不少民营企业家正在为未卜的经济形势忧心不已,他们紧盯着政府又准备开放哪些领域。事实上,对于1980 年底崛起的中国商界的创业一代而言,目前的挑战或许倒会是荆棘丛中下足易;而中国的创业一代在未来十年不得不陆续面临交班问题,却可能由于忽视公司接班的制度安排、缺少相应的经验和知识,而面临月明帘下转身难的尴尬。

  历史上,强人一辈子英明睿智,最后栽在家业传承的例子已然不少,最典型的就莫过于康熙,家务事没料理好,不仅忧心自己不得善终,更拖累得儿子雍正一辈子谨小慎微。《甄嬛传》找雍正朝做背景实在不合理,人家四阿哥根本没时间周旋后宫 。

  本期的“图说”盘点了美国报业的现状。纵观美国报业史,几近于若干部家族企业史。比如,《纽约时报》的苏兹贝格家族、《华盛顿邮报》的格雷厄姆家族、《华尔街日报》的班克罗夫特家族和《洛杉矶时报》的钱德勒家族,这些家族的事业,深度介入到了美国历史,参与塑造了美国的国民性格。

  显然,那些正在接班或即将接班的继承人们,将深刻左右家族事业的走向。例如, 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后代最终选择出售祖业;小阿瑟·苏兹贝格治下的纽约时报公司中规中矩,虽然维持了新闻报道的品质,可在产业变革的年代却显得有点笨拙;相反,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掌舵人唐纳德·格雷厄姆就活跃很多。他试探性地进入到了盈利性高等教育领域,旗下的卡普兰(Kaplan)教育贡献公司总收入的六成,让邮报集团有了回旋余地。在2005 年,唐纳德还与扎克伯格达成了向Facebook 投资600万美元的口头协议,只可惜后者最终变卦了。

  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和关注是我们杂志的重点报道领域之一。家族企业话题除了家产分配外,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议题,比如那些家族的外姓“管家”或顾问,对家族和家族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格雷厄姆家族就找了沃伦·巴菲特,公司从行政架构到重大战略决策,都深受其影响;认真研究李嘉诚的接班人培养计划中,两任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在李氏庞大的家族业务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耐人寻味的——他们既承担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又同时扮演着类似家族管家的角色。近年来醉心研究家族企业管理的方太集团主席茅理翔觉得,这个议题极为重要,可内地企业的案例却极其缺乏;再比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等。若您也在关注、思考、研究家族企业话题,期待与您互动讨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