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青年团:被禁锢的青年一代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希特勒,青年团
  • 发布时间:2014-02-24 13:45

  2008年时,德国有部名为《浪潮》的电影一上映就赢得了不错的舆论口碑。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名德国教师在为期一周的“独裁统治”课上,别出心裁地做起了“独裁统治实验”,学生们在上课中被要求绝对服从集体纪律。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还白发设计了“组织”的LOGO,甚至直接参与一些破坏行动……故事的结局是震撼的,有位学生已经无法从实验情境中走出来,绝望之下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此片,我们可以生发出太多关于独裁者与极权体制的现象研究。但影片中学生极强的可塑性无疑最使得观者印象深刻。他们是如此容易被情境的力量所感染,被“绝对服从”的概念所俘获。电影中所揭示的现象,历史上的德国也真实存在过——希特勒青年团,在它最鼎盛的时期,成员人数达870万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

  唯一的组织

  希特勒青年团中的成员,按照年龄、性别划分为不同的团体。一般成员的年龄范围在14到18岁左右。1923年初期,青年团组织尚只局限于慕尼黑地区,随着纳粹党势力的崛起,成员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同时组织地域范围也逐渐扩大。

  一个组织要想得以长存,甚至为所欲为,消灭它的“同道中人”不失为一条捷径。当时希特勒青年团领导人巴尔杜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吸引德国青年加入该组织。许多其他非政治性的青年组织试图抵挡青年团对年轻人的诱惑,他们成立名为“伟大德国联盟”的组织予以对抗,但这个组织在纳粹的干扰之下很快变得难以维持。希特勒青年团成为了一家独大的垄断性青年政治组织。

  最初被吸引到组织中的年轻人往往都是一些具有“道德理想”的人,而产生一种“道德理想”必然是对白身所处社会境况的极度不满。事实上,这也是当时许多德国青少年对当时德国现状的态度,一战时德国的战败让这些年轻人感到白己生活在屈辱的阴影下。

  在一个个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年轻人身上,灌输一种崭新的、充满诱惑力的意识形态在此时变得轻而易举。那些成长在魏玛时代的人们也许能看清纳粹革命的本质,可他们的孩子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像希特勒在1933年说过的:“你的孩子已经属于我们了……你会死去的。但你的后代现在站在一个新的阵营里。不久之后他们除了这个新组织之外什么也不会知道”。

  代际之间家庭关系的破裂在青年团中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亦尤为明显。随着组织的强化性训练和培养,家庭伦理在青少年的头脑中渐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元首的称赞与国家的荣誉。这样就诞生出一大批告密者。他们为了邀功请赏,可以无所顾忌地去揭发自己听到的父母亲关于纳粹的不友好谈话。

  为战争做好准备

  二战迫近,一切都在为接下来的全面战争做准备。对于青少年的“洗脑”教育无疑被希特勒和纳粹党放在了更加重要的高度。一个美好的愿景和一个糟糕的现实相对比,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及其青年团组织领袖在演讲和宣誓中不断予以强调的内容。青年想要改变这样的糟糕局面,就需要付诸实际的行动,“想要生存的人必须战斗”。青年团组织对他们进行强化性体能训练、不厌其烦地灌输忠诚信念。他们天真地认为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到来了,浑然不觉自己将成为战争的祭品。

  一位德国女青年在想到即将到来的战争时,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变化:心中的一个声音对她说“战争并不可怕”,她迟疑了一阵子后,声音继续说“当你死了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她随即意识到她已经把属于自我的东西都奉献给了集体,她将变得无所畏惧。

  1939年3月,希特勒颁布了一项特殊法令,强制16到18岁的青年人服兵役,青年团领袖们的权力也大大扩展。到1939年末,逾百万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积极投身到战争中去。不管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成员,他们都坚信自己正处于一场伟大战争胜利的前夕。

  整个一生都不再有自由

  战争进行到第二年时,为了提高希特勒青年团的执行效率,适应随时到来的战斗需要,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对各年龄层成员加强了体能训练。他们肩负着扩张德意志帝国的重要任务。

  1942年后,希特勒青年团被委任以更重要的任务。他们被派发到各个占领区“看紧被占的土地”。几乎与此同时,纳粹在战场上的激烈厮杀使得兵源越来越少。

  1943年夏天,一支主要由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组成的武装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问世。这支队伍中的很多孩子还只是刚刚离开国防训练营的少年,大多生于2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十八岁左右。战场局势千钧一发。训练了不到一年时间,他们便被送到了德军驻法国诺曼底地区,抵御盟军登陆大军。是年8月,盟军在法莱斯地区对德军展开战略包围,试图全歼德军战斗主力。被纳粹意识形态灌输形成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此时便派上了用场,在战场上,不断有青年团师士兵身上捆绑着炸药,从掩体中一跃而起与敌军坦克同归于尽。这一役使希特勒青年团师伤亡惨重,一些重型武器也基本上消耗殆尽。

  伴随着纳粹统治的结束,希特勒青年团也宣告解散,由于青年团成员多数只是十几岁的孩子,盟军除了对青年团的成年领导进行战争罪起诉外,多数人幸免于审判。可那些被免于起诉的成员心中的真实想法又是怎样呢?眼见着惨痛的结局,是不是痛定思痛,反思曾经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许多青年团成员在后来的记忆中,白始至终认为在希特勒青年团度过的是“美好的童年”。

  1938年,被青年团成员奉为“超级父亲”的希特勒,在为他们的未来制订出详细计划后曾这样说道:“他们再也不是自由的人了,整个一生都不再有自由。”一语成谶。

  (张子思荐自《财经文摘》)

  文/何熠 责编/莲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