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成长模式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31 14:39
人的生命任务是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有时候,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我们会借用一下外来语,使之显得醒目,可以留下印象。鲁迅笔下最重要的人物,起名叫阿Q,我看就有这个意图。
记得一些年前在国外留学,我的导师吉尔-奥斯汀(Brita Gill-Austern)有一天问我:“忙”在中文中是不是“心死”的意思?我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听她一说,还真是。这样解释“忙”,是为了提醒过于忙碌的现代人,如果不给心灵留下空间,我们的心灵就会枯竭而死。生命不同于机器。
在对中学生、大学生的辅导中,我时而用一些英文词汇,由此引发一些对自我与人生的看法。例如,有一个年轻人,他很有理想,很想变得“杰出”,但又害怕“杰出”,因为跟别人不一样会受到嘲笑。这时,我会用到一个英文中的词,叫outstanding(杰出或优秀),对他说:如果你不敢stand out(突出),你怎么可能变得outstanding(杰出)呢?
我用几个英文字母来对人生成长的经验作一些总结,用于对学生的辅导。例如,我提出所谓“4M”成长模式,跟学生一起讨论,启发他们去看到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几个方面。
“4M”即是由几个带有“M”的字母组成的:第一个M是come,第二个M是confirm,第三个M是claim,第四个M是become。下面我分别来说明从4M延伸出来的成长意味。
我来了
第一个M,也就是come,它的意思是说,我来了。我来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因为我的出生,我来到世界,从此我便以一个独特的生命样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来了,是生命的开始,从此我要经历成长,成为自己。我来了,表明我参与了这个世界,这首先是一种关系的参与。我来了,就是我进入了关系。我首先参与了一个家,跟我的母亲、父亲,以及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建立了关系。然后,我参与学校,进而参与社会的各个领域,进入到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关系里,我发现了自己。当我发现了自己,我就敢于在关系里表明一种态度:我来了!人是关系的存在,其中有我,有你,就成了关系。当我说“我来了”,表明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并且愿意在关系里表现这种自我意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自我意识是需要培育的—在健康的关系中培育出来。例如,在家庭环境里,父母欣赏和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尝试,从而拓展自己的人生经验,这个孩子就自然会发展出一种明确的自我意识,就会感到安全,自信,愿意信任他人,也能取信于人。当他在进入关系的时候,他能够明确表达一种交际的姿态:“我来了”。不然的话,他会显得畏缩、躲藏。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他就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反而会依赖。真正的关系,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我来了,你来了,我们在一起,真实而满足。
我是我
第二个M,即confirm,它意思是说,我确认自己。这种确认,基本上表现为:我知道我是谁,知道我的情绪和思想,知道我的需要,知道我要做什么,也知道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这种自我确认感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一个人总要经历许多不确认,然后慢慢走向确认。自我确认感是在经验里长出来的。举例来说,伴随我们的成长,总会有周围的人对我们作出这样和那样的评价,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实际上不是。当一个人形成对自己的基本评价,他的确认感就开始建立起来了,这种对自己的基本评价或确认,既是稳固的,也是流动的。
我喜欢讲这个故事:罗杰斯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他向一位心理治疗师请教,那名心理治疗师对他说:做心理治疗师没有什么意思。听到这个,罗杰斯并不相信,他心里想:他是他,他不是我。他可以觉得做这个没有意思,但那是他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这就是一种自我确认。一个人的基本确认就是,他能够把自己与他人分开,知道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他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他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决定,并不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前面我们讲到关系,讲到在关系里必须有一个“我”,关系就是:我与你走到了一起。这里我们讲“分开”,其实也是关系的一部分,即,虽然我们在关系里,但我们并不是等同的,更不是混同的。如果关系里没有“分开”,就不是真正的关系。因此,当一个人说“我来了”,他走进了关系;当一个人说“我确认”,他就具备了“分开”的能力。真正确认了自己的人,才有“分开”的能力。分开,才会独立。
敢于宣称
第三个M,就是claim,是宣称的意思,指一个人不仅能够确认自己,还敢于表达出来。他不仅确认自己是谁,确认自己在做什么,他还敢于对人说“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敢于说出来,就是宣称。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够确认,却不敢宣称。或许,这种情况在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这里,我还是用罗杰斯的例子来说。像罗杰斯所做的那样,我们可以去了解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需要确认一点:别人的经验不等于自己的经验。因此,罗杰斯写了一本书,叫On Becoming a Person(《成为一个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一个宣称:This is me!(这就是我!)这表明,他不仅能够确认自己,还敢于宣称自己。
涉及宣称,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倾向,就是对“宣称”的抑制。我们更主张韬光养晦,就是在暗中积蓄力量,变得强大了,才去宣称。这样做,好处在于可以保护我们的潜能。但这样做,也可能压抑了我们潜能发挥的机会,使我们的自我缺乏支持,甚至不断受到削弱,以至于一直没有宣称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一边确认,一边宣称。当我们宣称了,别人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才会前来跟我们认同,跟我们合作。当我们宣称了,我们也知道,反对我们的是谁,以及他们为什么反对,我们如何应对。这样,我们自己明朗了,跟别人的关系也是明朗的,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成为自己
第四个M,是become,意思是成为,指一个人获得充分发展,实现了自己。到了这里,我们就看到,从“我来了”(come),到“我成为”(become),成长就顺利发生和充分实现了。这里,从come到become,多了一个be,这个be,就是存在的意思,它显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许多的确认与宣称,最后成就了自己。但“成为自己”(become),与其说是一个完成的状态,不如说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一个人说“我来了”,他被赋予一个使命,就是成为自己;当一个人确认了自己是谁,确认自己在做什么,他所做的,就是在成为自己;当一个人敢于宣称他是谁,他在做什么,他已经接近于成为自己;到了“成为自己”这个阶段,就表明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活出了自己的潜能,他的生命是丰满而成熟的存在。
但“成为”是一个不断在完成,又永远都无法完成的过程,它不是在20岁就结束了,而是持续人的一生。人会变老,但成长不会结束,我们永远都在成长与成为自己的过程之中。
文 | 王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