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的几位交流学生进行了一场学术讨论,主题是“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尽管我在努力介绍什么是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但似乎并不能让他们理解。我明显感到,他们眼中的中国也是在用西方传统的“干涉”思维处理对外事务。
我们首先讨论的是阿富汗问题。“美军撤离阿富汗后,中国该如何控制这个地区的局势?”保罗是个高高大大的白人男孩,提出的问题十分干脆。
我首先反驳了“控制”这个词——“中国支持和鼓励阿富汗本国政府带领国家走出困境,而且,上海合作组织应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感觉自己就像外交部发言人在答记者问。
但保罗似乎不太满意这样的回答:“但是这样的手段并不能保障当地的安全,中国应该更负责任。”
“你的意思是,中国应该成为美国的替代者,对阿富汗进行军事干涉?”我反问道,“你们应该知道,中国一直奉行的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听到这里,一旁的雅克布立马摇摇头,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干涉这些国家,那么满大街的行人都是光溜溜的,没有帽子、手套、鞋子,多可怜啊!”他是一个黑人小伙,边说边夸张地比画着。
说实话,我当时愣了一下,没立刻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安娜见状,赶紧解释道:“他是想说,干涉对于维护人权的意义很大。”
似乎,在他们眼中,“干涉”是唯一能够帮助阿富汗摆脱困境的办法。与邻为善、在困难时施以援手而非干涉内政,这样的外交理念如何传递给他们呢?
放到更大的背景下看,中国在向世界解释外交理念时,是不是也应该少用外交辞令,寻找更好的故事、更柔软的方法,让世界知道,我们并不想“控制”和“干涉”,只希望“睦邻”?
后来,我们还聊到了新西兰人眼中的中国。一位名叫纳维尔的旁听生,满头白发的生意人,说:“我们新西兰和很多国家一样,很担心中国迅速增长的军事实力。”“既然中国不会使用武力干涉其他国家,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快地发展军力呢?”他问道。
我回答说:“因为‘安全困境’是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不断在中国周边扩充军事影响,我们便不得不发展自己的国防力量。”
纳维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得出中国人对美国的感觉很复杂,我们新西兰人对中国也是一样的。”他顿了顿,总结道:“实话实说,新西兰人眼中的中国就像中国人眼中的美国。”
这句总结很有意思,也让我理解了新西兰人对于中国的各种顾虑。看来,提高中国形象和软实力的宏大命题,需要依靠如此点点滴滴的辩论、交流和碰撞,以及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文|陈康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