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煤”者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煤改,煤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13 08:41
煤改后,吕梁市至少有500亿元资金退出煤焦领域
2008年,山西开始煤改,全省原有的2600座煤矿只保留1000多座,企业主体从2200多个减少到约130个。这意味着,数千名山西煤老板从煤炭经营前台隐退,或成为幕后股东,或从煤炭产业退出,进入新产业领域。
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山西煤老板们拿到了2000亿元的煤炭赔偿金。而这些怀揣巨资的山西煤老板很快便淡出了公众视野。这些手握重金的煤老板们,不挖煤,去做了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被公众高度关注。
山西煤老板在悄然撤身煤炭行业后,正以另一种姿态转战各地和诸多行业:远赴外省继续挖煤;投资新兴产业;兴办小额贷款公司??
“我转型早,没有深陷煤矿中”
张子玉是山西吕梁泰化集团董事长,在吕梁,只要提到煤企转型,当地官员就会首先推荐他。
16年前,在吕梁糖烟酒公司当司机的张子玉开始下海经商,“先盘下一个加油站,后来进入煤矿开采业。”
“煤改前,我有4个煤矿,都是产能仅为3万至9万吨的小煤矿。”张子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煤改刚开始,张子玉就将手中的4个煤矿快速处理了,前后一共得到了3亿元的补偿款,“煤改是政策,顶是没有用的。另外,一斤煤的卖价比一斤小麦还要贵,里面有泡沫,迟早要出问题。”张子玉告诉本刊记者,“几千万元的煤矿卖到了几亿元,煤价虚高,煤矿价格必然虚高,那不是泡沫是什么?我就觉得有风险了。”
从煤矿撤身后,张子玉先搞起了典当行,“煤矿关闭了,很多煤老板急需典当资源盘活资金,于是我便投资了典当行。”接下来张子玉在当地建起一个占地170亩的综合批发市场,“市场还没有建好,商铺就已经租售一空。”
2008年10月,张子玉又开始投资房地产,“投资1个亿建了8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当时,这个地段同类房屋的售价是1550元/平方米,而我的售价定在1350元,项目刚刚封顶就已售罄。”
据说,张子玉是在离石投资最多的房地产商,在他旗下总共有六七座高层建筑。
多年来,张子玉在当地做了不少公益事业,已经连续赞助10年的离石各界篮球比赛及其他各种文体活动、招收2000多名学生,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免费公立学校等,为他赢得了好口碑,这也使他获得了资源优势。
现在,张子玉的企业由创业初期的一个加油站发展成为集成品油零售、煤炭开采、房地产开发、新型建材、金融服务、基础教育、商贸物流、生态农业、物业管理、机动车检测、汽车租赁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净资产20亿元,员工2000多人。”
张子玉说,从创业至今,他从没有过一分钱的贷款和负债,张子玉自称有两个经商的宗旨:其一,以盈利为目的,不挣钱不干;其二,有1毛钱,只花5分钱。
“我转型早,没有深陷煤矿中。当初没有撤出煤矿的煤老板们现在就很难干了,好多煤企资金链已经断裂。”张子玉说,“我的小额贷款公司先后融出去2亿至3亿元,这些钱大多给了煤老板,利息(月利)1分多。”
张子玉在当地并不算最有钱的煤老板。他说,煤老板很多身价都在亿元之上,但是,这些人中很多都已经离开吕梁。他很厌恶此类做法,他说自己虽然是平遥人,但“生是离石的人,死是离石的鬼”。
张子玉说,自己的产业绝对不会走出吕梁,之所以这样,除了恋家,也包括不了解外面的情况,“风险很大。”
发现冻干蘑菇商机
汾阳人李秋娥,2008年从煤焦行业女老板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下称山宝公司)董事长,山西省食用菌行业领军人物,当地人称“蘑菇大王”。
早在2006年,吕梁开始关停规模不达标的焦化厂,李秋娥的焦化厂就是其中之一。“经常是我的炼焦炉刚建成没多久就不达标了,只好炸掉重建,没多久又不达标了,再炸。就这样,炸了建,建了炸。”李秋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焦化厂实在干不下去了,李秋娥被迫开始转型。几番考察后,她发现山西的食用菌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市场空间巨大,于是李秋娥下定决心投资1.8亿元打造自己的食用菌王国。
半年过去了,大棚里的菌棒还是光秃秃的,李秋娥赔了100多万元。她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后,蘑菇是长出来了,但和外地蘑菇相比,在质量和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拉到市场上并不受欢迎。
“蘑菇销量不好,就天天给厂里的工人包蘑菇馅的饺子吃。”李秋娥说。
经过多次出省、出国调研学习,李秋娥渐渐发现:“种蘑菇如同养孩子,关键是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2009年初,李秋娥看到一篇报道,发现了能在蘑菇行业“领跑”的秘诀。她花1000万元引进了冻干技术。
这个技术在国内以前只用于医药行业,但在很多欧美国家,冻干蘑菇在市场上占的比例将近40%。短短3年,李秋娥就成了山西省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产品覆盖30多种菌类。
李秋娥告诉本刊记者,食用菌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非常明显,承包一个大棚每年至少能收入5万元,“当地很多煤焦工人转变成了种植食用菌的农民。”
2013年,吕梁新发展窑洞食用菌15万平方米(5000孔废弃窑洞),这些食用菌的菌种都由山宝公司供应,“价值1750万元的500万棒的菌种无偿提供给农民,2013年5月至今,已经给农民们供应了200万棒菌种。”李秋娥告诉本刊记者,“买菌种的钱由政府出,市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一,县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二。”
据李秋娥估算,一棒3斤重的菌种袋可以产3斤蘑菇,每个种植户供应1000棒,至少可以产生6000元的利润。
事实上,菌种提供出去,最终只有不到20%的蘑菇卖回山宝公司,“我们是保底价收购,如果市场价格高,农民可以把产出的蘑菇卖到市场上去。”
“我们是在培育种植市场,现在并无多大利益,但是,随着蘑菇种植规模的扩大,企业是可以有利润的,市场前景很好。”李秋娥对自己选择的路径满怀信心。
顺利转型的煤老板还不多
山西煤老板转型分为两个阶段:2008年前,在煤焦产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部分人考虑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主动转向“可持续发展”之路;2008年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市场倒逼机制,大量煤老板被迫集体转型。
而煤改之后,如张子玉、李秋娥一般能顺利转型的煤老板并不多。
在山西,“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被看作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实验区。相关材料显示:该区位于吕梁汾阳市杏花村镇,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规模相当于现在汾酒集团的3倍。
山西媒体报道:经当地政府牵线,众多手握闲钱的前煤老板们投资热情高涨,热切表示愿意投资汾酒。预计用3年时间投资50亿元,新建酒业集中发展区,安排3万余人就业,带动酿酒高粱产区10万户农民致富,汾酒增加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2010年,30多个煤老板共同出资组建了“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汾投资),公司落址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是年4月,第一期工程所需的25亿元落实,“一年建设、二年达产、三年明显见效的目标指日可待。”原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表示。
据本刊记者了解,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至今仍未全面完工,“除了白酒市场波动因素,煤老板资金紧张或是园区未能按时完工的另一个原因。”吕梁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
煤老板除了投资白酒,更多的是在干老本行,“去外省接着做煤炭生意。”吕梁一位煤老板说。据其介绍,仅在吕梁柳林县就有46个煤老板在内蒙古、陕西、贵州、甘肃等地继续做煤矿生意。现在,这些在外省做煤矿的煤老板们都遇到了大麻烦,煤市疲软加之政策方面的冲击,已经迫使很多煤矿停产。
与煤矿相生的是高利贷,“很多前煤老板把资金都放给了需要融资的煤矿。”吕梁一位官员告诉本刊。
相关资料显示:煤改后,吕梁市至少有500亿元资金退出了煤焦领域。据本刊记者调查,近两年,仅吕梁柳林县用于在外省购买煤矿的高利贷就达200亿元。目前,随着煤炭行业景气度不断刷新下限,高利贷已经成为压倒诸多煤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
被媒体频繁报道的是“煤老板转型现代农业”。事实上,煤老板在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遭遇尴尬:山西媒体报道,几年前,吕梁一位煤老板出手1000万元购买专利,与中科院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后又投资2亿多元建起提取红枣精华素的新型红枣加工厂,利用高科技从红枣中提取环磷酸腺苷,临床用于治疗静脉阻塞及防癌。
“这个煤老板的情况很糟,产品研发好像出了些问题,公司从挂牌到现在还没有量产。”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
吕梁临县前煤老板李建新在投资红枣产业后感触颇深,他说,“红色农业”让他吃尽苦头,甚至怀疑当初的投资取向。
“以红枣为主的红色农业产业链相对周期长,见效慢,只见投入,鲜见回报。没有深入了解农业市场便匆匆转型,作为企业家决策太过草率。”李建新说。目前,李建新在柳林经营煤炭生意时挣的钱已所剩无几,而“红色农业”的投入缺口仍在持续扩大。
在本刊记者采访中,多位煤老板表示:他们投资的农业项目“都还没有盈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武刚 | 山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