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以桑拿之名

  没有哪件事物像桑拿一样,可以代表着芬兰行销世界,且立于不败之地。“桑拿”这个词出现在几百种外国语言中,比其他任何的芬兰字都普遍。

  芬兰人爱桑拿

  芬兰人口538万,桑拿房就有200多万个。目前,芬兰家用桑拿房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已经成为家庭房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芬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0-2009年,芬兰家用桑拿房普及率从29.8%上升至53.1%,家用桑拿房数量从53.10万台增至147.92万台。数据持续上升。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三个芬兰人就拥有一间桑拿房。这就是芬兰。

  确切地说,桑拿并不是芬兰人发明的。但很久以前,SAUNA就成为了芬兰人每天的生活,分娩、煮饭、制衣、照顾病患、料理后事,都离不开桑拿。芬兰古训“生于桑拿,死于桑拿”,便是这样的语义。

  古老的芬兰人把桑拿浴室视为圣地。就算今时今日,有些芬兰人依然相信桑拿浴室的木榻下有神灵,桑拿时,任何人都必须懂得规矩,不可喧哗嬉笑,不可说下流话。“一个人在桑拿中的行为应该和他在教堂一样。”芬兰谚语说。

  可以说,桑拿出现在芬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科学和艺术上,都有桑拿的影子。目前,有成百上千的博士论文、学术论文讨论着桑拿的生理和医学效用。而桑拿对于芬兰人,有更实在的功用:长冬里拒寒驱寒、健体、减少心血管病、助酒兴或醒酒。

  有个播了好几年的电视谈话节目:两个主持人请名人一边洗桑拿一边聊天,受邀嘉宾是部长级人物和国会议员,芬兰前总统何乐仁女士也曾裹一条浴巾与观众见面。这就是芬兰。

  芬兰最早的桑拿是乡下活动,接着传到城市,变成公共桑拿,后来,人人家里都有私人桑拿,要么是独立成栋的小木屋,要么是入屋的设备“桑拿房”,现在,甚至仅有一房的公寓户也有了桑拿。

  赫尔辛基街头,SAUNA MARKET里,肥皂、浴巾、浴帽、木桶、浴盐、蜡烛、精油、勺水器、桦叶、温度计、计时器,比比皆是。在“桑拿市场”体验的实际是一种北欧生活的亲切感。

  Herrankukkaro渔村

  芬兰又称“千湖之国”。有条件的芬兰人,会选择临海临湖建屋,当然是带桑拿房的,这样,就能在热到最舒畅的时刻冲出蒸气房,扎进水里。如果一个旅人,在冬季,要跳的是芬兰西南方波罗的海上的“冰窟窿”,那才叫爽。

  四月的芬兰,天上飘着雪,我们在路上。从赫尔辛基乘车来到图尔库,来到Herrankukkaro度假村。Herrankukkaro原是一个位于波罗的海海边的小渔村。“Herrankukkaro”在芬兰语里有“MAMA’S POCKET,好、安全、可以呆的地方”之意。

  Herrankukkaro渔村建于1930年代,1970年代由老OSCA先生买下,1990年代开始转度假村经营,每年接待全球游客1到2万人。老先生有一子,我们叫小奥斯卡,是度假村现在的执行管理人。当年江泽民访问芬兰,曾与“船长”有过握手,度假村有照片为证。

  欢迎我们的是奥斯卡父子特别炮制的用桦木杯盛的“焦油茶”。焦油源自松树,一股“药味”,很多同行并不习惯,但这似乎是我极为欢喜的原点。

  Herrankukkaro只提供最传统的烟熏桑拿,有四个专用房,其中有两间大的,是桑拿朝拜者的必到之地,许多行者发誓“一生必到”,也有许多大企业在此招待公司最重要的客户。

  “过去20年,烟熏桑拿再次崛起,近几年,国内外媒体采访最多的都是烟熏桑拿”,老奥斯卡说,“烟可以杀死任何细菌”。度假村里的每一所房子都由木头搭建而成,木屋顶、沙砾小道、木船、鱼钩、钓具,海水被积雪覆盖。海边码头区地势较高处放置几个大浴缸,冒着热气。伸向波罗的海的两条木搭步道末端,结冰的海面都各被砸开一个直径2米左右的冰窟窿,据说,是供桑拿客冷热交替用的。但是,同行桑拿体验者没有人愿意往里面跳,那需要勇气。

  在渔村,除了桑拿,可以干的事还有烧烤、劈柴、爬树、垂钓、游泳、抓蚊子、晒波罗的海阳光、睡硬硬的木板床。奥斯卡家特别制作的三文鱼、海鱼奶油、蜂蜜、肉丸子(鹿肉)、蘑菇沙拉、自制奶酪,皆是味道鲜美。渔村可住宿,适合25人以上的团队。

  渔村所在社区叫Rymattyla,共计有124个桑拿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熏桑拿集中地,最老的桑拿屋有200多年。Herrankukkaro在Rymattyla的Airismaa 岛上,从赫尔辛基前来需约 2.5 小时。说Herrankukkaro是桑拿村更合适。

  我们问奥斯卡:“桑拿会否源自东方?听说成吉思汗患病时,侍者为驱赶病毒,曾采用给热石头上浇水的方法。”奥斯卡似乎不否认芬兰桑拿与成吉思汗有关。“我在斯里兰卡建有一个烟熏桑拿点,做传统甜面包。”小奥斯卡说,“而且,古老、现代、未来的桑拿形式,我都可接受。”

  如果说赫尔辛基属于游客,小木屋和桑拿则属于芬兰人自己。(文/图 乙申 稿件由《商务旅行》提供)

  5 HOURS . 大阪

  三俗城市大阪,没有东京那样后现代都会的迷人量级和移步换景的文化生态,亦缺乏古都奈良、京都的那番岁月沉淀的做派,但是作为日本第二大都会,商人与世俗文化浓厚的大阪对那些充满好奇心的行者而言,毫无疑问是了解日本的必要一站。

  1st小时:方便省事的计划便是在日本铁路JR大阪站即梅田(Umeda)附近移动。若担心日本人糟糕的英文指路能力和梅田附近地形的错综复杂,出站前不妨到修葺一新的JR大阪站时空广场处稍作停留;之后到车站新建的购物商场Lucua和与之毗邻的伊势丹酣畅淋漓一番血拼。当然对很多关西人来说,大阪本就是血拼圣地的同义词。若对自己的认路能力有信心,可以步行十分钟到附近的中崎町(Nakazaki-cho)逛逛,此处有不少将日式町家改建的杂物小店和咖啡厅;尤其是铁路桥下改建的商场、餐馆与画廊空间,想必会令这一小时捉襟见肘。

  2nd小时: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搭乘地铁到道顿崛的美国村(Amemura)、南崛江(Minami-Horie)一带的咖啡馆享受安静的小资时光,试尝街边味道丝毫不马虎的大阪烧、章鱼丸子,与一派花里胡哨打扮的小青年擦肩,或在品味绝对不会重复的古着店给自己买套比新衣还贵的二手服装。要么可以在中之岛(Nakanoshima)一带下车,在这个大阪人仿照巴黎园林建造的夹在两条河流之间的绿地花园之中漫步,顺便将沿路若干有近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收入眼底。各类型day pass对两小时的行程来说或许并不是最经济的选择,不过地铁800日元的天票仍不失为明智之选。

  3rd小时:可以用day pass沿着御堂筋线再往这座城市的南面行进。坐车来四天王寺(Shitennoji),与其说是为了参佛、静心,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体会大阪的市民风情,因为此处香火旺盛、游人聚集的同时,似乎因其交通便利也成为普通市民休闲、散步的上好选择。这座历史上千年的佛寺内也定期开放露天跳蚤市场与小吃街(一般是每月20、21号)。而对那些喜欢逛博物馆的人来说,不妨从中之岛步行到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Art, Osaka),其不定期的国际当代艺术收藏展与特展都十分引人瞩目。

  4th-5th小时:想要放松身心的人可以在“动物园前”(Dobutsuen-Mae)一站下车,到提供各种主题温泉浴的温泉大世界(スパワールド世界の大温泉)随便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入浴解乏。而大世界相邻就是大阪城旧时的娱乐中心地“新世界”,往里走是密密麻麻排列的食廊与餐馆。千万别被店家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热情的吆喝所迷惑,做好功课、坚定目标,最佳选择莫过于尝试大阪名小吃“炸串”(将各色蔬菜与肉类裹上一层面衣入油鲜炸)。最后的大阪时光,若是夜晚,可以留给“新世界”的埃菲尔铁塔“通天阁”——这座1956年建成的百米铁塔,彼时是大阪地标;从这里远眺城市风景虽然未必壮阔,却十分怀旧,仿若时光倒流。(文/ ran)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