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国际经验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利率,银行业
  • 发布时间:2013-11-06 08:50

  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后,为了降低银行业风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存款流失和“金融脱媒”迹象日趋明显,各种弊端和矛盾不断暴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利率的形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动,对于经营资金和信用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对其盈利模式、业务范围、风险防范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率市场化影响到了银行的存贷差

  存贷款是传统的银行业务,一定幅度的存贷差是保证银行利润的有效途径。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存贷差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率市场化初始阶段,由于开始实行利率的市场化,银行逐渐拥有了自主定价权。一方面为吸引更多的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为了寻找到更多的顾客,银行会降低贷款利率。因此从理论上说存贷差应该是缩小的。在现实中的利率市场化中,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存贷差缩小的现象。根据美联储的数据,1981年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存贷差为6.35%,而1990年就下降到了5.24%。除了美国以外,德国、日本、香港地区都出现过类似情况。

  第二阶段是利率市场化完成阶段。由于逐步适应了新的利率决定机制,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上升,非价格竞争成为银行的主要竞争形式。银行不再通过降低价格来寻求客户,银行的存贷差逐渐稳定下来。在经过长期过渡阶段之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存贷差的波动幅度在多数年份中不超过50个基点。

  但是,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就不太一样,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出现了利率上升同时存贷差出现了扩大的现象。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拉美国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但是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在短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而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有很长的过渡期。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利率不断升高,同时存贷利差高于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当时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通胀高企、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利率。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银行垄断性较强,需求方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不高,因此银行反而有动力通过扩大存贷利差来增加利润。

  利率市场化加速了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化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生存环境,催生了新的经营模式,极大激发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出现交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竞争加剧,银行原有的经营领域受到竞争对手的蚕食,外部压力不断增加使得银行必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各国银行都在不断进入保险、证券、信托等新业务领域,银行由原来单纯的资金融通逐渐向全能性银行转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在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率不断走低的压力下,银行业开始由单纯的融资媒介向服务中介转化,开展表外业务来替代不断萎缩的存贷款业务,希望通过增加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来减缓利润下滑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大量的表外业务出现,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在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的分业经营体制下,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处于不到20%的水平。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展和完成,金融市场不断深化,金融工具创新增加,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增长,在1999年金融自由化改革完成前后达到43%左右。欧洲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在增长,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在70年代不到10%,1992年就到了33.9%,日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90年代已经达到了35.19%。在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变化。马来西亚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2000年达到了24.3%,印尼银行业达到了25.2%。另外银行还通过服务与流程创新,推动金融产品的差异化,提升定价能力;通过手段、工具与产品创新,满足风险管理需要,利率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非线性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由于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存款成本,从而使得银行存款具有了吸引力,这增加了银行可以使用的资金规模,从而减轻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银行的存款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存款由成本较低的活期存款向成本较高的定期存款转换。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的1971年,美国存款保险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比例为48.64%,而1980年为30.25%,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的199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9.13%;而定期存款的比重由1971年的30.55%上升到了1990年的46.5%。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开始高效率地使用资金,贷存比在不断上升。根据印度的数据,1990年印度银行的贷存比51.32%,2000年上升到了63.25%,2007年有进一步上升到了73.4%。随着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银行使用资金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银行越来越倾向于高利率的贷款,由于贷款利率的提高又导致了资金使用者的风险偏好增强,一些使用周期长、利率高的贷款发放出去,使得资金的期限错配的可能性增加。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行业集中度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得银行业的兼并重组更加常见,产业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这会改变了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集中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提高了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会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体系的脆弱性,而激烈的价格竞争和存贷利差减小的压力也会使得银行的利润下降。因此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行业中最脆弱的银行破产,进而起到增加银行集中度的作用。美国银行数量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减少,1986年银行机构总数为14229家,随后开始急剧下降,2009年末商业银行机构总数仅剩6840家。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会使得银行的行业集中度下降,这种变化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一般都伴随着金融贸易自由化,因此大量的外国银行和私人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打破了原先固有的少数银行的垄断格局,反而使得发展中国家银行的集中度在下降。根据印度央行提供的数据,自从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印度银行业的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是在下降的,这说明印度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是在下降的,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

  利率市场化增加了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

  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而这是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只要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商业银行就存在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利率波动的大小及银行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程度。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国内存在着高通胀率,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美国家的实际利率不断升高,而国内储蓄率却不断下降,为了获得存贷利差,拉美国家的银行普遍存在从国外银行融资借贷行为,从而导致外债膨胀,并最终导致出现金融危机。在198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中,有70家银行被破产清算,占到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6%,并最终导致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宣布重新管制利率。

  另外利率市场化也增加了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随着银行准入门槛降低、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利润会进一步减少,大量研究已表明准入限制的放松与银行利润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银行经理为维持利润的高增长,更有动机去冒险,而不能合理评估贷款风险,过度信贷和过高风险信贷问题很可能发生,并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由于银行风险的加大,使得很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出现了银行业危机(见表1)。

  总结

  根据上述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利率的自主性,使银行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灵活地确定利率,能够增强商业银行的适应市场变动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利率不再受到管制,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再加上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也在提高,会导致银行利润率下降。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的波动性增强,这增加了银行对于利率的定价、利率结构等方面的风险,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银行危机的出现。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此举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重要的一步。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我国将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另外,由于各国的情况差异较大,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何来适应新的环境,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降低利率风险等问题将会是商业银行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王佃凯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