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军人在海外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军,中国,维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08 16:17
2012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出现在世界军事舞台上。
深蓝才是海军的颜色
12月22日,中国海军第十二批护航编队“益阳”号导弹护卫舰驶离澳大利亚悉尼花园岛海军基地,结束了对澳大利亚的访问,启程回国。
海军第十二批护航编队由“益阳”号、“常州”号导弹护卫舰,“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两舰一船,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标配”,同时还包括舰载机部队和特战分队。
自2008年12月起,中国海军成立护航编队前往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至今已有4年,累计护送过往商船近1500艘次,数十次驱离可疑船只。“徐州”号导弹护卫舰还参与了海外撤侨行动。在参加护航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海军南海舰队,仅参加过护航的特战队员就有230余人次。
2012年,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还有一次举世瞩目的行动:环球航行。
9月21日上午,中国第一艘训练舰“郑和”号历时159天完成环球航行,回到旅顺军港。“郑和”舰跨越三大洋,访问了14个国家和地区,航程3万多海里。这是中国海军第二次环球航行。
这一次,距离第一次环球航行已过去了整整10年。2002年,海军“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舰艇编队,历时132天,访问了10个国家,完成了中国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成为新中国“海军对外交往史上的里程碑”。
已经服役25年的“郑和”满载排水量6000多吨,此次单舰远航,与编队航行相比,足以说明10年之间中国海军实力和信心的提升。
在中国军队的各个军种里,海军一直被认为最“洋气”、最浪漫。在其他军种还在穿“涤卡”面料的军装和布鞋时,海军已经穿上了“将军呢”和皮鞋。
但事实上中国海军也曾长期被“浅蓝”困扰,在究竟走潜艇之路还是航母之路的问题上争论。走向深蓝,走进远海,成为一代代中国海军官兵未了之梦。
2012年,中国航母“辽宁”舰下水,这个梦离中国海军更近了一步。
2012年11月底,中国海军再次宣布进入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在顺利完成编队远海作战、舰机联合搜救、远洋综合补给等训练课目后,舰队通过与那国岛和西表岛之间的与西水道,抵达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编队指挥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邱延鹏对媒体记者说:保卫国家海洋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海军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维和部队的坚守
如果你在非洲或者中东大地上看见身着军装的中国军人,无须惊奇。因为,在世界5个国家的维和任务区内,都部署了中国维和部队。他们也是中国唯一成建制长期部署在海外的部队。
在非洲的利比里亚、刚果(金)、苏丹、南苏丹,分别部署了来自济南军区、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的工兵、运输和医疗分队。在黎巴嫩,一支由成都军区所属部队组建的中国维和部队驻扎在那里。
友好、善良、勤劳、守纪,是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各国维和部队对中国维和官兵的一致评价。在利比里亚,来自北京军区的医疗分队周末时会到附近的村子去,把药品分发给儿童和妇女,同时开展义诊。这对于极度缺医少药的当地民众来说,有时甚至是救命之举。而这些工作并不是联合国赋予的。
中国医疗分队的任务,是为联合国部队和雇员提供医疗服务。也正因此,中国军人们的义诊都安排在周末休息时间,药品也都是从国内带去、贮备自用的。
在苏丹的达尔富尔地区,大约8个月一个周期的中国维和部队轮换季,是附近小学里孩子们的节日。中国维和部队会给他们送来笔、作业本、足球,军人们还会帮他们修缮操场和教室,避免雨季的时候漏雨。而这些工作,依然不在联合国的要求之内。有人开玩笑说,这是中国军队把国内的“双拥”搬到了非洲。
在非洲丛林里,中国的维和工兵是唯一坚持在雨季施工的部队。只要命令下达,工兵们会冒雨去抢通道路,或者出动大型机械救援被困车辆。在每一批维和部队写给国内的报告中,都有类似这样的抢险救援数据。
在达尔富尔,中国的给水中队承担了整个“超级营地”内联合国部队的生活用水供给。而在黎巴嫩,中国工兵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排除战争年代遗留的大量未爆物。如果说防弹衣尚能抵挡流弹,在数百磅重的炸弹面前,任何对肉体的防护都显得单薄。
2012年12月17日,刚刚轮换到位不久的中国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队来了一名重病患者。这位42岁的联合国雇员因严重心血管疾病已经处于死亡边缘,也超出了联合国赋予中国医疗分队的治疗范围。在制订了治疗方案后,两名中国军医一路护送患者,先直升机,后固定翼飞机,然后是国际航班,一路辗转护送患者到南苏丹首都朱巴的后方医院。
在大约8个月的任务期内,中国维和部队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其间的艰苦常人未知。野战条件的住宿环境,以简易板房为主。联合国的后勤补给主要参照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中国军队在驻地种上一小块菜地,偶尔能在饭桌上见到一些绿色。而对家人的牵挂,也是永恒主题。
中国军事观察员是联合国最后一批撤离叙利亚的军人
若是讲历史,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即派出了第一批军事观察员,参与联合国监督停火任务。
2012年派出的一批军事观察员却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们此行是去尚未停火的叙利亚。
中国人爱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叙利亚人喜欢说,“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一定是我们的首都大马士革”。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没有战争。不幸的是,战乱正在使叙利亚备受煎熬。
2012年4月,在联合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艰难斡旋下,叙利亚交战双方实现了形式上的停火。4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043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并向叙派出300名军事观察员及一定数量的民事人员,负责监督各方停火情况。三天后,正在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工作的中国军事观察员张甫、赵鹏从黎巴嫩陆路抵达大马士革。
5月11日,在利比里亚特派团工作的中国军事观察员刘辉也抵达叙利亚。
又过了3天,6名从国内紧急选派的军事观察员经过简短的集训,搭乘民航班机飞往战火中的叙利亚。他们是:刘勇、谢辉、车立杰、邱风、张明、张跃。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的大国责任充分体现。直到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束,中国军事观察员在联合国框架下,维护着叙利亚短暂而脆弱的和平,监督着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的停火。
其实,上到联合国总部,下到各个执勤点,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分布在联合国各个任务区。与维和部队不同,军事观察员不是建制部队,也不集体驻防。数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军事观察员编成一个军事观察员队,派驻到某个需要监督停火的地区,身着军装却一般不允许携带任何武器。
他们需要住在居民区里,自己开伙做饭。联合国要求他们以这样的形式,近距离了解当地民众。他们每天会按计划领取一定数量的水,然后开车去指定点位巡逻,把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报告给总部。
这样的工作方式风险显而易见。军事观察员遭遇仇视、冷遇和拳头,甚至被不明派别的武装以枪指头,在各个维和区内都有案例。2006年7月25日,以色列飞机误炸哈亚姆镇以南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处观察站,造成包括中国军人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殉职。
对于来到叙利亚的中国军事观察员来说,挑战自到达大马士革那一刻开始。爆炸、枪击、劫持、围攻、挑衅……针对平民和联合国人员的各种恐怖活动接二连三。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的部队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全都遭遇过袭击,防弹车身弹痕累累。领队刘勇的背包里,24小时都放着止血用的绷带和三角巾,几乎每个人都亲眼目睹过近在咫尺的爆炸。
幸运的是,他们都在完成任务后平安回国。中国军事观察员是联合国最后一批撤离叙利亚的军人。
如今,每年清明节,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都会带上来自家乡的祭品,来到当年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牺牲的地方,告诉他,有战友们在,他并不孤独。
“捍卫军旗之战”
西点军校,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美国军校,一直享受着许多军人的仰视。
2012年4月,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岸还有寒意,来自世界各国的20所军校的55个代表队在这里进行一场名为“桑赫斯特竞赛”的比赛。比赛内容包括船只机动、通过障碍、索降、战场伤员护理、射击、武器操作、定向越野、决策能力挑战、绳桥、总转场时间等10个项目。优胜者将获得一枚特制的臂章。
参赛的中国军人是解放军理工大学学员。这群“90后”小伙子在国内只经过了不到一个月的短期集训,获得了两个单项第一名,一个单项第二名,总评成绩位居第四,登上了团体奖的领奖台。
随着中国军队的开放和透明,每年都有中国军人走向国际军事竞赛的舞台。近年来,仅解放军理工大学就有近百名在校本科学员走出国门,登上国际交流的舞台。
与每年举行的各类中外联合军事演习不同——演习不论规模、层次和科目,练的是合作,宣示的是友谊;而竞赛则必须一争高下,因此更吸引眼球。
2012年8月中旬,一场“捍卫军旗之战”在芬兰拉赫蒂打响。
八一军事五项队,这支先后被总参谋部、中央军委授予“英雄军事五项队”荣誉称号的钢铁队伍,在拉赫蒂国际军体第59届军事五项世锦赛上,实现了男子团体“十七连冠”和女子团体“十二连冠”。21岁的张雪还勇夺女子个人冠军,并与队友王堂林、孙洪燕、巩延岩一起包揽个人前4名。
2012年的第四季度,一部名为《火蓝刀锋》的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这部以我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为主角的电视剧,高潮和主线就是一项名叫“马尔斯”的国际特种兵大赛。
事实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侦察兵竞赛训练叫做“爱尔纳”国际侦察兵竞赛。竞赛目的是检验各国侦察兵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熟练使用装备的能力。队员们必须通过雷场、泅渡、射击等14个项目的考验。
中国于1998年首次应邀参加这一比赛,并开始派员参加各种特种兵集训。中国特种兵的表现总能赢得称赞和表彰,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战士黄和平甚至还被委内瑞拉“猎人学校”授予“最具有献身精神突击队员楷模”称号。
那些在竞赛中赢得国外同行的中国军人,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在对手面前胆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