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计划,从幼儿期开始(上)

  儿时,妈妈曾给我一个储蓄罐。上学后,她又立下规矩让我学记账。没有过多言语,这便是记忆中她对我最朴素的理财教育了。那时,人们工资普遍只有两位数,物资稀缺,重文轻商,言必谈智商成绩,却很少谈及财商。妈妈无意识的金钱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直到我升级为主妇之后,储蓄、记账两样已经须臾不可或缺。如今,妈妈节俭的品格早已深入我心。面对金钱,我始终留存敬畏,不挥霍,不痴迷,力争很好地驾驭它。

  在美国,理财教育历来被重视,它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它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即使出身富有,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下中国,“穷养”、“富养”的讨论日渐丰富起来,但多数孩子缺乏理财能力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如今,我的女儿正好3岁,对金钱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实际上从她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之时起,即便我还没有正式传递给她任何钱的概念,她也能每天从生活中接收到有关“金钱”的信息。所以,在与她朝夕相处的生活片段中,我就有意识地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教她认识金钱,知道钱的用途和来源。

  很多妈妈不知道,“摇摇车”可能是孩子接触金钱的第一个体验。往投币口中投入1元硬币,“摇摇车”就会摇起来。经历数次之后,她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硬币”很有用。慢慢地她又发现,硬币不仅可以玩摇摇车,还可以买更多她需要的东西。这个时候,我就在和她的聊天中引入硬币的话题。我将1角、5角、1元由小到大一字排开,教她认识上面的数字,并告诉她数字越大,形状越大。几次这般的强化记忆之后,女儿便能轻而易举地识别钱币。另外,通过“看图片数四肢”的游戏,“多”和“少”的概念又被她轻松地消化。

  超市过家家游戏是在认识金钱基础上的又一次升华。女儿喜欢假扮成营业员,我便成了不二选择的顾客。她把玩具或图书摆开,一本正经地问我“你想买什么呀”。我便回应,“这本书多少钱?”女儿煞有介事地答:“10块钱。”我佯装很为难的样子:“这么贵呀,便宜一点行不行?”宝宝很容易就让步了:“好吧,1块钱吧。”然后,收了用卡片做的假钱并把东西递给我,这样的游戏让她乐此不疲。

  到她两岁半的时候,我就真正带她到超市一同购物。从此,超市成了她真实交易的践行场所。无论买什么,我会不经意地把手上的商品价格换算成棒棒糖,让她去感受,这个东西花了多少钱,这个多少到底有多大?最后,就是“她来付钱”的行动剧。我把钱交给她,让她把钱交给收银员并等待找零。这个时刻,她俨然一副大人的样子,极富使命感。这样做的好处是她不会一看到她喜欢的东西,就迫不及待地想占为已有,因为她明白,东西在没有付款前,还属于超市。

  随着她的行动越来越自如,她在超市的视野和欲望成正比地开始扩张。如果父母曾经仔细研究过超市的货架,就会发现中间以上的层架是满足大人需要的,但中间以下的层架,却是满足孩子欲望的天堂。如何控制她随时兴起的猎心和无穷无尽的欲望?让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因为没有满足她的要求而在地上打过滚”的关键,就是让她清楚知道:妈妈身上钱不够。是“钱不够”,而不是“没有钱”。这其中的差别很大很大,因为钱不够是事实,但没有钱则是在说谎。

  文/顾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