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侮辱证监会的智商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证监会
  • 发布时间:2010-04-06 10:44
  上一期《投资者报》的IPO观察版,有一篇东佳集团上市被否的分析报道。我们对该公司的最大质疑,是其近亿营业利润的构成中,主营业务利润贡献极少,大部分利润来自费用锐减、公允价值变化和政府补贴。证监会未披露否决该公司上市申请的具体原因,出于对公司招股书更多内容的怀疑,本报记者奔赴山东淄博对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并采访该公司的保荐人、审计师和律师等上市中介机构(详细内容见B01~B06)。

  看到记者发回的东佳集团照片,很难相信该企业年销售额过10亿,年利润过亿,残破老旧的厂房、锈迹斑斑的研发中心、零零落落的员工,整个工厂显得毫无生气。但公司的招股书上,却赫然体现公司发展兴旺繁荣,不但是所在行业的龙头老大,就连立邦、多乐士等全球大名鼎鼎的油漆公司也是其主要客户。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意味着什么?由于公司和相关机构大多缄默不语,我们暂时无法了解全部真相。

  公司招股书中还有其他疑点。比如,相对2009年利润过亿,2008年公司利润只有区区418万元;再如,本报记者看到的陈旧厂房设备,如何被评估成价值7亿多元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公司近7亿元的银行融资中,抵押物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公司改制和员工社保是否符合规范?公司环保是否真的达标?只需要去公司做一次简单的实地调查,和公司员工、当地居民随便聊聊,各种疑问便陡然而生。

  “上市”无小事。从决定上市到向证监会提交申请,公司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成本。首先,需要拿出数百万费用请各类上市中介机构,进行企业改制,对公司业务、财务和法律问题逐一评审;再次,如需粉饰招股书,还要动员全部的政府和银行关系,调配资金、重组资产,股东倒贴税款、利润也在所不惜。因此,企业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并不会轻言“上市”。

  东佳集团“十拿九稳”的信心何在?该公司的招股书,面对一位年轻记者的审视和追问都难以自圆其说,却敢于提交给由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其必有道理。我们认为,其胆量无非来自两方面,要么是公司认为自己有足够硬的后台,就算遇到监管部门质疑也能轻松化解;要么就是低估了监管部门的业务水平,认为发审官员们昏庸无能,只需稍加包装就能蒙混过关。

  请不要忘记,证监会成立以来阅人无数,已审批了数千个上市申请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审核经验,还建立了发行部门先期预审、再由第三方专家参与终审的审核机制。如此层层把关,还能漏过明显硬伤、让公司侥幸闯关,那真是新股发行审核机制的彻底失败。

  如果说东佳集团之所以如此盲目,是由于地处淄博苟安一隅,不知上市之水的深浅,倒也不难理解。但协助公司上市的中介机构,却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其上市保荐人是大名鼎鼎的国泰君安,上市法律意见出自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上市审计由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这些机构对证监会新股发行的审核标准和监管规则,应该熟门熟路,其敢于保荐如此企业,真令人费解。

  所谓保荐,其本意是“以自己之信誉进行担保和推荐”。可见,券商、会计师和律师本该是靠“信誉”维生的机构。证监会学习西方资本市场的管理理念,要求公司上市需由专业机构担保、推荐,并开出了一份名单——对某些券商、会计师和律师的上市服务资格进行认定,获得了资格就代表有了“信誉”。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誉与资格却不大相干,中介保荐机构即使做出有损“信誉”之事,往往只被象征性地谴责、罚款了事,不会伤筋动骨。

  “信誉”是市场经济得以维持运转的根本,但如果“信誉”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监管机构说了算,监管部门在维护“信誉”时却又软弱无力,那么“信誉”和“资格”相比,一文不值,市场经济的基础也不复存在。

  从东佳集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IPO其实是一场“有奖无罚”的游戏。粗制滥造的上市申请频繁出现,蒙混过关就身家数亿,不幸被否便等着东山再起。这是种危险的激励:可忽略不计的违规成本其实是在鼓励作恶,长此以往,资本市场势必“劣币驱逐良币”,欺诈、掠夺和愚弄将成为主流的价值观。

  东佳集团的上市计划搁浅了,这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公司99名个人股东的巨额财富化成泡影,公司前期投入的成本付之东流,地方政府和相关中介机构也两手空空。千万股民却躲过了一劫,血汗钱没被白白葬送,对此,我们似乎还是要对证监会的作为深表感谢。但是,有没有更多的“东佳集团”成功闯关?像“江苏三友(002044,股吧)”这样,上市之后再现丑闻的公司又如何处置?人们在等待证监会的调查和处罚结果,更在观望证监会惩恶扬善的态度和力度。

  事实上,发行人和上市中介机构,敢于向证监会递交漏洞百出的上市申请,这不仅是对证监会智商的侮辱,还是对当前新股发行制度的嘲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