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碗与“冷”求职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2-30 09:23
  11月24日,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报名结束。据统计,此次全国报考者的数量超过146万,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到135万,比去年增加了30余万,再创历史新高。七年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报考人数已经增长了近16倍。

  尽管此次公务员招录职位比去年增加了1000余个,但竞争激烈程度却远远高于往年。去年报名人数与职位的比例平均为77:1,而今年则达到了93:1。权威部门预计,今年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将超过100万,远远超过去年的80万。

  与此同时,今年“千里挑一”的职位超过了10个。其中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主任科员以下”职位,仅招录1人,而报名并通过审核的人数已达到4080人;拟招4人的厦门海关“现场监管”一职,报名并通过审核的人数也突破1.3万,考录比为3351:1。

  与上述火爆的数字和热烈的场景相比,同期的人力资源市场却显得比较冷清,进场求职择业的人数明显减少。数据显示,三季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比二季度多了10%以上,而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择业的人数却比二季度少了20%以上。到了10月份,很多省市的人力资源市场更是“人冷客稀”,有许多用人单位的职位岗位缺口则大于求职择业人数,出现求大于供的局面。

  一“热”一“冷”对比鲜明,“温差”巨大。这一“热”一“冷”,又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与思考?

  热“考碗”究竟为哪般

  “考碗”如此火爆,一个职位竟有4000余人争夺,真是让人倍感惊讶。在惊讶、茫然之后,有必要思考为什么人们对公务员的职位那么热衷、那么迷恋。

  ●地位高、待遇好

  公务员大都在党政机关工作,代表的是一级党组织、政府,具有其他们机构、单位工作人员不可比拟的政治地位和行政地位。同时,工资收入虽然不高,但福利待遇却是其他行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上述地位、福利上的优势,对那些有知识,但创新能力不强、风险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无疑是首选。

  ●工作稳、饭碗牢

  根据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无形中给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增加了“保险”。于是,人们把进入公务员队伍比喻为:端上了“铁饭碗”,甚至“金饭碗”,网友也把公务员录用考试戏称为“考碗”。一些创业能力不足、风险承受力差的;一些对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信心不强的:一些对到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工作心存疑虑的:一些对到外资企业工作担心不适应的;一些对国有企事业工作害怕被“裁员”的等,则把考取公务员职位作为进入“保险箱”的起点。

  ●仕途宽,成长决

  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专业技术人才,一旦有所建树,就调到党政领导机关任职,认为这是给成功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好“封赏”和最佳结果。直到今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上述思想观念和习惯意识仍根深蒂固。因此,许多优秀学子,都把考入公务员队伍作为个人成长发展“走仕途”的最优选择。

  ●父母逼,被动考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怀抱”里长大。而父母又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历炼”过来的,在求职方面,追求“国有”、向往“皇粮”的观念很难消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铁饭碗”一样的收入。所以,不少家长逼着自己的孩子,按照其事先设计或想象的发展道路走。尽管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或没有信心考取公务员,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报名考试。据了解,这种状况至少占整个报名人员的20%以上。

  ●临阵练,年年考

  据调查,在众多的报考者中,不少是第一次参加,没有“实战”经验。虽然社会上有五花八门的公务员考试的“丛书”或考试“指南”,但都是纸上谈兵,且书中的练习题,基本上都是历年使用过的试题,参考这种教材只能对公务员考试的题型有所了解。而公务员考试,从题型到内容,每年都有变化。所以,不少报考者多数是想通过“实战”考试,进行考场“体验”,积累经验。很多报名者不止一次参加考试:诸如参加“国考”、“省考”,甚至连事业单位录用考试都参加。

  从制度上讲,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是目前人们认为我国各行业各领域仅存在的具有“铁饭碗”、“太平官”性质的制度。从现实情况看,不用说到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比较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不用说灵活就业的不易和忧虑,更不用说创业的艰辛和风险,就是到了所谓的国有企业,现行的也是劳动合同制,早已不存在“铁饭碗”、“太平官”。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在完善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性探索。诸如前些年一些地方推行的“政府雇员制”以及已经提出的“公务员聘任制”。但这些还都在研究讨论之中,如何拓宽公务员队伍的“出路”,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实现公务员队伍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至今还未拿出既行之有效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

  冷“求职”无奈的迷茫

  进入三季度,尤其是10月份以来,全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市场就业之“冷”与公务员报考之“热”,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有其较为深刻的原因。

  ●能力强的顺利就业

  按照往年的规律,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择业者,70%以上是高校毕业生。据了解,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求职择业。据统计,至少有6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可以在离校前实现就业: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帮助,在离校后的3个月内,也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也就是说,到9月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可以达到80%左右。因此,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求职者在第三季度末后则会逐步减少。

  ●能力弱的丧失信心

  一些不是名校和热门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经过多半年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择业的尝试,一直未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高校毕业生或专业知识不对口,或素质能力不适应,或工作经验缺乏等等,多次求职未被用人单位录用。于是,这些高校毕业生对求职择业逐渐丧失了信心,因而减少了去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次数;有的甚至因失望不再“光临”。

  ●经验缺乏的转入见习阶段

  以笔者从事多年人力资源市场运作的实践经验看,80%左右的用人单位都需要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认为,招聘到的人才,到岗后就应该能“用”,不用再给这些人以更大的成本、更长的时间“继续教育”或岗位培训。尽管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大都进行过“实习”,但离用人单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一些高校毕业生经过人力资源市场的应聘“考察”之后,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需求”,针对自身专业特点,申请到各级政府确定的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见习。以辽宁为例,目前省内各市、县(区)已确定了上千家各类企业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到10月底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组织了上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见习,其中有3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后被见习单位聘用。在见习3-6个月后,积累了一定工作和社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将有80%左右很快能够顺利就业。

  ●专业转换和技能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市场“奔波”,一些长线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主动寻求“二次提升”培训,主要是相关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啃”老族形成

  现代大学生从上什么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几乎全听父母的安排。这些从父母“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市场就业呈现出明显不适应的状态。要么请父母陪着到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要么自己在家上网“盲目”求职。反复几次,灰心了,厌烦了,就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馅饼”,靠父母生活或找工作。笔者就曾遇到一些亲朋好友,领着已毕业的子女求助,并十分着急说:“孩子再在家里呆下去,就废了”。可见,这样情况不在少数。

  化解“热”与“冷”的对策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切社会资源都必须进入市场,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特殊资源或核心资源,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出路还是在市场。

  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全国高校毕业生每年真正通过“考碗”实现就业的不到10万人,仅占整个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6%,而其余98.4%的高校毕业生则必须进入市场实现就业。所以,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来说,通过“考碗”解决就业只能是“杯水车薪”。为此,笔者对化解“热”考碗与“冷”求职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创新公务员制度

  ——创新并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管理机制。现在,急需研究探索强化公务员的择优汰劣制度,包括辞职与辞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末位淘汰制度、基层锻炼制度以及转任轮岗制度等等,努力拓宽公务员的“出口”,让公务员时时刻刻都有目标、责任感、危机感。

  ——尽快推行公务员聘任制度。聘任制度是新形势下优化公务员队伍的新制度,要尽快明确聘任制公务员的范围、期限及续用条件,让公务员的“进与出”迈入一个自然循环的轨道。

  ——强化公务员考录的限制条件。笔者认为,不应该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直接录用公务员。应该明确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等招录公务员,都必须具有至少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必须在基层工作的两年中表现突出,有比较好的业绩,且基层党组织及人民群众认可的高校毕业生及其他优秀青年。这样就可以使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既经受“市场就业”的锻炼,又经受“基层工作”的考验,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既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又有艰苦磨炼的体会,一定能够成为党和国家新时期需要的合格人才。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要千方百计地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的渠道。不但要重视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而且要重视各行业、专业部门或系统举办的人力资源市场,还要重视各类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招聘会,更要重视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增岗挖潜,积极招聘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主动招聘吸纳高校毕业生,是新时期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所以,政府应在税收、贷款、融资、财政补贴等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企业在主动并更多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回报”。

  ——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比通过多种渠道到各类用人单位就业难度更大、稳定性更差。所以,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尽可能多的高校毕业生走上灵活就业之路。

  ●加大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创业之路,是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保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50%以上自主创业,20%以上成为成功创业者。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不到20%,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不到5%,真正创业成功的不到1%。假如我国高校毕业生能有10%成为创业者的话,那么,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才将有60多万,假如平均每名创业者能够带动5人就业的话,一年就能带动300万以上的劳动者(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把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作为整个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创业初期在财政、税收、贷款、融资以及审批、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补贴;二是在用地、建厂、租房和水、电、气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资助;三是创业初期在风险抵押、安全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或保障;四是创业初期在风险补偿、失败救助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帮助和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

  ●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健全、优质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这个体系要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登记开始,就能够为其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就业方面:能够提供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机会、推荐介绍就业、困难就业援助、失业登记帮助等;在创业方面:能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咨询论证、帮助创业贷款、协助风险抵押、协调创业关系、成功创业指导等。

  ——大力开发高校毕业生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岗位。主要是针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公共就业、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防疫、质量检验、综合治理、调查分析等领域开发公共管理岗位;在权益维护、调节纠纷、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社会文化、妇幼保健、农林水技术推广等领域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帮助其就业。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进行就业见习,促进其就业。

  ——强化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普惠制”培训,尤其是进行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

  ●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

  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教育部门配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离校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实习,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开展招聘或就业洽谈活动;二是加强离校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和见习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及全省上下联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活动:三是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激励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按照社会需求就业、创业,从而使公务员考录和市场就业进入正常健康的良性循环轨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