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园博园诞生记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园博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03 16:06
5月1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即将启幕。
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西南,古老的永定河西,一座力图包蕴国家风范、文化传统、时代梦想的大型园林组群,渐次铺展。
在距离天安门20余公里的这片曾经的废弃河滩地上,这座以“化腐朽为神奇”作为标签的新园林,寄托着北京的世界城市之梦- - -北京将由此一路向西,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这块面积两倍于颐和园的新园林,还承担着一项特殊使命- - -以面向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引领城市转型和生活方式变革。
上百位大师级的园林建筑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全国各地汇聚鹰山脚下。很多整个家族沿袭传统技艺的工匠,一家数人齐集园博园,希望在这座园林中留下痕迹,向祖先、向故土、向文化传统致敬。
大面积废弃地改造国内尚无先例
时间回到2009年3月,受丰台区委、区政府委托,丰台区人大组织的调研组,就永定河西的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永定河自北京西北方向一路向南,由石景山流入丰台,将丰台区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河西约占丰台区总面积的四成,但在2009年时,道路用地率仅是河东的四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是河东的三分之二。
经过十几次专家研讨,最终确定了大项目拉动的发展思路。除了棚户区改造的“常规举措”,园博会进入了调研组的视野。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由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会期通常为6个月。
其实在初期,调研组曾考虑将北宫国家森林公园附近地区作为园博会址。另一处选择就是永定河西岸、长辛店一带的一大块废弃地。
长辛店是北京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到改革开放时这里的国营工厂还很兴旺。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调整,大工厂生机不再,好多年里老百姓都把烧石灰、打石板、烧砖窑作为致富之道,干涸的永定河床也成了挖掘沙石用料的工地和建筑垃圾堆放地。
这块废弃地面积达140多公顷,最深处有30多米。随着建筑垃圾填埋,到2009年时中间围出了一个20多公顷的大坑- - -今天园博园内繁花堆叠的锦绣谷,当年是如此寒伧。
有人说,这块被抛弃的土地就是“北京的伤疤”。垃圾场在高峰时曾聚集了2000多名来自外地的拾荒者,甚至形成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也未能彻底清理。
到2009年夏末,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丰台区政府代表北京市申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秋天里,北京市领导最终决策,园博会选址永定河垃圾场。现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腐朽为神奇!
而将园博会选定在永定河西岸的这块废弃地上,曾让不少人“心里没底”。
首先是资金问题。北宫地区本来就是国家森林公园,绿树葱茏;而改造垃圾场,即使不考虑绿化等开支,地块改造就需要巨大投入。
同时,如此大面积的废弃地改造、再生,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国内的生态修复技术能否满足需要,能否在2013年前完成这项工程,都是严峻挑战。
4年后,这片满目疮痍的“死地”,已在绿荫中重生。
在北京申办园博会成功后,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点评说,北京提出的申办方案,尤为突出的是在垃圾填埋场上建园博园,挑战很大,意义也很大。他希望办出一届突出生态发展理念的园博会。
关系北京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就在决定申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之后不久,北京市发布了《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即“城南行动计划”,将北京城南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和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门户通道。园博地区被确定为加快城市西南部地区发展战略中“一带五园”的其中一园。
“城南行动计划”为举办园博会提供了强力保障。园博园建设分为园区内、外两部分。按照惯例,园区内由各参展省市投资,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同时也吸引社会投资进行相关建设。
相比之下,园区外的配套投入是对历届园博会举办方的主要挑战。特别对于配套设施缺乏的京西南地区而言,丰台区难以独立承担这部分开支。
比如,当时自北京西南跨越永定河只有京石高速一条道路。每到节假日,京石高速进出北京的杜家坎收费站就异常拥堵,被北京市民戏称为“杜大爷”。一旦在永定河河西举办园博会,必然需要建设新的道路乃至轨道交通设施。
“城南行动计划”决定在3年内投入数千亿元,解决南部地区的发展基础问题。
2009年12月23日,在第九届园博会申办城市评审会上,北京终获举办权。第九届园博会口号被确定为:园林城市、美丽家园。举办园博会的意义在2010年后迅速提升。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举行,中央提出“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使得园博会成为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创新实践。
突出考虑人的尺度、人的视点
2010年2月9日,园博会全球公开征集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共有21家设计单位报名参与,涉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及等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
最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德国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联合体设计的“园泊翠堤、永定丰华”方案入选。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首席设计师端木岐介绍说,园区规划为“一轴、两区、三地标、五展园”。
“一轴”即园博轴,是一条由园林博物馆至功能性湿地区域的南北向景观轴线;“两区”即园博湖景区和下沉式花园景区锦绣谷;“三地标”即永定塔、中国园林博物馆和主展馆,为园博会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五展园”即传统展园、现代展园、创意展园、国际展园和湿地展园。
园博园总规划主要设计者、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副院长夏成钢说,园博园用地是一处狭长的不规则条状地块,最宽处810米,最窄处230米,从西北到东南全长近5000米。而且位于永定河河道中的园博湖占了整个园区的一半面积,剩下的空间里有两条铁路穿过,偏东南还有一条高架铁路- - -京石高铁专线横空而过。同时,多条高压电线凌空,还要容纳几十座大型展馆和园林。空间问题给总体规划带来极大挑战。
这位三次参加园博会的设计师承认,这一届园博会的地理条件是最不理想的。
园博园总体规划经过十数次修改,最终定稿。“它遵从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原则和基础,我们希望,它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园林之美。”夏成钢说,中国园林的最大成功,就是师法自然。
整个园博园区西倚鹰山、东向平坦的地势,既可与颐和园的地形类比,也是北京总体地势的反映。
在规划初期,一些设计师也曾按照流行趋势,在园博园中规划了工业化特征明显的景观,比如大型不锈钢景观、钢筋混凝土景观,包括玻璃廊道和高空缆车,“想法是好的,可以俯瞰园博园景色,但我们不是要做成游乐园,要避免城市化的景观和材料,要有中国味。在学术上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一是中国精髓。”夏成钢说。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强健的体会是,以往国内的大型博览会园区规划,往往注重大气恢弘,大门区、大广场、大轴线。而园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诠释,园博会在空间尺度上更加突出亲和力,兼顾大气和舒适,突出考虑人的尺度、人的视点。
我们的理想是寸土变寸金
对于当初荒芜杂乱的永定河垃圾场,夏成钢记忆犹新:“这块地对整个北京来说可能很小,但是对于我们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当然,他也觉得这是个大有作为的机会。“对于园林设计师来说,有时候看到一个很完整的城市,或者周边环境很好,感觉无用武之地。而当初看完了这块地,所有设计师都说,哎哟,北京还有这么大一块地方。”
他给设计师团队做动员时说,机不可失,“我们的理想就是让它寸土变寸金。”
整个园博园区的土地都需要重新处理。到2010年2月24日,河西占地1600亩的大沙坑平整完毕,已具备动工条件。
当时,在两个月内,共出动了500余人次,对园博会选址的核心区进行了平整。工作人员将各处散乱堆放的垃圾填进沙坑中,并用铲车推平了一些垃圾小山包,依据原有地形,运来客土填平,形成错落有致的丘陵地貌。
平整沙坑的过程中,动用土方3万余立方米,有360多台班的大型机械投入使用,平整后的核心区一改往日的杂乱景象,初步具备动工条件。
园博会运行调度中心园区管理部工程物业组组长高世国说,首先必须保证这个垃圾场的土质能够达到建设标准,可以用来修路、建筑和绿化;最终设计要求,土地的承载力可以达到每平方米15吨。
在处理中,要用500吨级机械将土地夯实。在地面平整后,再覆上平均达1. 7米厚、含有肥料的种植土,这样园博园才能开始建设。
平整土地没法解决的问题,是核心地的一个巨大垃圾坑,它就是后来的锦绣谷。
夏成钢说,在变坑为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天际线的问题。“为什么开始不叫谷,因为站在坑底向上看,天际线都是平的,首先要改变这种状况,有的地方凹下去,有的地方堆高凸出来。”
园博园的整体地势,是从西南方向的鹰山逐次向东降低高度,“中间通过一些设计,使园博园的地形仿如山的余脉,最后落下来,就是这个大坑,形成谷的感觉。”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形,仍然是北京地势的缩影,所谓“北枕燕山,南襟河济,西依太行,东临沧海”。
当然,锦绣谷这一化腐朽为神奇的设想,给施工提出了极大挑战。
高世国介绍说,首先对坑底进行强夯,同时为了防止附近的河水渗透,还将谷底提高了10米。
接下来,按照常规,会在在原地渣土和后覆盖的种植土中间加入土工布,否则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种植土的营养下渗,植物无法成活。但是这种土工布表面平滑,非常容易导致滑坡。“20米落差,近似于直上直下的坡度,还要覆盖上1. 7~2米的种植土;既要留住营养,又要保证两种土结合在一起。”
最终经过多次论证,使用金属拉网替代了常用的土工布,既可以“抓住”种植土,又保证了土质的结合。
锦绣谷自2012年春季开始施工,到年底接近尾声。在这里专门保存了一个剖面,以供游人了解再造土地的复杂工艺和艰难历程。
对于城市废弃地的整理再利用,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粗劣开发后遗症频现的中国城市而言,正成为一门“显学”。北京大胆提出并成功实践的废弃地重生的创新思路,启发效应明显。将在两年后举办第十届中国园林博览会的武汉市也决定,将园址设在一处大型生活垃圾场上。
因永定塔而诞生的新技术
矗立于园博园区最西侧鹰山之上的永定塔,不仅是园博会标志性建筑之一,还是北京地区最高的民族风格仿古高塔。
永定塔被高世国称为园博园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这里的场地条件给建设者们出了一道高难度考题- - -除了地势倾斜角度大,鹰山下还有铁路隧道穿过,这都使塔身稳定性受到很大干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前后召开了十多次论证会。
“在施工中真是遇到了各种难题。为了解决搭设方面的困难而琢磨出的新技术,还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高世国解释说,这项因永定塔而诞生的新技术就是逐层受力,而不是把塔身的全部重量都传导到塔基上。
中国园林博物馆体现国家软实力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助理、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鹏训介绍说,中国园林博物馆是北京市申办园博会的重要承诺之一。
它包括6个室内展陈: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名园博览、中国造园艺术、中国园林文化和园林科普互动。馆中建造了3座南方的园林,1:1仿建自苏州的畅园、扬州的片石山房和广州的余荫山房的精髓部分。
王鹏训回忆说,整个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软一硬两个挑战。
硬件方面是工期紧张。博物馆的施工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推进,面临时间紧、审批多的困难。
“软”挑战就是如何从“国家”的高度展示中国的园林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园林博物馆承担了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任务,也就是要体现中国的“软实力”。
“园林不只是种花种草、营造建筑,它还是文化的综合展示。”王鹏训说,由业界院士级权威牵头的专家团队制作了博物馆的展陈大纲,“这个大纲要转换为用于展览的文本,有了大纲和文本,才能作出展陈设计。”
中国园林博物馆设计、施工的精心考量,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园博园的状况。
苏州畅园项目的现场负责人赵雪建说,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施工队伍全部来自苏州,是传统“香山帮”的延续。
“香山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所谓“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2000年来,“香山帮”不仅打造了一座座苏州园林,还在北京建成了辉煌的故宫。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是一个云集了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手工艺人的专业团队,人数最多时曾达到5000余人。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这座不大的园林中,凝聚了“香山帮”的精粹,比如仅在建筑上,就可以同时看到砖雕、木雕、石雕、金雕、铸雕等多种工艺,以及梁、桁、柱、檐上精美的装饰。
余荫山房项目现场负责人冯自鸣则介绍说,园内的门窗、玻璃等都是在广东制作后运到北京的,主要植物也是从岭南移栽而来。游廊上数百块手掌大的装饰物,全是贝壳打磨制作而成,“这种工艺在广东也非常少见了。”
北京西南区域价值提升
2012年1月30日,园博园区市政工程开工, 建设项目涉及给排水、燃气、电信等十多个分项,总投资约3. 17亿元。虽然位居五环路边,但河西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严重滞后,“连自来水都没有,以前群聚在这里的拾荒者,要用电就随意扯根电线出来。”张建国回忆说。
随着园博会工程的推进,河西再生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已提前实施,大幅提升了河西地区乃至整个北京西南区域的价值。
这年3月,京周新线开工。此前,作为园博会另一重要的交通配套工程,梅市口路西延工程也已开工。
根据改善园博地区整体交通状况的计划,2011年杜家坎收费站新增了10条进京收费通道,双向4车道扩为双向8车道,车辆通行能力提高了25%。
到2012年底,园博园周边京周新线、北宫路、梅市口路西延等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全部贯通,与规划相比提前了5至10年。
在高峰时段,园博园区内约有2万名建设者集结。高世国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交叉施工,“每天都有几百台机器设备在里面,特别是高峰时都是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周转都有极大难度。”
而同时,所有的施工都不是一般工程单位可以承担。比如中国园林博物馆,除主体工程外,均由北京、江苏、广东的专业古建园林企业完成。
2013年1月28日,北京地铁14号线西段开始空载试运行。这条通向北京西南地区的地铁线,因园博会提前两年开工,并特别增加了园博园一站。
园博会的大幅广告上,“园园”的身影映衬着鲜艳的绿色、黄色、红色,出现在北京的立交桥、过街天桥,广播、电视也纷纷预报着园博会的消息。
人们的眼光聚焦永定河畔- - -这座即将揭开面纱的巨大园林,将露出怎样的面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张静|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