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用人心去认识人心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圈子文化,沙龙,杨澜,林徽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10 13:46
P=Phoenix Lifestyle
P:您怎么看待圈子文化?
赵波:我觉得还是因为职业、爱好、居住地、消费阶层等各方面的原因顺理成章形成的定时见面的小团体。我在微信的圈子里被朋友拉着被加入了其中几个不去聚会也能参加的,有海归富婆们经常交流美食心得,经常发各种聚会图片,很是热火朝天。
P:就您所见,中国的圈子文化目前格局如何?
赵波:还是格局小,不管是洋会所形式还是别的民间饭局、旅游、豪车俱乐部团体,在中国都会存在虎头蛇尾的过程,开始得很热烈,渐渐因为利益或者别的关系,拉帮结派,成员中亲疏有别,活动的参与力和凝聚力渐衰,缺乏长久持续的规划。也没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P:沙龙这种贵妇人会客厅式圈子文化,在中国自林徽因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大牌”的了,您觉得是为什么呢?
赵波:现在杨澜不是也在做会所吗?差不多就是想靠她的知名度打造会客厅圈子文化吧。可惜的是她本人现在毁誉参半,形象从国籍到定位都不是太清晰。林徽因的时代,还比较单纯,知识精英阶层确实存在,还有很多理想之光。而且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样透明,没有电视、网络和微博,但却给当时的圈子文化制造了一种诱惑人的神秘感。现在所有的面上的人,人们熟知他的绯闻和八卦,背景和起家历史,已经很没有意思了。知名度再高也减了大半个传奇的故事性。
P: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没有沙龙,是因为中国的老公不答应,您怎么看?
赵波:当代的中国追功逐利,没有耐心品尝深度,虚荣、虚假、造假术弥漫,鱼龙混杂,表面的繁荣,真正的有思想的人根本不屑于再来面上混,怎么有可能有好的沙龙呢。就是聚众听音乐抽两口烟也会发展成打击毒品的不合法组织,所以,在家呆着就好,可以看自己想要看的书。
P:您本身会经常接触哪一些圈子?
赵波:我已经离开各种圈子了,因为也不在北京、上海居住了,在这两个地方各生活了十年以后,我已经对文学圈、美术圈、音乐圈、摄影圈等等有了大概了解,不用和他们在一起,但是会有各个领域的好朋友把近况让我知道。我现在居住在南京,仍然在做着和文化有关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很久不见面,只通过电话和网络来联系。
P:人说圈子就是圈套,您认同这种说法么?
赵波:有些商业目的的圈子是有圈套,像老鼠会的形式,用抬头和故事来包装吸引人入套,然后发展成下线的关系,给一个投资计划或者名堂集体出钱,里面有很多欺骗性。
P:抛开环境因素不谈,您觉得怎么样的圈子才算一个值得进入的圈子?
赵波:顺其自然,不要硬凑圈子。踏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妄想有什么一步登天。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用人心去认识人心,有自己的立场判断,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然后你自然会影响周围的人,然后召唤到更多品性相近的人走到一起。
P:什么才是一个圈子的灵魂?会是某个人么?
赵波:一个人的力量肯定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圈子的文化,长久的开展下去,需要真正的核心力。我在厦门的时候看到当地的游艇会活动开展得很有声有色,因为他们都是有钱有闲阶层,又是大多属于比较低调的富豪,他们有能力和耐心安静的躲在一个海边,去经营他们自己的一个空间,这是需要很多外力条件支撑的。
P:您对自己的冀望是怎样呢?
赵波:特立独行的人都会远离人群,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不需要和太多的人来往,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住在一个区域,偶尔过点集体生活,老了的时候同在一个有山有水的风景之处,共话当年就好。
赵波
70后美女作家,出道至今发表多部小说及散文且广受好评。在北京及上海生活的时候曾是许多艺术沙龙的常客,接触到了许多圈子。现在虽然已经定居南京,但不妨碍她对中国各大圈子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
采访/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