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毛泽东与北京的那些故事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毛泽东
  • 发布时间:2013-12-11 09:37

  毛泽东与北京的那些故事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13年12月26日,又是一个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120年前的这一天,一阵婴儿的啼哭从湖南韶山乡下的一座村庄里传来,他就是前无古人的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的一生掀起无数的波澜,他的逝世留下热潮不断,毛泽东他是集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传奇领袖。直到今时今日,他依然在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及定都北京的故事,与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结下不解之缘。

  埋下革命的种子

  在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前,毛泽东仅来过北京两次。第一次是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历时206天;第二次是在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历时115天。但这两次在北京短暂的经历对青年毛泽东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住皇城根下 短暂结束北京之行

  1918年8月15日,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了北上的征途。毛泽东有这次进京的机会,得感谢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恩师杨昌济。1918年6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全家随之迁往北京。杨昌济在给他钟爱的学生毛泽东的信中告诉他这样一个消息: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人提出“勤以作工,俭以求学”,并组织华法教育学会来主办此事。杨昌济希望湖南的有志青年参加这一活动。

  8月19日夜,毛泽东和张昆第、萧子升等25人抵达北平。那一晚,毛泽东住进了烂漫胡同的湖南会馆,其他人则散居在虎坊桥、珠市口一带的长沙、湘潭、浏阳的会馆。第二天,他去看望杨昌济先生。不久,为了节省住宿经费,毛泽东搬到豆腐池胡同9号(现15号)杨昌济家暂住,和看门的老头住在一间小屋里。之后因为大家分散居住,交通不便,研究留法勤工俭学的事宜不好集中,便由萧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在北京大学附近租了三间很小的房子,这就是地安门内三眼井胡同吉安所东夹道7号。吉安所,清朝时是停放皇帝棺材的地方,到清朝灭亡后变成了一片废墟,附近有条小巷,叫吉安所夹道,地方偏僻,房子窄小,但房租很便宜。

  毛泽东到北京后,杨昌济让女儿杨开慧陪着毛泽东四处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北平各方面的情况。杨开慧陪着毛泽东走过鼓楼大街,向南穿过地安门大街,先去了景山前的一条大道,隔着环绕紫禁城的金水河看皇宫。1918年,溥仪虽已退位,但仍被准许居住在故宫内。面对着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和玲珑高耸的角楼,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毛泽东定是感慨万千的。

  毛泽东在北平生活虽很清苦,但精神状态非常好。他后来回忆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差,可是在另一方面,古都的景色是鲜艳而生动的,这对我是一个补偿。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7个人合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当我们大家都挤在炕上睡觉时,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每逢我要翻身,往往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是,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了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或许,令年轻毛泽东心动的,还有和杨开慧之间那萌芽了的爱情。

  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毛泽东绕道上海返回湖南,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北平之行。

  从毛泽东的年谱上看,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平后,除同年12月率驱张(张敬尧)请愿团再次来北平,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再未进京,直到1949年3月25日率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

  北大冷遇 从未踏入故宫半步

  1949年后,毛泽东与故宫的接触,仅有1954年4月毛泽东四日内三登故宫城墙的记载,三次路线相加,他正好在故宫城墙上绕行一周。毛泽东分段且基本连续地完成了绕行,这与他的爱好有很大的关系,他说过:“《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并把登城绕圈看作“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媲美的。”

  既然登城墙绕圈是毛泽东的喜好,而且中南海与故宫只一墙之隔,又为什么直到去世,他也未曾进入故宫参观呢?毛泽东博古通今,这样一个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厚造诣的人,怎么会不对故宫收藏的历代珍稀文物感兴趣呢?

  毛泽东1918年为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北京后,为解决生计,经杨昌济介绍,到李大钊负责的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工作地点就在图书馆第二阅览室,这里陈列着全国各地的报纸。助理员的职责,就是及时把报纸夹上去,月底把报纸送去装订。平时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读报者的姓名,仅此而已。

  当时的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北京大学更是这个中心的中心,是新旧思想、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战场。校长蔡元培“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当时的毛泽东而言,这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然而,在人们的眼中,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谁愿意去理会这个来自湖南的“土里土气”的青年呢?一次听课时,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斗胆向胡适提了个问题,胡适问提问的是哪一位?当得知他是一位没有注册的旁听生时,这位少年得志的名教授竟傲慢地拒绝与他交谈,这对毛泽东的刺激很大。

  多年后,当他提起这段生活的时候,还无不感慨地说:“我职位低微,无人理我。我的一项任务就是登记来读报的人的姓名,但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我这个大活人是不存在的。从这些来阅读的人中,我认出了启蒙运动的著名领袖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我试图与他们就政治和文化的问题交谈,但他们都是大忙人,无暇去听一个图书助理员的南方土话。”但是,这时又有谁会想到这位来自湖南的“土里土气”的青年会成为世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呢?这或许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吧!

  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打击很大。这一工作,使毛泽东得以洞察一些知识分子的妄自尊大和自私自利,他们高谈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却与悲惨不幸的贫苦大众完全隔离。革命胜利之后,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怎样教育他们认识中国现实的问题,成为了毛泽东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的遭遇,并且1925年故宫更名为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公众开放,而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北大精英们努力的结果。再加上改朝换代时破旧立新的传统,使得毛泽东并没有单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故宫。

  万里长征第一步

  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村边的大路旁排着十多辆军用吉普车,这些缴获来的美式战场指挥车马力强大。就是在这一天,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出发前往北京。在出发之前,毛泽东笑着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走啦,咱们这是进京赶考;第二句是: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清华园车站进北京 一个全新的国家诞生

  毛泽东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组织并且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场决战,并且兵不血刃拿下了北京城。毛泽东在随即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党内确定将北京作为新政权的首都。而在当时的北京城内,国民党的秘密警察也在寻找机会,处处布满危机。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北京清华园车站下车,第一次以领袖的身份踏上北京的土地。当天下午,毛泽东穿着一件旧大衣、戴着一顶旧棉帽,站在敞篷的吉普车上,检阅排列在西苑机场的军队。而此时,原国民党驻防北京的司令官傅作义也在欢迎的人群之中。而在毛泽东来往西苑机场的道路两边,以及当时的暂住地颐和园,安全保卫部门则安排了大批的便衣,以防不测。

  进驻北京城的第一天晚上,毛泽东住在颐和园的佛香阁,但那一夜,他休息的并不好,第二天毛泽东就搬进了更加清净的香山双清别墅。在这座别墅里,春日赏花、酷夏避暑、秋观红叶、严冬踏雪,被称为是香山的“园中园”。毛泽东在这里指挥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占领蒋介石的南京总统府,写下了著名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49年8月23日,毛泽东由双清别墅搬进中南海,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这堵红墙之内发生的一切,时刻左右着国家的命运。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毛泽东主持新政权的组织和组成,会议的最后,朱德做了闭幕词,他的结束语是:“毛主席万岁!”从此这个口号在中国响彻了30多年。第二天,56岁的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亚洲的东方,一个全新的国家正式诞生。

  当人民广场上齐呼“毛主席万岁”时,毛泽东的回应是“人民万岁”,而这也成为此后每当国庆节时,在天安门广场上演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在整个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1949年10月1日,社会主义的诞生影响了以后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方向,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国家政治的舞台上出现了毛泽东的身影,他也成为西方世界眼中的神秘人物。

  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苏联代表团,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接见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他的开场白是这么说的:“人家一直叫我‘土匪’,前一个时期才不这么叫了;人家一直叫‘剿匪’,现在也不这么叫了。我这个‘土匪’的名字丢的时间并不长。” 毛泽东在讲这番话时的心情我们很难想象,但至少,他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成功者了。

  50年代初的中国,诞生不久的红色政权仍然脆弱,国内建设百废待兴,西方世界又拒中国于千里之外,唯一能够指望的苏联又摆出老大的姿态。已经打下江山的毛泽东再次强调:“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中南海内艰难决定 痛失爱子爱惜儿媳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平壤逼近,金日成急电毛泽东。中南海红色高墙之内,打与不打,毛泽东作着艰难的决定。

  毛泽东在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决定之后,不顾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极力反对,将他和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送到了朝鲜前线,此时的毛岸英才刚刚结婚不久,在和妻子短暂告别之后,就奔赴朝鲜战场。

  然而来到朝鲜仅仅4个多月,毛岸英就在美军的轰炸中壮烈牺牲了。周恩来总理在接到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电报,并没有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毛泽东,在经过总理深思熟虑一段时间之后,毛泽东才得知毛岸英已经牺牲了。经历丧子之痛的毛泽东却一直对儿媳保密,直到三年之后,毛岸英的夫人刘思齐才知道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毛泽东一直都惦记着大儿媳刘思齐的婚事,到了1960年的春天,刘思齐已经29岁了,毛泽东更加着急而为难,他说:“公公劝儿媳妇改嫁,怎么能说得出口呢?”后来,趁着一次子女们都在身边的机会,毛泽东笑着对他们说:“你们都老大不小了,应该考虑找对象的事情了。”孩子们笑着回答说:“如今可难找了,你给我们参谋吧!”毛泽东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你们都闭上眼睛,上街随便抓一个好了。”这时候刘思齐说:“那要是一个大黑麻子可怎么办呢?”毛泽东说:“那就认命呗!”说完自己哈哈大笑,孩子们也被逗得前仰后合。而这个时候,毛泽东边笑边看着刘思齐,刘思齐似乎也明白了毛泽东说的意思,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走进北京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进北京城,步入老年的毛泽东结束了半生的戎马生涯。经过建国之初的各方努力,毛泽东不当李自成的想法得以实现,而此时,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和战争年代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

  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1973年12月,毛泽东请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并在中南海接见了八大军区司令员。

  中南海会议室 伟人遗体保存争议

  1976年9月初,毛泽东再度病危,中央政治局成员开始在毛泽东的住地轮流值班。到了9月8日下午,毛泽东的血压开始下降,这以后的五六个小时,他已经完全无法说话,当晚,他的血压继续下降,心电图显示只有微弱反应,没有明显的心脏跳动。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享年83岁。

  9月9日凌晨,中南海202室灯火通明,中央政治局在这里讨论毛泽东的治丧工作,是否保存毛泽东的遗体成了会议争论的焦点。与会场上激烈的争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场外的医护人员守着毛泽东的遗体静静的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会议仍然没有结束。有的专家抱怨说:“天这么热,再等下去就不得了了。”

  经过最后的商议,由叶剑英、华国锋等提议,对遗体先做保存的准备,时间定为15天,等开完追悼会以后再做处理。会议结束已是黎明,而中南海内毛泽东的治丧工作才刚刚开始。

  在经历了十年的喧嚣和狂躁之后,此时的北京城显得疲惫,它静静的等待着第一缕曙光的到来。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再过几个小时的一则消息,会像一颗炸弹撞击每个人的心灵。

  遗体保存15天,意味着追悼活动结束后,毛泽东的遗体将被火化。中央政治局这个决定,应该说是符合毛泽东意愿的。毛泽东生前号召火葬,1956年他带头,在关于领导人死后遗体火化的文件上签了字。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天,中央政治局又改变决定,要对毛主席遗体作永久性的保存,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子孙万代永远瞻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包括了华国锋、叶剑英,也包括了江青四人帮,究竟为何朝令夕改,内情不得而知。

  毛主席纪念堂 子孙万代永远瞻仰

  1977年8月20日,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完工,毛泽东的遗体及几罐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内脏,被转运到纪念堂内。经过适应性处理后,遗体被移入水晶棺内。

  毛泽东的遗体保存在纪念堂地下室一间无菌、无尘、恒温的密室内。当毛泽东的遗体供瞻仰时,就用电动升降机将其从地下室升上来。遗体在水晶棺内采取气液相结合的保存方法,遗体的衣服里包着液体,毛泽东的颈部还插了一根管子,以便向遗体灌注福尔马林液,只有面部和手部处于气态环境中。瞻仰结束后,遗体降到地下室一个密闭的容器内。

  每年毛泽东的生日即12月26日后,他的遗体都要停止瞻仰一段时间,作年度性的保护。这段期间,工作人员把毛的头部和双手也浸到液体中去,以补足水份。

  在人们悲痛的痛哭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个伟大时代结束了。

  栏目主持 图片提供: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