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转型时期企业发展的价值导向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生,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1-23 16:12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文化建设角度说,这实际上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于整个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价值观——我们不妨称之为民生理念,进而建设民生文化这一软实力。对企业来说,这就是在要求把民生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确保生产、研发、营销、销售等都沿着惠民利民的方向健康发展。
民生导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我国“十二五”规划将民生理念放到主导价值观的高度,实际上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旨在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奉行GDP主义、背离民生利益的不良发展倾向予以有效的克服和纠正。事实上,我国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背离或损害民生利益的现象,从“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到动辄多人被困井下的矿难事故的不时发生,从房地产市场中的房价畸涨、捂盘惜售,到股市中的黑幕交易、金融欺诈,从生产经营中的低端加工、山寨模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到消费中的购买名车、公款旅游、花钱作秀、铺张浪费……尽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文化思想根源,就在于相当不少经济行为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并未能充分体现民生理念,反倒是GDP主义、单纯经济效益观,甚至西方的拜金主义、消费享乐主义等占据了观念上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民生理念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理所应当构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对企业来说,也应将民生理念作为转型时期企业发展的主导价值观,围绕民生理念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销售、服务等方面做好创新,这与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人本理念在地位和作用上并不矛盾。人本理念要求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民生理念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显然,后者可看作是前者在企业与百姓大众之间利益关系上的体现,构成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指南,它与作为人本理念在企业价值观上具体体现的“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等理念在内涵上和精神上也都是相一致的,因为一切顾客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民生的需要,而民生的需要则反映着人性的需要,反映着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因此,企业要想有效满足顾客的需要,必须从人性的角度设身处地考量其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和欲求,以充分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要和心理动机,进而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性化的解题方案,切实保障他们的种种民生权益,而不是把顾客仅仅当成能带来利润的对象,或是能掏腰包的“上帝”。
民生需要是转型时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
将民生理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价值观,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因为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其与生俱来的使命就在于以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满足社会或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利益主体是社会公民,或者说是老百姓,因而这些需要就体现着民生的需要。就是说,民生需要构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目标。为此,企业对社会应秉持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积极根据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要严格履行基本的经济责任,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确保产品的质量、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积极支持慈善公益事业,从而形成服务民生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民生需要构成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首要前提,虽然企业为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盈利为目标,但盈利是有前提的,即要以满足顾客的利益需要为前提,也就是要以满足民生利益为前提,就是说,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双赢。否则,只要企业“赢”、顾客“输”,那就等于损害了民生利益;只要顾客“赢”、企业“输”,那等于企业亏本,也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惟有利益双赢才是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经营之道,才合乎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规律,以及自利利他的伦理学规律。只求自利反难盈利,损害顾客反会害己,惠民利民方能自利,这就是企业经营的辩证法。企业若能诚心诚意地为民生利益着想,想方设法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必会不求商机而商机自来,不求盈利而利润自到。对这一点,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家都明确予以指出并反复强调。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指出,“诚信经营的企业不可能得不到利润回报,利润将会作为良好服务的报酬而自然到来。利润不是基础——它只是服务的结果”;“企业只有提供服务,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必须少从社会获取,而多付出给社会”;“浪费和贪婪妨碍了真正意义的服务”。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说过,“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公司所赢得的利润并不是反映了公司的贪婪,而是来自社会的一种承认,说明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是有价值的”。
明确认识到“利益双赢、服务第一”这一价值观,对于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十分重要,事实上,近年来驱使一些企业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的思想动因,主要就在于唯利是图、没有节制的贪欲,为牟取暴利不惜以牺牲道义为代价,从而走向了害人害己的歧途。现实中还有一些企业奉行主观为盈利、客观为顾客的价值观,片面地把顾客当成盈利的工具,自认为如此盈利也合法合理,其实这只是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上合乎了市场交换利益双赢的规律,暂时可能不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但因其不懂感恩顾客、回报社会,总是把赚钱贪欲置于民生利益之上,一旦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之时,这些自私的企业就可能做出违法悖德甚至伤天害理的恶性事件。品牌价值曾高达149.07亿元的三鹿集团,在“毒奶粉”事件出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走向解体,其致命决策的思想发端正在于此。
民生需要是企业市场化经营策略的价值导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生需求一般都是通过市场需求体现出来的,对民生需求的满足也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即通过市场杠杆整合有限的社会资源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谁家企业在运用市场化手段上做得好,社会资源就优先流向谁,它就能借以有效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尽可能地满足全社会各种目标市场群体的需要,并以此来确保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这是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基本策略。市场化策略意味着抓住市场出现的盈利商机,通过研发或生产及时向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意味着优化资源,并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当然这要以保证产品质量、顾客满意为前提。从民生角度看,各种目标市场群体都属于不同群体的社会公民,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市场需要,它们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种种表现,都可以说是反映着民生的需要,就是说,民生需要构成一切市场需要的内在本质,民生利益是企业市场化策略更内在、更根本的东西。而企业满足一定目标市场需要的市场化手段,只是在其人力、财力、物力、科技、信息诸方面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情况下的最优化选择,实际上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民生需要,并以此来实现既惠民利民、又确保自身盈利的双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生理念构成企业一切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策略的基本价值取向,构成企业实施市场化手段以实现盈利目标的指导思想。
也正是因为民生需要反映了市场需求更本质的东西,一个企业在市场化经营中愈是能够以民生为导向,愈有助于从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中发现潜在的商机;也愈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现有目标市场群体的购买意向、心理动机、潜在需要等,从而依此进行研发或生产,为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乃至引领或独占新的蓝海市场;也愈能通过提供更好的体验来赢得顾客更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然,也更有助于赢得企业员工的满意和忠诚,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做法,企业盈利就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的事了。
由于社会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大众消费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民生需要往往不能转变为大规模的市场群体需求,但企业若是能够通过研发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性能优越的大众化产品,则能够引领市场需要,甚至开辟一个新产业。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正是通过围绕民生需要研发新产品,引领了市场需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并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就可以说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和市场化经营手段满足民生需要的典范。从年轻时起,福特就致力于研发一台操作简单、轻便耐用、安全舒适、价格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大众车,后来他终于研发出大众化的T型车,而在T型车之前,汽车还属于少数有钱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还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是福特关爱民生利益的奋斗将百姓的希望变成了现实,而且福特还进一步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汽车规模化、高效率的生产,大大降低了T型车价格,并引发了汽车工业的革命,使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用上了汽车,迅速将美国变成“装在轮子上的国家”。福特公司不仅在研发、生产和经营上贯彻民生价值导向,而且在提高员工工资方面也是如此,如1914年推行的日薪5美元高薪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员工短缺问题,而且让许多员工家庭富裕起来,有效改善了民生利益。
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还有许多民生问题亟待企业来参与并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公共健康、公共安全、环境治理、资源开发与利用、城市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都面临着重大民生科技需求问题,光靠政府介入是不够的,企业也需要通过研发和市场化手段积极参与解决,如围绕民生需要研发新产品、推出服务新项目,推动民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乃至产业化,这有助于企业将民生需要转变为盈利商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文/毛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