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点染丹青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2-20 10:55
  杨柳青镇,距天津市区16公里,地处京畿要冲,为京津之门户。据史料记载:杨柳青镇外多梨树,其木质坚硬可用于雕刻。有乡民用其雕刻门神、灶王、钟馗等纸符供奉。后逐渐演变为点缀年华、祈福纳祥的新春年画。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京杭大运河开通流经杨柳青镇,漕运的兴盛,将南方精细纸张颜料运至这里,故此,习画艺者增多,出现了以画为业的手工作坊。至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年画流向全国,享誉中外。其镇六街三市,三十六村,年画作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真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当我来到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采访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都市广场,而我心中想象的那个千年古镇点染丹青的感觉已是荡然无存了。我问我自己,传统的杨柳青年画还能存在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迈进了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局的办公大楼。

  出市区南行1公里就看到一幢幢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的精细劲儿令人吃惊。陪同我一起采访的西青区文化局杨柳青年画协会会长,民间艺术复兴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名录先生告诉我说,那里就是杨柳青年画作坊的旧址。由于当地政府的扶植,20几家画店已经搬进了坐落在明清街即将竣工的仿古建筑群里。过去我对“仿古建筑”很反感,总觉得和老祖宗造的“原版建筑”有质的区别。但是,我在这里看到是雕梁画栋,那种不伦不类的赝品是无法与这里所比的。

  “玉成号”是我和李老师走进的第一家画店。和一般的传统的店铺一样,楼下是卖画的画店,楼上便是手工作坊了。经介绍,画店的主人叫霍庆顺,年过六十,是改革开放之后镇上成立的第一家个体年画手工作坊的主人。老人说到他那里作年画已经是第6代了。有西青区区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初,其父霍玉堂子承父业,开始接手其祖业的杨柳青年画家庭作坊,全家以买画为生。到了解放初期,霍玉堂联合了印画艺人韩春荣,彩绘艺人张兴泽等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用主人的话说,那可真是几经沧桑磨难,等到了“文革”的时候,杨柳青年画几乎濒临灭绝了。

  1980年老人念念不忘恢复年画艺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率领其子霍庆有、霍庆顺收集整理旧版旧画,自己雕版、自己印刷,自办展览,曾引起了当时“上京下卫”的18个市县的轰动。可是好景不长,又几经折腾后而停业。

  1992年“玉成号画店”再次开业,开业的当时受到政府和文化界的关注,中央、省市等媒体单位都相续作了报道。

  霍庆顺先生在谈起年画时显得非常兴奋,他主张完全继承前辈传统制作技法,他说:正宗的杨柳青年画就有勾线、刻板、印刷、彩绘、装裱5道工序。特别在彩绘工序的人物描绘上,“罩脸”“画眼仁”“勾睫毛”“染衣纹”“烘脸”“上睛”等都有独特的画技,绝不能“走样”,用他的话说:“差一点就不叫杨柳青年画了。”

  邢富贵,天津杨柳青富贵画庄的经理。他从画40余年,是杨柳青年画远近闻名的画师,出自邢富贵老师之手的年画遍布海内外。他告诉我:杨柳青年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半印半画”是杨柳青年画的最大特点,在艺术上受宋、元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善用寓意,装饰象征表现。但是,老人又有他的一套独立见解,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应该融入新的技术,应该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艺术也要吸收新的东西才能发展。”两位艺人谁是谁非,对此,李明录会长“和稀泥”地对我说:杨柳青年画同其他艺术一样,也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儿童题材较多。

  《莲年有余》《五子夺莲》是杨柳青年画中表现儿童题材的代表作品,从清雍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到现在还众说纷纭。画面中的娃娃形象生动,造型丰满。其中“莲”代表“连年”,“鱼”寓意“有余”的意思“五子夺莲”寓意子孙连连不断。就是这张画,在传统以中国人的民居里一挂就是几百年。

  在杨柳青年画中的财神、寿星、门神、孟子择邻、金玉满堂等为题材的作品较多,其内容大都来自于民间传说,例如:年画《门神》就是取材于传说中的专打恶鬼,驱除邪恶的钟馗的民间故事。因其人物外表怒容满目,手持利剑,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其画被视为画中珍品。

  杨柳青年画如同我国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几经兴衰和磨难。文革时期,杨柳青年画被列为“四旧”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改革开放后,镇内相继成立了几家个体画店,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文化生活习俗的改变和面对不断涌现出新现代文化载体的冲击,使得从“文革”恶梦中醒来的杨柳青年画又一次的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如今,当人们用一种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遗产的观念重新审视它的时候,杨柳青年画应该回到往日兴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