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推动公开“39号文”不是真正目的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39号文,孟浩,广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03 16:17
《瞭望东方周刊》两年前首发披露的广州“39号文”事件,终以广州市政府公开政府文件和政协委员孟浩剃须告一段落,却也因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协委员履职方式等热点议题,而致余音不绝,争议持续发酵。
继此前追踪报道《广州“39号文”未了局》后,4月底,本刊就上述问题与争议,再度与“39号文”事件重要推手、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深入探讨。
此次,除回应上述问题,孟浩还首次坦陈他介入“39号文”事件的心路历程。
“他们也不敢再胡吃海喝了”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政协委员,推动“39号文”公开,其实可以有很多方式,你选择“蓄须明志”有什么样的考虑?有人认为你是作秀,是从个人名利角度考虑,你怎么回应?
孟浩:“39号文”我最早是在2011年3月份接触到的,当时有记者采访我对海心沙收费的看法,带了这份文件的复印件。
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这份文件的重要性,我翻看时发现这里面有不少问题,什么(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我就想,广州市政府每年100亿元的GDP增长,势必带来税收增长,也势必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增长,可怎么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市政建设还要打包出让,还说要减轻财政压力?而且还是给自己的亲儿子(市政府的投融资平台集团)?
我就找来郭巍青教授和他的学生、赵绍华律师以及唐昊等一些行政和法律方面的专家,大家仔细研读,然后就有了给政府的信息公开申请,媒体也第一时间报道了。我“蓄须明志”,其实就是当时的一个想法,我觉得我的“蓄须”还是给广州市政府施加了压力。
我一直强调,我是一个流动的载体,我会经常到外面走,公开把自己的胡子跟广州市政府的信息公开挂钩,别人看到我的胡子就知道广州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怎么样,对广州市政府的形象是有影响的。
假如我的胡子跟市政府形象挂钩他们不接受,那就是另一回事。可是,他们也接招了,(广州市)陈建华市长也说了,劝我早点刮了胡子,干干净净地跟他在省两会见面,也承认我刮了胡子会对广州市政府的形象有好的影响,这就证明我“蓄须明志”还是影响到了广州市政府的。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其实想探讨、辨析一个问题,政协委员到底应该怎么当。你能否为我们描述一下,你所希望的、理想状态的政协委员应该怎样开展工作。
孟浩:你别看我在这里(广梅汕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有办公室,单位给我配了这些设备,给我工资待遇,但并没有给我指派什么具体工作。单位领导就告诉我说,只要做好政协的工作,就是对我们单位最大的支持。
我到辖区(调研)从不提前预约,也不搞原来那一套---组织协调好,带领一帮民主党派人士、工商联人士下去,听听准备好的汇报一抹嘴就回来了。而且现在也不可能再搞那一套了,他们也不敢再胡吃海喝了。我就是直接闯过去,我要履行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
我原来对政协是干什么的没有概念,做了政协委员,第一年什么都不懂,就是看着、学习。我从2004年(做政协委员第二年)才开始提案,我提案都是有根据的,而且都是邀请很多专家来帮忙审核。我的提案都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哪一条哪一款都写出来,而且有律师的司法解释文书。我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每个提案都会沉下心来研究学习。
“压力我是没有的”
《瞭望东方周刊》:相较于反对“平坟”后而落选的河南省政协常委赵克罗,大家都觉得你是幸运的,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境遇?赵克罗还因担心受报复而发布过遗书,你有没有受到过类似的压力?
孟浩:赵克罗这个事情也有人给我说过,也有媒体报道说我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赵克罗,事实证明不会。另外很多人说我给政府找麻烦,但你看这么多年下来,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并没有跟我有什么过节,因为我提的都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作为一个广州人或者广东人,领导本身也是实际的受益者或受影响者。
省公安厅一位厅长,有一次政协开会时握着我的手说,孟浩我知道你,我很敬佩你的胆识。
这里说到胆识,我就觉得,一个是胆,你要敢说才行;一个是识,你得会说,说的有理有据。如果我什么都不懂一股脑乱说,也不会连任三届政协委员,也不可能做到政协常委。
压力我是没有的,我想得开,我这个年龄,在这个单位也没必要非得凭借什么政协委员的身份。只是做了政协委员,对于我能够进出政府机关、追问官员职责是一种保护吧。
不过我家人担忧不小。我现在晚上出去吃饭都是有人陪着的,要不我爱人陪着,要不有朋友,他们担心我触动利益集团。我母亲甚至跟我说,出去吃饭要是去了洗手间,回来这杯茶水就不要再喝了。
“推动‘39号文’公开并不是真正目的”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回头看,在推动“39号文”公开这件事情上,你认为成功吗?
孟浩:几大投融资集团已经完成改革才公布公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都做完了,公不公开公众都不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了。我们的重点是,要给公众知情权,让公众能够在知情的前提下提出意见,并参与到涉及城市基础建设、公众利益的公共事件中来。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发现,推动“39号文”公开并不是你们的真正目的,你们真正想监督、建议,或者说反对的,是“39号文”确立的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你们现在已经公开呼吁,认为这种体制造成国资垄断、民资无法进入。
孟浩:对,公开并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公众对政府的行为有知情权,至少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上有知情权,有知情权才能有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实现多赢社会。
对于广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就应该放开,让民营资本进来。既然政府说财政有压力,那为什么不面向社会集资呢?说实话,广州的游资还是很庞大的,还是有很多有钱的民营老板的,我相信放开这个国有垄断,他们是很愿意参与的。
而且“39号文”说是改革,政府只要制定规则和准入标准就行了,让市场主体来竞争,谁的服务好、谁的质量高、谁的价格低,就让谁做。现在呢,都是你自己在搞。
就好比我们马路边上的水泥桩,一个水泥桩里只有不及小指粗的一根钢筋,要是水泥再用得少点,一碰就全散架了,这就是垄断造成的。要是公开招投标,政府只要制定规则和准入标准,让市场主体充分竞争,政府监督,那肯定会选用最好的。
《瞭望东方周刊》:广州“39号文”确立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和随后打造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其实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这样搞。我们还注意到,在你此前组织的针对“39号文”的专家围观会上,针对这一投融资体制,赞成与反对都十分鲜明,你如何看待这种观念分歧。
孟浩:如果说政府的初衷或意愿是好的,只能说方式有些不对。不过说实话,如果初衷是好的,为什么只允许亲儿子(政府投融资平台)参与,还搞得这么神秘(“39号文”不公开)?
至于这种投融资体制在市政建设上有没有好处,要看具体效果。政府现在什么都不说,我们也不好评判。但即便是好的,也不能剥夺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也不能违背国务院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不让民营资本进入。
另外是政府的扶持措施有问题。既然改革,走市场化道路,让市场主体在市政建设当中发挥主体作用,为什么还要财政来扶持呢?可见政府的初衷、意愿是不够纯粹的。说是投融资平台,现在国企没有项目,银行都不批贷款,反而不如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强。还有一个就是债务,怎么能这么把政府债务划拨给企业,然后再由政府来兜底埋单呢?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智亮|广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