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震”痛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睡眠,芦山地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03 15:56
“4·20”芦山地震已进入重建议程。但对于那些亲历灾难的幸存者而言,重建的不止是物化的家园。地震带来的身心伤痛,比地震本身更加沉重。
面对灾难性事件的突然来袭,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那种震撼都会令人悲痛、恐惧和绝望。面对地震,心理应激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在这种震撼性的应激下,每一个地震中的幸存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更不要说他们与此同时还要克服一切困难去面对环境的破坏、生存的挑战、疾病的蔓延。所以,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发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当然更可能随之引发意志失控、情感紊乱这些心之痛。
心理性和生理性的灾难
经过5年前的“5·12”汶川地震后,国内对于震后心理的研究逐渐增多。公众也逐渐明白,对于大部分经历过地震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应激反应一般情况下不会在生活上带给我们永久性或者极端性的影响。可是对于少数人而言,创伤状态会渗透进他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当中,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更会导致广泛性的精神痛苦。
这也是为何我们往往在地震后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会发生像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分离障碍、酒精药物滥用、自伤、自杀、暴力发泄等现象。
根据既往统计数据,像地震这样的大灾害后,一般约有10%的亲历者可能患PTSD。地震后有30%的人可能会在之后5至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处于慢性心理创伤状态。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高达19%。
所以,清楚地掌握和合理地分析PTSD的症状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经历过地震或者在震区经历过救援以后,由于过度的神经系统紧张刺激,会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体验重现。这种病理性的重现往往以噩梦为最典型的表现。
长期的睡眠障碍和创伤刺激,还会让受灾者对一般事物的反应麻木,往往有一种脱离他人或者觉得他人很陌生的低落感,这种低落感会让人对未来缺乏信心。当然,还有一些人并不麻木,反而过度敏感,并持续地提高警觉性。这样一来,不仅会出现睡眠障碍,也更容易被激惹,出现发怒、过分惊吓反应等现象。
一般情况下,持续3个月以内的PTSD现象都是急性的,这个时期内早干预效果更好。当然,也有一些受灾者此现象会持续3个月以上,对此我们便会认定为慢性PTSD,往往需要将患者迁移出灾区进行系统治疗。
当然,还有一些个案,患者并没有在地震来临后就表现出十分痛苦的各种迹象,可能因为他们是当地官员、救援人员、官兵战士、医务人员,也有可能他们只是普通人,但是这些人在经受刺激6个月后会发生延迟性PTSD症状,而这种延迟发作所带来的灾难更加危险。
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心理疾病不仅仅是对于自己内心的折磨,还可能因此增加生理性的灾难。比如说,在地震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心理创伤严重而引发神经系统失眠紊乱、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和其他心身疾病的发病。
系统性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不必过早进行
也因为这种地震性心理创伤的严重性,临床心理学家们也一直在与之搏斗。心理学家一般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对震区的各类人群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
经过了“5·12”汶川地震后,笔者认为,系统性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并没有必要太早进行,一般在地震发生2个星期以后较为合适。但是或许有人会说,以前不是经常报道早干预早治疗效果好吗?
这固然没错,然而考虑地震的特殊性,前一个星期的急救援助往往应该成为重头戏,而且受灾者们还惊魂未定,他们所需要的安全感完全可以从基本的生存环境中得到。这时候一杯热水往往比一句问候要来得实在。当一个多星期后,救援工作恢复平稳,人们也渐渐从慌乱中回到现实。他们才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地震带来毁灭究竟是怎样的心灵冲击,这时候危机干预才更加得力。
但是,这并不是说,之前这段时间就没有任何心理干预的任务。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芦山地震,这一切都应该督促我们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援助体系。比如,对于官兵战士、医疗救援、灾难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技巧的培训,对于大量具有资质的心理干预应急人员的储备等,均应做到有备无患。
当灾难发生后,是官兵战士、救援人员和医疗人员率先进入灾区,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者时便根据情况应用一些干预技巧来降低危害。如果条件允许,这段时间可以送一些心理干预人员去作为生活服务的志愿者去帮忙,一方面他们能运用专业知识,减少普通志愿者因为言语问题给灾民带来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融入环境了解背景,以方便日后与受灾者建立信任关系开展干预工作。
谁是高危人群
虽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PTSD的受害者,但是在地震这种特殊情况下,还是可以将受害人群精心区分的。做好区分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清楚地针对不同人员做好心灵抚慰的工作。
高危人群,首先自然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者亲属死伤惨重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痛失孩子的中青年父母。巨大的伤痛让他们难以恢复,极易厌世。另外,在地震中致残的人群,他们从健全人到残疾人,必定会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失落感很重。
除了震区民众,还有一些抗震救灾者,如军人、武警、医护人员等,也是震后心理治疗的高危人群。他们也是人,也会感到软弱。如果把他们的牺牲奉献视为理所当然,把胆怯和不满视为不道德,那对于一个心理工作者来讲,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公平与尊重。和灾区普通人相比,他们所面对的情感压抑更加沉重。尤其是震区当地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收整情绪投入工作。而当一切平静之后,可以想象他们的心灵伤痛会如何惨重。
这些看似残酷的现实,恰恰是心理工作者不断努力进取的动力。地震是可怕的,但是人心是温暖的。大家一起努力,切勿让地震成为所有人心中的难以磨灭之痛。
(作者系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文|蓝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