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放:造一个园子过日子
- 来源:精品家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江南,叶放,园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28 13:02
百度“画家叶放”,出来的是近几年来国内诸多媒体对他的各种报道和转载,而且无一例外标题充满怀古之气,或赞其为“现代士大夫”,或冠以“隐士”、“名士”之名。这一切,只因为他那座惊动姑苏,令诸多国内外名人、艺术家流连忘返的私家园林“南石皮记”。
南石皮记缘起
叶放画园林,造园林,住园林,作为乾隆年间状元毕浣之后,他对园林的爱自童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他的外曾祖父毕诒策任定海知府时建造了毕园,这里也是叶放出生的地方。过年时,长辈们会带着孩子们去园子里折梅,大人们会先讲解一番,梅花的枝条如何才算造型独特,什么样的梅枝最有美感,之后孩子们奔进花园,寻找自己认为最美的一枝梅,并集中在一起评比,最优者可将这枝梅亲自插到楼上祖父书房里的古花瓶里。有一年,叶放得了花魁,那是他第一次在早晨进入祖父的书房,阳光从窗格里照进来,光影斑驳地落在书桌上,落在他插的梅花上,那样一种难言的美,小小的叶放看得呆了。如果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那自此以后,叶放心里那亩田,就是一片山水园林,就是那一枝光影中的梅花。
风雅有趣的园林生活终结于文革,彼时毕园成为“72家房客”的大杂院,七八岁的叶放眼看着厅堂被砌墙分隔,厢房被破墙开户,随处搭起简易棚,古树成了晾衣杆,曾经的园林已面目全非,而他和全家也被迫搬离毕园。但定格在他心中的诸多园中生活的画面却并未因此而破碎,儿时小径弯弯、院落深深的园林,才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
2001年,机缘来临,叶放和5位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一起买下了苏州十全街南石皮弄的一排联体别墅,他将5家的院墙全部打通,用近2年时间,将500平方米左右的空旷草地建造成了一座环山绕水,有着水榭亭台、石室花池,春夏秋冬四时皆风景的现代私家园林。
不出城郭,获灵泉之隐
在建园林之前,叶放查看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园林著作,最后看到中国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中提到“三匠七主”,即园林最终的形态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主人的意趣决定着园林的气质。于是,叶放决定按照自己儿时记忆中园林的影子,和他对现代生活的理解,来构建他的现代园林。图纸自己画,工人自己选,石材也是亲自一趟趟跑到山里去找,2003年,“南石皮记”建成,共使用50多种花木和70吨太湖石,造价200万元。园名则来源于坐落的地点南石皮弄,“记”是笔记的意思,透着几分文人的随意与闲适之情。
园子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形态,水榭、半亭、假山、石室、半栏桥、荷花池,沿着回廊和曲桥,一步一景,每一处都经过叶放的仔细推敲,多处甚至反复拆建。花木依四季顺序先是腊梅、迎春,之后桃花、紫藤、金银花,八月间满池荷花随风起,十月里石榴挂硕果。传统苏州文人的风雅生活在这里一一重现。
当然,“南皮石记”也有非传统的元素。在建造初期,富有经验的老工匠们就因为叶放创新采用了全瓦而非传统小瓦而罢工抗议。刻有书法的玻璃屋檐,更是对传统的挑战,依叶放的说法:“古人结草为庐,那草也是有不同式样的,所以用不同材质嫁接的方法也是有典可循的。”仰起头看,会发现这些草书都暗有玄机,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的意象。而石桥地面的玻璃灯带和榭内厅堂的玻璃门上,也都刻有叶放自作的各种回文诗词,“风风雨雨年年暖暖寒寒,翠翠红红岁岁花花叶叶。朝朝暮暮卿卿燕燕莺莺,觅觅寻寻处处水水山山。”寄居都市中,却能以大自然为精神依归,自得其乐,“不出城郭,能获灵泉之隐”,这是古人的造园哲学,也是叶放的心态剖白。
然而与古人相比,现代人面临的浮世诱惑岂止数倍?叶放能有大勇气从现代的水泥废墟中凭借一己之想象力拔地起园,在都市楼居中用一小角落来重拾林泉丘壑之乐,单是这样一种对大自然的单纯热爱与追求,就已是当下最值得珍惜的情怀。在“南石皮记”建造完成后的札记上,5位户主各留一段话以资纪念,大家都以为喜好古诗词的叶放,会来一段绚丽华采的文字,谁知他提笔只写了一句:“造一个园子过日子。”这是叶放的真实想法,园林原本就是生活的地方,是人离自然最近的地方。
听叶放分享造园心得
心得一:中国人擅长的其实是“借虚”
其实如果说起设计的话,我真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园林的灵魂是什么?其实园林的灵魂更有趣的是空间观,这个空间观有虚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空间关系往往是“实”地来看待,比方说借景,借景其实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我们常常很得意说中国园林“借景”,其实西方也“借”,全世界海边的房子、山上的房子都贵,都在“借景”,所以“借景”不稀奇。中国人擅长的园林设计其实是“借虚”,所谓借虚,就是借鸟语花香。如果要具体来说,就是色、味、声、光——颜色、味道、声音、光影。这个是园林中最常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观,就是虚实空间观。
不单单是园林,如果你去看江南的小房子,那些小的院落、民居,都有这样的特点。江南人的空间是很讲究的,他会在有限、闭塞的空间中让出一点点小的空间来开个天井。这个天井许多园林中也有,你发现没有门可以进去,要开窗爬进去,很小,小到我们用一个形容词叫“蟹眼厅”,就像螃蟹的眼睛一样。除了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这个天井里还会种一株芭蕉,种芭蕉的目的有一个纳景的功能,比如说春天芭蕉亭亭玉立,夏天满窗蕉荫,秋天雨打芭蕉,可以借着四季的变化来赏景。冬天没景怎么办呢?主人就根据窗的大小画好一张芭蕉图,冬天就画上去。四季有蕉可享,贵在灵活变化,即“贵活变”。
所以园林里有很多建筑,是用色、味、声、光来命名的,在沧浪亭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建筑,叫“翠玲珑”。因为它边上种竹子,所以这个建筑的门窗、家具都跟竹子有关,做得非常简约,因为做得复杂的话就跟竹子复杂的线条重叠了。它的对联很高明,因为它的横匾叫“翠玲珑”,即“翠光穿竹月玲珑”,这是一种玲珑的翠色。它的上联叫“风篁类长笛”,就是风吹得竹篁像长笛吹起一样,就是竹子跟竹子的摩擦。下联是“流水当鸣琴”,就是水流在竹筒上的滴水声音,像琴声一样优美。它没有提半句建筑里的其他人和意境,就是用声音来引发“翠玲珑”这样的一个意象。所以这种恰恰是中国文化中、中国造景手法中常用的所谓“借虚”。
心得二:日月为笔,粉墙作纸
光影,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你知道扬州园林跟苏州园林最大的区别吗?扬州园林是露砖的,苏州园林是会刷白的。有人常常用一句话“白墙黑瓦”,我常常开玩笑说这个没错,但江南贴切地讲,会讲得更有一点诗性,叫“粉墙黛瓦”。因为真正江南的瓦,你会发现它是透着青灰的,也就是林黛玉之“黛”,“黛眉”之“黛”,女孩子都知道,画眉不是用黑色画的,是一种青灰色,就是黑色中泛青的,它会配合皮肤的颜色,会比较美。所以江南的瓦是青灰之色,是“黛”。“粉”呢,因为再白的江南的墙刷了以后,两场江南烟雨过后,你会发现它留下的是一些粉,就是会把这个白色洗掉,所以说是“粉墙黛瓦”。
但是江南更多的园林会留下大的、白的粉墙,是做纸张用的,“粉墙”做纸,那么什么为“笔”呢?就是日月和光影,就是“日月为笔”。郑板桥画竹子,有个典故叫“慕竹影为本”。在元朝的时候就有画竹子的风气,文人画竹子中很有名的叫文同,你会发现他画的竹子层层叠叠的,看着很繁复。到了郑板桥的时代,觉得这个元朝人画的竹子太过重叠和繁复,怎么办呢?没有好的办法。有一天,郑板桥在竹林中散步,发现月光把竹影投到墙上去的时候是没有层次的,只有影子,他就发现这是一个天然的水墨。于是他受到启发,他画的竹子绝对没有层层叠叠的层次,很简约。这就说明了白墙在江南园林中完全是一个影墙,就是来接受投影来完成绘画、完成诗情画意的。
月呢,同时也指“岁月”,也就是“光阴”。你看江南的白墙上常常种一些藤,这个其实西方也有,就是爬山虎。春天它一根一根绿色的芽在墙上爬满,就像五线谱一样;夏天是一面壁毯,挂满的;秋天色彩斑斓,有些变黄、有些变红;冬天就是抽象的水墨线条。它也是拿来当纸。所以就变成“影”,“影”是江南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所以你去设计窗花的时候,窗花的光影对你整个室内的改变和影像的生成是非常重要的。色、味、声、光同时也是园林的借景的重要内容,它变成了园林的空间观的因素,而且它更能强调精神性,因为你选择用什么样的花木、什么样的构成、什么样的图案,它能体现这个主人是什么样的想法和思想精神。这个我觉得是非常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