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亦有道——探秘古墓中的那些机关

  提起“盗墓”,最先浮现在脑海的便是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其实,盗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古有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由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厚葬之风兴起,盗墓也开始盛行。

  有“盗”就有“防盗”。历代王侯将相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贼侵扰,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以致机关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之一。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位农民在垦田时发现了一个大冢,墓道中安装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利刃密布。待把坑中的积水抽干,竟看见有两个人的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还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带。

  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便可沿梯而入。

  这一发现不禁引起盗墓者的思考:当悄然闯进地宫,自己面对的将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劲弩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相同,但比弓射得远,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弩的杀伤力强,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就使用了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陵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安装的,现在尚无确切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应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大于800米,张力超过700斤。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弓弩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射击。

  连环翻板

  鉴于弓弩发射有其局限性,历代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等反盗墓暗器。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cm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面坠着一个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铁索吊石

  铁索吊石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主要是在墓道顶部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个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底部铺上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的石头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的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设施安装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一般看不出其中有诈。若有盗墓者进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

  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给胆大妄为者以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为止。

  尽管防盗措施看起来很完善,但若盗墓者知晓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可任意盗掘,大发横财。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链接:历史上的“盗墓之王”

  1.最牛的盗墓者———项羽:《史记》中记载,刘邦把“掘始皇帝冢”作为项羽的一大罪过。但有学者认为,项羽掘秦陵记载未必准确,因为现代考古探测发现秦陵完好无损。

  2.最专业的盗墓者———曹操:历史上最早设“盗墓办公室”的当属三国时期的曹操。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专门研究、执行盗墓。

  3.权力最大的盗墓者———乾隆: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公元1785年至1787年),朝廷开始对明陵进行大规模的修葺,乾隆便利用这次机会“偷梁换柱”。

  4.最现代的盗墓者———孙殿英: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孙殿英是土匪出身,盗墓时的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后被讥为“盗墓将军”。

  米斯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