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疗愈之作?
- 来源:精品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村上春树,疗愈之作,公开场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30 14:05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下简称《多崎作》)出版以来,村上春树唯一在公开场合谈过这部作品,“这是继《挪威的森林》之后的第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我感到必须写百分之百的现实,才能再上一个台阶”。除此,再无他言。
《多崎作》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男主为什么“没有色彩”?“巡礼之年”寄寓了他哪些心绪?这本据村上春树本人说加入很多现实成分的成长小说又有着怎样的文学性?村上春树一如既往地将所有问题的答案交由读者自己去猜想。
村上春树小说中有一种飘忽,好像是创痛,那是一种让你宁可亲吻死亡的痛,但他又是用一种隔膜的、各种极端寂寥的方式去书写。近日,在“村上春树的巡礼之年”阅读沙龙上,学者止庵、戴锦华,译者施小炜,对这本书进行了解读。三个人从不同视角产生碰撞,而正是这所有的猜想才构成了属于《多崎作》这部作品的色彩。
遇见完满的村上春树
止庵:村上春树曾经说过这本书是成长小说,这到底是什么书?跟村上春树以往作品的一致和创新之处在哪里?
施小炜:我觉得村上春树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往往很难用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层面去概括他的一部作品。从创作手法上来说,走的是《寻羊冒险记》以后一直到《1Q84》那样的写法——写实里加了很多非写实的东西。
戴锦华:村上春树在这本书中又找到了在结构和形态上的完满,他的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而自洽,所以我觉得再次遇到了一个完满的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小说中有一种飘忽,那是一种让你宁可亲吻死亡的痛,但他又是用一种隔膜的、各种极端寂寥的方式去书写。在《多崎作》中,最后是自我承认,自我补偿。主人公作找到的是每一个有颜色的人对他的认可,这是此前村上春树的小说从来不许诺,从来不给予的。
作与社会格格不入,但他是极端低调和微末的。他把自己当作一个没有色彩的人,好像淹没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而且是其中最芸芸众生的一个。但其实他从来都有极强大和完整的自我。
无色是相对于这个五色入迷世界最大的色彩
止庵:“没有色彩”到底是什么意思?
施小炜:有一个日本读者认为,书中最后作去拜访他那些有色彩的朋友,发现他们的色彩已经失去了光芒,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反而显得灿烂起来。我觉得没有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色彩,多崎作自认为没有色彩,然而他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许多特点或优点。这中间有辩证关系,有色彩的变得没有色彩,而没有色彩的变得最灿烂、辉煌。
是疗愈小说又大于疗愈小说
止庵:我认同这是一部疗伤的小说,但不认为是疗愈。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多崎作一生三个重复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几个朋友把他抛弃了,后来的灰、沙罗再次抛弃了他,他又回到了原点。
施小炜:我觉得如果说有所得的话,就是他重新拾回信心。书中关于新宿车站的描写,在日本有好几位评论家认为小说中有“311”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的背景。关于车站的寓意是什么,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日本地震之后复兴的象征。
戴锦华:我坚持认为它是疗愈小说。如果按照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创伤最大的问题是固执,那么多崎作的生命就被永远停留在朋友们异口同声对他说“你滚吧”这个时刻。而生命要延展,他必须回到那个时刻,就是必须让创伤情景再现,重新面对。
我觉得今天所有的日本文学作品恐怕都不可能和“311”地震和福岛的核泄漏脱了干系,这个灾难深刻地牵动着日本这个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巡礼之年”是为了找到真相,而这个真相是另外一个在创伤之下变为空心人,丧失了色彩,丧失了能力,最后莫名其妙死去的一个永远的沉默。所以这本书是疗愈小说又大于疗愈小说,我认为他不仅仅回答了个人生命的创伤,而是更大意义上的无助。
“孤独”有点轻,这本小说是弃绝
止庵:孤独是村上春树作品始终贯穿的主题,也许“孤独”这个词对于村上春树的人物来讲有点轻,所以这本小说我觉得他把孤独写到你已经被抛弃的程度。这部小说跟我们现代人的处境很契合,我们每个人活得都很好,但都没有归属感。
戴锦华:其实这种“弃绝感”只有在日本社会才能体会到。比如我的朋友告诉我,他在日本跟同事共事7年,同一时刻坐同一班车回家,但他不知道对方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因为他不可以问,也不可以离开。所以像多崎作的惨痛,被逼到死的边缘,是非常符合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
文/巩晓莉 编辑/符传伟 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