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灰霾?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餐饮,灰霾,PM2.5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31 14:32
耗资1.7万亿的治霾“黄金五年”大幕开启,每个政府单位和个人,都在其中寻找自己新的位置,你将身处何方?
如果对10月份“一石激起千层浪”言论进行评选,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的话将是入榜的当然之选:
“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
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跟进报道,网友们则群情激昂,仅新浪微博上发起的讨论就有6万次以上。微博粉丝以千万计的姚晨转发这样一条微薄:“干脆单双号,一号开火做饭,二号冰锅冷灶!为APEC做贡献,我骄傲!”
“做饭”舆情汹涌,赵会民这番讲话的初衷—“北京将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反而彰而不显,大大出乎主办方意料之外。
疯狂语言背后,每每有疯狂事实。且不说赵会民的讲话有“被孤立传播陷入舆情包围”之嫌,“做饭影响PM2.5”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甚至,可算老调重弹。
做饭与霾毒
赵会民讲话之后,在北方,《新京报》邀请环保公益组织“自然大学”,蒸、煮、炸、炒,监测厨房PM2.5的数值变化。结果显示,蒸、煮对环境影响“温和”,炒菜、油炸影响大:一盘炒丝瓜,让厨房PM2.5达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级,油炸则属于重度污染。
在南方,《现代快报》对菜系进行对比:湘菜川菜油烟大,粤菜最少。
10月15日,北京市环保局回应:目前北京市PM2.5的三大来源是:机动车排放22%,燃煤贡献约为16.7%,工业扬尘则为15.8%。烹饪油烟对PM2.5的具体贡献有多少,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
看来,市民群众似乎可以稍稍宽心了,那么,“做饭致霾”是空穴来风么?
消息源头是王跃思—中科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参考报》在4月15日的报道说:据王跃思研究,餐饮油烟在北京市大气中PM2.5中的比例约为13%,最高达15%,在京津冀地区所占的比例约为6%。
不过,媒体报道中,同样来自王跃思的数字有所差异。比如,3月12日《中华工商时报》: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
餐饮的杀手级别已经超过扬尘,诧异吗?
2012年1月和2013年1月,《瞭望东方周刊》两次对王跃思进行了专访。他说,就北京而言,机动车是 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油气挥发和餐饮近年来有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1月份的北京重霾,引发于燃煤,而持续污染过程中机动车、采暖和餐饮排放共计超过 50%。
被偷换的概念
灰霾是从家家户户的厨房中冒出来的魔鬼吗?至少在目前,北京市环保局与王跃思先生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人已经这样做了几千年饭,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叹为观止,灰霾却是最近的事情。
国庆节期间,《人民日报》报道说,中科院原想引进的一位优秀留学人员,最后因为北京灰霾而选择了留在美国。他也一定不是因为害怕中国人的烹调方式。
这其中的关键,是概念的偷换。餐饮造成PM2.5,这个“餐饮”是餐饮企业还是老百姓家里?大众理解为市民家中,而政府关注的是餐饮企业。当行业管理问题与市民厨房混淆,当工业、汽车、燃煤污染尚未解决,言论指向一户户百姓,避重就轻的非议在所难免。赵会民被吐槽,更多是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胡敏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中型餐馆(6个灶头),每天工作6小时,一年允许排放颗粒物52.6kg。另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截至2013年6月30日,北京市注册餐饮企业60186家,按这个数字,则每年餐饮业排放3165吨颗粒物。
在赵会民讲话两天之后,10月11日,北京开始整治餐饮油烟污染,主要为入餐饮企业检查、罚款。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负责人说:餐饮油烟污染的投诉占环境投诉20%至30%,“目前每个灶头最高罚款2000元的标准太低”,呼吁加大罚款上限。
同样有意思的是广州。2012年10月,广州市长陈建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等8位专家座谈,郝吉明说:广州大气污染三大污染源为燃煤、机动车和工业,应注意“对症下药”。
但陈建华市长与之观点不同:广州餐饮企业排放占大气污染比约为14%。因此,广州将针对燃煤、餐饮、机动车排放发起大气污染治理的“三大战役”,其中,对餐饮企业进行强制性油烟污染改造。餐饮被“提拔”到了重要位置。
我们还不得不对上海提出表扬。因为在赵会民主任讲话之后,上海的消息反馈最为独特,也最显得有前瞻技术性,不愧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杨浦区开始试点油烟在线监控,目前已有11家饭店、单位食堂安装了监控装置,可供用户和政府同步监控和管理。
1.7万亿花往哪里?
在大众纷纷吐槽赵会民讲话的同时,更重要的信息则未被充分传播:
9月初,北京市发布《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未来5年北京治理大气将投入近万亿元,其中政府投入约2000亿至3000亿元。
9月12日,国务院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被称为“大气十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根据《计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五年内须分别下降25%、20%和15%,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大气十条”给出了工业治理、燃煤削减、机动车控制、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的十方面主要措施。环保部此前表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带动1.7万亿元投入。
这十条才是真正的要点所在,相比之下,餐饮油烟实为分支中的分支。
“大气十条”将带来地方政府干部政绩评价、产业导向、企业声誉带来直接的改变。在此之后,还有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财政部10月14日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已安排50亿元用于京津冀晋鲁蒙六个省份大气污染治理,并重点向河北省倾斜。该项资金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谁执行得好,谁获得奖励。
相比1.7万亿大蛋糕,这50亿元不多,但考虑到2013年只剩下一个季度,这笔资金的刺激力值得预估。
环保部为落实大气“国十条”,启动了该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五年内将投入10亿元用以解决环保部门法规、标准、政策制定的研究。 耗资10亿元的政策研究,能否找到新的方向与通道?
谁是空气杀手?是发动机不靠谱的汽车、油品低劣的石油企业、以邻为壑的工业烟囱、不管不顾的燃煤和工地,还是沙尘暴,或者,市民家中的厨房?
灰霾是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抑或是行政问题?
最重要的是,伴随“大气十条”,“治霾黄金5年”刚刚启幕,它起源于大众的呼声,也将归于民心口碑:未来五年耗资1.7万亿元、中国史上空前的治霾行动,将得到民众什么样的评价?各城市、各部委将执行得如何?这些钱将去向何方,带来什么变化?
“黄金五年”大幕开启,每个政府单位和个人,都在其中寻找自己新的位置,你将身处何方?
文︱黄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