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素质”齐飞——有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方法初探

  科技创新教育是以人类科技创新活动为特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都是将重点放在个人道德的培养或文化教育上,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以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任务,是关系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

  本文就目前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谋求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

  更新观念

  从近年大学生就业时出现“工作难找,工人难招”的尴尬中就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技能素质、创造力等企业重视的能力偏低,充分说明现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不足。

  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失衡”现象:如重应试技巧,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知识灌输、知识掌握,轻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等,分数与名次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单一学科文化教育依旧独占鳌头。虽然“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概念一直充斥在人们耳边,但在教育大环境下,很多学校仍是口头说得凶,行动不积极,教育急功近利现象非常突出。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应从内心更新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让学生意识到教室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水泥盒子,而是一个吸收知识的乐园。

  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让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文化教育,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实现传统课堂的全面改善。

  方式多样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一切都追求“新”,出现了各种教育新模式。越来越多的课堂实验被多媒体演示替代,一些教学活动甚至有硬性规定:“老师在课堂中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是优秀课。”虽然课堂很活跃,老师的课堂评价也非常高,然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越来越差,知识的运用水平也越来越低。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一部连续剧看完后,能记住的情节不多,而对那些亲身经历的东西记忆却很深刻。实验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知识,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大多数科技创新教育课堂中,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被搬上了黑板,实验器材成了摆设,这无疑切断了学生通向创新的道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也不应拘泥于已设计好的媒体程式,在课件流程外,可以变单向流程式设计为分支流程式,从而为师生互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除了完善已有教学模式外,还可积极探索新模式,如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式学习等。

  融合内容

  青少年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师应了解基础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工作中整体布局,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互融合,通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挖掘教学内容素材,大胆设计创新教育模块。

  此外,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还可积极推荐参加各类级别的科技竞赛、夏令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这些活动看似与学科知识无直接关系,但它们属于综合性学科,与当前社会紧密相联,创造性更强,更能发展学生智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能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

  作为科技教师,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工作与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文 湖南省宁乡县双江口中学 廖剑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