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古巷 那些老电影般的旧日情怀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澳门,古巷,大三巴
  • 发布时间:2013-06-20 14:59

  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宁静、质朴的古街古巷虽然不敌高楼大厦的时尚和气派,但它们的存在却让喧嚣的城市因沉淀的时光折射岁月的光辉,它们往往是一座城市最温馨的记忆,无声地诉说着那年那月的历史和故事。

  澳门就有一些这样掩于市井的古巷,不论深浅,其共同特征是都融人文风情、建筑美感和历史记忆于一体。它们都以老电影般的旧日情怀,让各地游客在斑剥的光影和粘满故事的味道中,对这座小城百般留恋。

  澳门的古巷很多,在市中心议事亭前地一带、大三巴牌坊一带、新口岸一带、花王堂一带、下环一带、西望洋山和妈阁山之间,以及氹仔施督宪正街两侧,都有许多值得徒步闲逛的街巷,其中澳门市区的仁慈堂右巷、大堂巷、恋爱巷、疯堂斜巷和氹仔龙环葡韵附近的风景巷,几乎每天都吸引无数游客用镜头一一珍藏。

  仁慈堂右巷是澳门议事亭前地仁慈堂右侧的一条小巷。这条仅仅几十米深的宁静小巷,一侧是淡黄墙体灰色木叶窗,另一侧是白色墙体黑色木叶窗,白墙中间有一扇黑木门通往二楼的仁慈堂博物馆。在新古典文化风格的两墙之间,是一条铺设绿色盆栽的石板路,路的尽头安放着天主教澳门教区首任主教贾尼劳的雕像。这条小巷如同一位美丽安静的少女,任凭巷口欣赏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始终沉浸在自己悠然的梦想中露出淡淡的微笑。天色晴暗,她只改表情不改心情;夜色来去,她或睡或醒优雅依然。而巷旁那座同样优雅的乳白色欧陆风格建筑,则是18世纪中叶由贾尼劳主教创建的仁慈堂。这座上有白色三角楣,下有淡黄色拱廊的仁慈堂,不仅是澳门最早的社会慈善机构,还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也是战乱年代澳门慈善人士为当地穷人施粥赠药的地方,它与附近的卢家大屋、主座教堂(大堂)以及玫瑰堂,都是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中的重要代表。

  从议事亭前地这条澳门人气最旺的步行街通往主教座堂的大堂巷,虽然与仁慈堂右巷相隔不足百米,但二者的风格完全不同。尽管这条小巷有被列入澳门世界遗产名录的卢家大屋,可其名闻遐迩却是由于小巷中的恒友鱼蛋、锦华牛杂、咖喱荣、圣安娜饼屋、小熊猫食店和柠檬车露意大利雪糕店等地道的澳门路边小吃。一边是昔日富豪居所的寂静冷清,一边是今日市井小店的喧闹红火,两相对比,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离大三巴牌坊不远,沿大三巴街信步而下,又有一条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小巷,在50米左右的短短纵深中,一侧是鹅黄色葡式房屋,配酒红色的长方形木质百叶窗;另一侧是粉红色外墙,同样配酒红色但上有圆拱、外镶白线的木质百叶窗和门楣。这就是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恋爱巷,因其异常柔美浪漫的情调,成为当地情侣拍照经常选择的一处场景。如果傍晚时分走进这条小巷,在昏黄的灯光中,色彩瑰丽的外墙、雅致的百叶窗、背后隐隐约约的大三巴牌坊以及周围特有的静谧气氛,那种朦胧的美感,将使你顿生无限柔情,勾起心中最亲密、最真挚的回忆。

  在澳门大炮台和望德圣母堂之间,有一条颇具异国情调的小巷--疯堂斜巷。望德圣母堂是数百年前专供麻风病人做祈祷的小教堂,因此被当地人俗称为“疯堂”,其前面的斜坡路也就有了“疯堂斜巷”的称呼。这条由葡国石子铺就的小巷,两侧分列着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社会保障基金会、青少年活动中心、圣若瑟女子学校、婆仔屋和疯堂十号创意园等典型南欧建筑。其中两棵苍劲的老樟树下,古朴安宁的婆仔屋也叫“贫穷者之家”,相传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是澳门自梳女(终身未嫁)居住的地方,后来成为仁慈堂管辖的一所女老人院,二次大战期间曾收留很多从上海到澳门避难的难民。如今,当地各种创意工坊已成为这两幢黄色葡式建筑内的主角,连同旁边的疯堂十号创意园,这里堪称澳门文化创意悄然绽放的集聚展示区,加上与西洋坟场、塔石艺文馆、卢廉若公园和国父纪念馆等休憩观光场所都相距不远,这里不愧为澳门亲子旅游和学生旅游的最佳去处。

  氹仔岛也有一些别具一格的古巷,其中最具自然美感的应该是离龙环葡韵不远的风景巷。在两排参天的老榕树下,看着两旁安静的老屋,沿一级级台阶无论向上还是向下行走,都会在美丽的风景中,发现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澳门还有很多这样的古巷和老街,让我们在悠然慢行中,常常感受到历史的面容与岁月的忧伤。在这样的街巷中穿行,总有一种老电影般的旧日情怀,让我们触摸昔日的时光,沉迷于过去的故事。澳门古巷往往很短,却又意味悠长,即便没有了旧时的墙外虫鸣和窗内烛影,也听得到这座小城从文明协奏处一路走来的浅吟低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