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小感悟 雕与塑的对话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亲历者,艺术家,木雕
  • 发布时间:2013-12-30 14:21

  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刀锋切入木头或石头的锐利畅快。随着艺术家一刀一刀地切削,木屑或石碎飞溅撒落满地,一切重归平静,只剩作品可以些微传达出艺术家和木材或石材间的私语片段和火花。“木的私语”李超、王嶷作品展和“中意雕塑·形与灵的对话”日前分别在广州逵园艺术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同样是雕刻艺术,在不同介质之下,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

  李超VS王嶷

  用木雕和木刻“交换温柔”

  李超、王嶷两人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选择了木作为他们创作的材料,一个打木雕,一个刻木版。他们是俩夫妻,这是两人第一次合作办展览。木头上的种种痕迹保留了木的原始物性,同时,他们的双手又使木的物性有了更多的可能,带出更深一层的含义。明明是锋利直白的表述,两人的作品却因“木”的物性变得温和,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得恰到好处,交换温柔。

  李超的作品很单纯,不仅题材单纯形式也单纯,占主导的是《黏住你》系列。这是一些在整块木板中雕刻的融化的糖果和冰棍粘黏在包装纸上,坚硬木质的精致研磨,在简洁体面转折中谨细入微,制造了一个视觉游戏般的虚假真实,在转念犹豫之际,孩童般的甜蜜蜜的感觉油然而生。李超认为:欲望的追求往往破坏了念相的初衷,这是对消失的“甜”的记忆,也是“甜”的异化和无奈。

  同样还是《黏住你》,在创可贴和包裹系列中,李超所要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伤疤不能被抹去,它是修复后的痕迹,创可贴和胶布是伤口临时的家。”他用创可贴或胶布修补伤口弥合伤疤的功能来赞美这个世界上美丽的人和事。

  相对于李超偏向个人化的“忆苦思甜”,他的妻子王嶷在黑白版画中更留意观察周遭的社会和环境。王嶷的人物塑造不圆润,甚至有点神经质,却有内在的光,这显示了她对人性的把握和理解越发深入。王嶷观察市井生活,以小说家调侃的笔触来刻写,在挥洒自如之间轻松地完成了对世界的叙事,同时雕刻出人灵魂中的多个侧面。她有着诗人的怜悯和纯感知的犀利。她雕刻的青蛙、小鸟、蜥蜴等动物,有着自由又孤独的精神,让人感受其中的纹理和气息。

  徐彬VS莫罗

  中国诗意风雅与罗马神性光辉的对话

  由广州玛纪文化策划的“中意雕塑·形与灵的对话”让中国雕塑家徐彬和意大利雕塑家莫罗·华嘉意通过作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雕塑家徐彬以传统佛教为主题的作品很吸引眼球。这是一批拉长的佛像,造型依据是南北朝前后的中国传统佛像的造型,却因为拉长,而改变了原来的意义,突显了另外一种价值观。徐彬说:“当代诸多佛像的塑造都是临摹传统造型,我想塑造的是佛的精神,突破传统,塑造新的形象。我要做的是形而上的佛,外表纯朴淡泊但是形态超然写意,要表现的是东方审美的态度。这些是佛,也是佛影,就像太阳照在人身上一样,拉长的影子隐射人心。”

  与之相对应,莫罗的雕塑多是神祈。这些来自神话的神像,带有神圣而圣洁的光芒。在古希腊神话中,神和人一般,并不像中国的神话。在莫罗的作品中,雅典娜娴静典雅,丰饶之神圆润繁盛。这些作品与徐彬的作品相映成趣。

  策展人杨小彦非常看好徐彬应用在佛像上的拉长手法,认为这一手法的实施,对徐彬而言是一次雕塑语言上的突破,是徐彬在雕塑上获得自由境界的体现。杨小彦指出:“徐彬把完满圆融的佛像拉长,对于观者而言,显然有有意引入基督教哥特式造型特征的倾向,从而把对佛性的体认与对上苍的敬畏合而为一。在这里,徐彬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圆融,一种包含终极的真正的完满。”

  杨小彦说:“把徐彬和莫罗放在一起,他们一个代表东方,一个代表西方,都使用了典型的分别代表东西方的艺术手法,从而达成了一种在价值平台上的交流。这是一次奇特的交流,形与灵的交流。”

  文/符传伟 图/主办方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