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钱荒”?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金融,资产
  • 发布时间:2013-12-30 08:57

  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实质变化,它也没有主动收紧流动性,真正发生变化的是银行业。“余额宝”的诞生和它势如旋风般开启的新一轮存款搬家具有革命性影响

  过去一两周发生在中国的银行间的“钱荒”显然是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事件,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比较起二季度末的第一次,这一次看上去要温和一些。但无论如何,这样的“钱荒”的意义值得认真追究。我相信,金融高层在要求他们能够控制的发声机构克制“炒作力度”的同时,与我们一样也在尽力理解正在发生的可能的深刻变化。

  “钱荒”发生于银行间,发生在特殊的时点(往往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上报其主要业务数据时,比如季度末),其主要内容是某些银行无法达成一定的存款指标,从而拼命地、不计利息高低地向金融市场借钱。

  金融机构之间、特别是银行间资金的流入流出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甚至在今年以前也出现过每逢月末、季末拉存款、挤资金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但像今年这样连续闹出“钱荒”可是第一次。

  上周,我已经看到了相当多的评论,市场人士基本上把形成“钱荒”的原因归结于,银行信贷资产错配严重,央行逐渐收紧流动性(至少是不放任流动性)的意图更加强烈,银行计划内的来自财政部门年底的大数量存款未能如愿兑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我们先来看一下来自财政方面的情况。习惯上,中国的财政资金存在央行的一个专门账户上,平常只是用的时候才会跟随使用者进入商业银行。这样的资金运行有一点点像基础货币发行,而中国的财政部门特别喜欢年底时集中使用它们账上的钱,因此,年底时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会从中受益。但今年,至少到目前看,中央财政在它的领导的高压下没有像往年一样“花钱”。银行业没能如期得到那份甜点,看上去出人意料。要知道,那笔钱数量相当巨大,有几万亿之巨。

  还有一些专家把此番“钱荒”的原因归结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严重恶化的结果,对此,我持怀疑态度。是的,信用错配存在,而且坏账比例可能也不低。但这些问题并不新鲜,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这些问题就应该发生在当下。实际上,这些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的银行业,而且有可能让现存的很多银行最终惨败于它们自己制造的坏账之下。只是现在,这些问题还不是问题。

  我认为今年发生在银行业中真正具备革命性的事件是“余额宝”的诞生和它势如旋风般开启的新一轮存款搬家。“余额宝”在短短两个月里,就让1300亿中国普通居民的活期存款从银行搬出,落户于一个以前没什么人看得上的天弘基金名下。马云随后又以闪电行动买下了这家基金管理公司——一个“前店后厂”似的新金融机构诞生了,它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它的前台拉存款,后台以基金运作的方式管理那些货币资产。这家基金滚动使用余额宝中的“活期存款”,在货币市场上充当放贷人至今一直保持着5%左右的收益率,十数倍于银行活期存款。

  这是讽刺的,同时也是冷酷的事实,中国普通居民依靠互联网的帮助重新获得了他们资产的正回报。银行则是未来最大的风险,它们的资产不但存在着时间上的错配,更严重的,原来赖以生存的巨额存贷差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类“余额宝”彻底抹平。据业内传出的消息,至少腾讯和百度都在运作类似的金融创新,它们现在都不敢叫这些创新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更不要说银行了),它们说都是些金融创新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威力如此巨大,必将远远超过前几轮让银行存款搬家的事件。无论是2006年的股市顶点,还是2009年的信托理财暴发在我看来都无法与此相提并论。如果你仔细地观察最近一段时间的股市,你会发现投资者正在不约而同地抛售银行。大市值银行股的下跌会令大盘指数走得很难看,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更具实质意义的变化。

  最后要说到央行和它的工作。公平地说,当我建立了一个对银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的认识后,我对央行开始有了一些好感。至少在最近两轮“钱荒”的危机处理上,央行表现出了负责任的态度:它会马上注入流动性,帮助临时借不到钱的银行完成监管指标,随后一周又会快速把钱收回来。它传递的意图就是,这些银行不能马上出风险,但也只能获得临时救济。除非银行最终学会了新条件下的生存之道,否则,下一步银行发生倒闭也不是不可能的。央行为此正在做好准备。

  因此,我的看法,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实质变化,它也没有主动收紧流动性。真正发生变化的是银行业,当然了,这种变化如果最终演变成一连串的“次贷危机”,那无疑是灾难性的。现在,还没有看到那样的可能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