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吧,“中国三明治”!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梓新,吐槽,网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9-26 13:28
中国三明治,乍听这个名字,很多人以为是一个餐馆的名字。杨颖静第一次听到朋友介绍时也这样认为。直到登上“中国三明治”的网站,看到那个招募帖说:“假如加上100年,1881年出生的鲁迅,是今天的一位80后,典型三明治。他在31岁时成为一名教育部公务员,却在六年时间里苦闷迷茫,直到在1918年写出《狂人日记》。如果你也曾像他一样思考将来,请加入我们,我们一起去探寻未来的生活方式。”她才恍然大悟,此三明治非彼三明治。
“三明治”形容的就是像杨颖静这样的一代人:30岁左右,正处于生活的夹层状态,上有老,下有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却又背负巨大现实生活压力。杨颖静1984年出生,现在是一家国有银行的行政人员,从求学的轨迹到工作的节奏,日子过得按部就班,但在内心里又带有一丝理想和洒脱的色彩,总想有一天脱离重复琐碎的工作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家人不支持她放弃收入稳定的工作去折腾。
2011年初,中国三明治的创始人李梓新就处在这样一种焦虑的状态。按理说,三十而立的他算是小有成就了:大学毕业就成为南方一家知名财经媒体的记者,出过两本书,工作七年后,他带着小家庭到英国留学,然后“海归”成了一家薪资优厚的财经公关公司的副总。
一天,当李梓新西装革履地坐在写字楼里,慢慢感觉到自己的焦虑——虽说人生是绵延不绝的一天天,但在某一个时刻,你还是会发现自己肚腩多了,皮肤松了,叫刚毕业的新鲜人“小朋友”。是的,这个阶段来临了,这些“三十岁上下的中国人”都有着这样的困惑:他们试图保有自己的梦想,但总有现实的各种羁绊;他们需要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也对下一代的培育焦虑万分;他们一边还着房贷,供养着家庭,一边梦想着休整旅行或者出国留学;他们不知要维持朝九晚五的日子,还是要一咬牙下海创业;他们在想除了在网上转发痛骂毒奶粉、毒胶囊的微博,还可以为社会做一点什么?
处在三十岁左右焦虑状态的可不止李梓新一个,身边的同龄人包括刚刚从海外回来的朋友都纷纷吐槽承上启下的这代人的事业、发展、生活、家庭等多层次压力,同时又试图保留自身理想的挣扎。
作为这种状态的最直接的承受者,李梓新觉得有必要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于是他想,那就创建一个让身边的同龄人分享各自经历甚至“吐槽”的网站吧。
由于面向的都是三十岁上下的群体,李梓新申请了china30s的域名,意为“中国三十岁”。网站平台启动时,他在MSN上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谈到这一阵子自己心里的想法,美国朋友说:你说的就是“三明治”!“三明治一代”这个词发源于美国,形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三十岁左右的人群无论从人生阶段到时代特征,都典型地陷入了这种夹层状态之中。他们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夹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夹在都市与家乡之间,夹在自己与自己的挣扎之间,像极了三明治。
这启发了李梓新,他将网站改名为“中国三明治”。不过它所代表的不是那种美国流行的一代人饱受压力的灰色状态,而是聚焦在如何突破固有的生活模式,明白自己志向的人群身上,激励每个人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改变先从自身做起,李梓新辞去了公关公司副总的工作,对有妻儿家室的男人来说,这样的决定需要更大的勇气。李梓新虽然也纠结过,但是最终下决心回到自己最爱的写作行业,并把更多自由时间投入到“中国三明治”的搭建和运营上。
通过微博的传播,源自个人感受的“三明治”定位迅速引发了大批同龄人的共鸣,一些趣味相投的人相继成为“中国三明治”城堡里的一员。刚开始的时候,作为网站主编的李梓新做了一些三明治会员的访谈。写千寻的那篇,点击量达到2万多。李梓新去拜访千寻的时候,她在北京郊区一个乡里已经当了半年副乡长。千寻毕业于人大新闻系,进入一家航天国企工作,五年之后她成了年轻的副处长。然而为了新的挑战和隐隐的理想,她选择成为一个15万人口乡镇的“父母官”。这个新角色给她带来的冲突是如此剧烈,最开始她经常因为戴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发夹被乡长批评不适合乡里。而当她下班去上舞蹈课的时候,她上班穿的肉色丝袜又会被一起学舞蹈的同学嘲笑。她还开了一家西班牙餐吧,上个月刚刚在北京北五环开业。她身处多个角色之中,却无比清醒。
发起“三明治”后,李梓新碰到越来越多这样有趣的人物。曾经七八年里沉迷于养蛐蛐而“荒废专业”的导演程亮,在认识李梓新之前,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夹层,直到接触了一些其他的“三明治”,在李梓新的“撩拨”下,他才隐约发现了自己的“三明治状态”。从此,程亮开始改变自己,每天活在商业和电影两条轨道之间:白天,当他的互联网公司CEO,周旋于客户与创投之间;晚上,他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电影创作中去。程亮制作的微电影《宅男电台》在2011年甚为火爆,连他的师妹、“微博女王”姚晨也对该片赞不绝口。
“中国三明治”是什么?有人说,哦,那群爱折腾的人。李梓新挺认可这个,是啊,中国三明治就是一群爱折腾的人。
“中国三明治”的成员不仅在各自的生活中折腾,现在还凑在一起折腾。慢慢的,“中国三明治”成了一个让有趣的同龄人汇集到一起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的老乡、同学、同事的人际网络架构,以相似的价值观为纽带,把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同龄人汇聚在一起,让他们为各自的个体生活提供新的元素,带来新的冲击,并在一起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三明治便是一群有“生活创新”想法的三十岁上下人群的集合体。它的公益性在于它试图帮助这个人群中的任一个成员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创新点,改变那些死气沉沉、按部就班、为他人而活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活方式,释放他们的创造力,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现在,三明治网站创办一年多的时间,超过40万次访问量,积累了400多篇文章,主创团队有十多人,会员也发展到了300多人。
原本,李梓新只是想做一个吐槽的网站,没想到“中国三明治”走得更远。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不仅建立了一个网站平台,记录、讨论和传播三明治人群各种生活方式;从网站平台又发展到“三明治会”的建立,往公益组织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从线上走到线下,“三明治会”每个月举办一次主题沙龙、举办类似新闻培训的专业工作坊,每隔一周都有运动聚会。聚餐和参与公益项目也是最有人气的会员活动。
面对面的线下活动让这个人际网络更真实。2011年底和2012年三明治和联劝基金会举办了两次“一个鸡蛋的暴走”的公益募款,为希望小学的孩子筹集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的善款。2012年5月的活动中,“中国三明治”的40名参赛队员中27位队员历经10余个小时走完50公里,筹集善款17.8万元。
2012年底,“三明治”联合众筹网站点名时间发起“拍出一个新视界”儿童摄影公益项目,30天内募集善款8835元,用以帮助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学生能接触到相机,教会他们摄影的基本知识,并在学校和社会为其作品做展览。一个小小的想法,在成员们和志愿者们的集体努力下变成现实。李梓新很感谢“三明治”们迸发出来的能量。
李梓新说:“‘中国三明治’是帮助三十岁上下的中国人寻找自己生活方式的组织和平台。我们想做的,一方面是以价值观和年龄作为新型的组织方式维度去为这个人群去除交际障碍,另一方面,是集结他们的力量,让他们知道自己,即使在羽翼未丰的时候也能做很多事,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社会。”
文/陈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