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与女儿杨红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艺术,杨之光
  • 发布时间:2013-06-26 16:06

  于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杨之光,作为艺术领域的泰斗,你知道他会如何对下一代进行艺术教育吗?在本期,杨之光的女儿杨红与我们共同回忆她儿时的绘画记忆,对于父亲晚年将上千件市值过亿的作品捐给国家,杨红会作何回应?杨红与其父一起推行儿童创意教育、一起打假,她甚至还会在拍卖会上买回父亲的作品。在艺术的道路上,杨红与父亲杨之光一路同行。

  回忆儿时

  P:你父亲(杨之光)对你的绘画之路有何影响吗?

  杨红:其实每个孩子在幼儿阶段都有天性爱涂鸦的时期,我在长大之后才偶然发现我的父母保留着我一岁多时用毛笔涂抹的彩墨画。而我的国画就很像父亲的风格,我相信这是由于从小受家庭耳濡目染的缘由,并不是由于我父母的特意培养。因为我从小最喜欢的是跳舞,父母都很支持我,他们认为各种知识的学习之间都是相通的。

  P:那他在艺术领域中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否也会经常言传身教?

  杨红:父母亲都是美院教师,但却不主张自己教自己的孩子,我是与一帮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跟着别的老师学。父母亲会时常鼓励我,也会点评一下我的作品。我的兴趣很广,喜欢跨学科,我想这跟我的家庭教育的宽松氛围有关。

  P:你父亲主要是以什么方式教你画画的?他会着重强调什么?

  杨红:从幼儿初始到后来的专业学习,父亲都要求我一定要勤奋。他很强调观察和记录生活的学习方式,还有懂得从大师的作品中吸取养分。他常给我看他下了些什么功夫,他走到哪里都不放下画笔,哪怕是文革后下放到干校,他还用别人抽一根烟的功夫画速写。父亲跟我说,他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一直特别勤奋、专研,对生活一直充满了热爱,有用自己独特的角度和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欲望。他对艺术创作有自己的座右铭:“平生最忌食残羹”,不喜欢模仿性的师从,认为艺术最可贵的就是独特性。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学生,都会受到他这个观念的影响:跟别人不一样。

  父女同行

  P:你父亲曾将市值几个亿的上千件心血之作捐赠给国家,为什么你会说这是“艺术家作品最好的归宿”?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点惋惜吗?

  杨红:虽然父亲是画中国画的,但我觉得父亲的思想更接近西方人:平易近人,爱憎分明,在是非曲直面前绝不含糊。他当年将自己的一千多幅作品全都捐给了国家,却没有留给子女;本该安享晚年的,却为培养下一代倾注全力;他能原谅在文革期间欲致他于死地的人,却不能容忍艺术市场上的假画横行。而我也很支持父亲的决定。可能在有些人看来,父亲的一些想法和决定几近傻痴。许多人算算当年我父亲捐出的作品现在已经市值几个亿,就会忍不住问我们是否会后悔。当年,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他的决定,至今从未改变。实在是因为当时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作品来自于人民,就该回到人民的国家。有时简单就是足够,至少我认同,这是艺术家作品最好的归属。

  P:你为什么还会在拍卖会上买回父亲的作品?

  杨红:我回国后,我曾到拍卖行、画廊及藏家手里收购了一些我父亲的作品,又再次令许多人不解。其实无论是珍藏也好、投资也好,都出自我个人的喜欢,我可用我自己的能力去获得。我相信,这是父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我也会把它们留给我的两个孩子。

  P:在你父亲的作品遭到侵权作假时,您挺身而出与父亲共同打假,你们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打假“的?

  杨红:从前段时间替父亲在我的微博“打假”,到后来启动“杨之光作品认证”的浩大工程,都是源于父亲泽被后世的想法。对待当今赝品充斥的艺术市场现状,父亲认为:忍,就是纵容;纵容,就是犯罪。“打假”也是一个公民的义务。在这一点,父亲很坚定。

  创意教育

  P:杨之光教授开启儿童 “创意”思维的教育方式,并开办非盈利机构“杨之光美术中心”,你是怎么看待的?这其中灌输的“艺术观”又应如何理解?

  杨红:父亲在晚年创办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的 “杨之光美术中心”,其实父亲在年轻时就强调创新,这使他在晚年产生了思想突变:他不再仅仅着眼于个人的艺术创作,而是把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领域,在美术教育中发展成一种以创意为宗旨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当然,这与他晚年在美国定居近十年有很大关系。在美国我也从事研究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和父亲经常讨论中美两地艺术教育的差异,深感责任未了,因为国内的创意思维基础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我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安逸的生活,回到中国。在帮助我父亲实现他晚年理想的同时,也开始了我的梦想追求。父亲表示,“中心不是一个盈利机构,但希望可以借此培养下一代,并让他们把艺术转变为艺术观。”所以,“杨之光美术中心”公开宣称不再以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为目的,而是把艺术作为人生成长初期的一种创意思维训练,让少儿从小就熟悉创意的价值,养成创意的习惯,并灵活地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当中。

  P:学画画对于儿童来说,有什么意义?

  杨红:将美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逐步启发他们隐藏于心的创意想象,鼓励他们去除既成定式,能够触类旁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从而确立一种自由的心性,让创意成为意识的基础,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对目前中国的孩子们来说,创意基础其实比其他语、数、英等学科基础更重要。因此,对创意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采访、文/陆爱华 图片/杨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