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控制技术低成本化带来了什么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眼球控制,人机交互
  • 发布时间:2013-01-29 09:08

  人机交互技术是一个看上去冷冰冰、很专业的名词,其实它就是我们身边,时刻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小到手机大到各种机械设备,她无处不在,与我们如影随形。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全球的融合转折年。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融合、ICT(IT、通信业)融合、TMT(通信、媒体和新技术)融合,内容产业和互联网及通信业的融合。

  ICT融合、TMT融合不是新词汇,不过,当它们与人机交互二者联系起来时我们可以发现,人机交互的发展过程正是3C的融合过程,也正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形成过程,可以预见,人机交互是未来IT的核心技术。

  眼球控制技术渐成气候

  人机交互基本上都离不开用户的视觉,那么如果用户能用眼睛来操控图形界面岂不是更方便。

  在人们逐渐习惯用手指直接与屏幕互动的时候,与屏幕的接触同样直接的眼睛的作用被重新发现了,这可能会带来新一轮人机交互的潮流。

  这种技术通过控制眼球完成特定操作,大体上可以分为“眼球追踪”、“做出指令”两大部分。

  在第一个追踪阶段,摄像头会察觉和辨认电脑前的用户,然后追踪眼球的运动,并把获得的数据传送到控制器中;接下来,通过事先设定好的算法,系统会判断用户的用眼行为,作出对应的反馈。

  早在2008年,NTT DoCoMo就曾研发出使用眼球控制的手机产品,原理很类似目前的脑波控制技术,是利用测量使用者眼睛周边电流变化来进行操控。但这种方式对于消费者十分不便利,所以也无法成为一项成熟的商品。

  最近这两三年眼球控制技术又突然热门起来,有多家公司陆续开发出不同的眼球控制技术。

  Senseye技术是由丹麦哥本哈根团队所研发,这种技术可透过手机前镜头来追踪眼球移动,并且达到眼球控制的相关功能,这项技术也同样原自医疗用途的ITU Gaze Tracker技术。

  新晋全球手机霸主三星在其旗舰级智能手机Galaxy S III中运用了眼球追踪技术,Galaxy S III的智能休眠(Smart Stay)是利用前镜头去抓取眼睛的注视方向,如果长时间消费者没有使用手机,且眼睛没有盯着手机屏幕看,手机就会进入休眠状态。此外,网页阅览时也能透过眼球来进行操控。

  在平板电脑领域,瑞典一家名为Tobii的科技公司在去年的CES 2012展上展示了其产品,Tobii展出的名为Tobii Eye Asteroids的大型游戏机台,让使用者可以透过眼球来进行射击游戏。其实,Tobii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瑞典公司很早就开始开拓中国市场,目前在上海、苏州分别设立销售中心和生产基地,Tobii在2012年8月时,也与联想合作推出名为C12的Windows 8平板电脑,主打眼球控制功能。但若C12售价远高于竞争者,就算具备眼球控制的新颖功能,也不容易在市场上打胜仗。

  此外,在2012年7月的青岛SINOCES展中,海尔曾展出能感应眼球移动的计算机U-School,海尔在IFA 2012也展出了可用眼球控制的电视。这款电视是在使用者前方放置感应设备,感测使用者的眼球运动藉此操控电视。不过这项产品目前还偏向展示用,控制的精细度上还有改善空间。

  低成本化后会带来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去降低用户与界面交互过程中的成本,并刺激用户对交互的需求,从而给用户带来持续的、良好的体验,提高交互效率。

  关于眼球控制的成本部分,由于现在这类的产品较少,且大多数都是医疗器材而非消费电子产品,较难直接估出一个成本结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眼球控制原理其实与微软的Kinect体感控制很相似,都是利用镜头模块来抓取影像,之后再进行分析、计算进行操控。因此,若以Kinect的起始售价149美元推估,眼球控制的成本绝对低于这个数值。

  不过,由于Kinect的全身体感需要大量的影像分析和计算,运算负担较为沉重,微软为了让Kinect具备一定运算能力,才使得售价从原本预计的99美元提高到最后定案的149美元。但眼球控制则不需要像全身体感如此大量的图象数据分析,因为眼球控制只需抓取眼球瞳孔方向的移动变化,运行上较为简单,再加上GT3D系统成本也不足60美元,所以眼球控制成本是可以控制在100美元以下。

  如果再考虑到相机镜头日渐普及,大多数设备无论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笔记本,镜头搭载率都不断上升。只要透过这些设备内建的镜头,就可以抓取使用者眼睛移动,并不需要额外的镜头硬件成本。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眼球控制的成本还能再压低,甚至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内建镜头模块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

  那么究竟何种消费电子产品,比较适合眼球控制?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几个要点,首先就是功能性。现在主流的交互模式是触控模式,眼球控制的使用模式与触控接近,适合眼球控制的产品多数也是适合触控功能的产品,但适合触控的产品却未必适合使用眼球控制。例如消费者还是习惯用遥控器来操作类似电视的产品,除非透过电视浏览网络,否则光靠眼睛去控制电视,并不见得会比较方便。

  其次,就是成本的考虑。对消费者而言,与其选择需要增加额外硬件的产品,还不如直接在已经具备镜头模块的产品上增加眼球控制。毕竟眼球控制的定位并不是主要的操控方式,消费者不见得愿意花大钱额外增加眼球控制功能。

  基于这两点,眼球控制技术的运用范围目前来说不会太广,最适合的产品应该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这类的手持产品。这类型的产品多半用一只手拿著、另一只手控制,但在某些环境下(如挤公车、地铁),用来控制设备的那只手并不见得能空出来,此时眼球控制自然会成为一种好的替代选择。而其中又以平板电脑最需要,因为其尺寸较大、重量也较重,仍以双手握持的方式较为方便,会较智能手机需要眼球控制。

  可以预见,未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眼球控制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将不再采取单一的控制方式,将集成越来越多样化与人性化的控制方式。所以,包括眼球控制所需要的相机模块、麦克风、感应元件等零组件将愈来愈重要,这些也是品牌厂商需要开始注意的地方。

  本刊记者 古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