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为什么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上

  一个演员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得了绝症。许多演艺界人士和歌迷都为他痛惜不已,记者采访时问他:“为什么是你,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竟得了绝症?”他回答:我从来都不问“为什么是我?”在我得了绝症时,我不问“为什么是我?”在我得了大奖时,我也不问“为什么是我?”

  人难免发生不好的事,人们难免会问“为什么”。然而,不管“得了大奖”还是“得了绝症”都不问“为什么”的人,是成熟的人,是活得有境界的人,这成熟,这境界,就叫“接受”。这位演员能够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特别,好像不好的事不该在他身上发生,要发生,就只能是好事。

  但有一些人,遇到人生不如意,一直在那里问“为什么”,绝不接受,仿佛世界必须听他的,可以发生什么,不可以发生什么。这是不成熟,是没有觉察。如果他们一直问下去,就把自己问成了心理上的病人。

  不要问为什么

  不成熟的人,内心有一个虚妄的自我,表现为:有了成绩,就觉得自己飞到天上了。遇到不如意,又觉得自己好惨,比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可怜。这时,那个虚妄的自我就破灭了。

  一个真实的自我,有适当的自我意识,看自己“合乎中道”,达到最高境界,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为沮”。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由。

  那些自幼生活太光鲜灿烂,携带了太多“特别感”的人,在生活向他们呈现某些真实的部分时,他们开始哭,比别人哭得更久,哭得更伤心。这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可以的,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他觉得自己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这个世界的规则适合所有的人,就是不适合他,因为他是特别的,不一般的,别人只是普通的。他是花朵,别人是绿叶陪衬;他是月亮,别人是众星捧月。别人是有限的,他是无限的;别人会死,他不会死??于是,在所有他发现自己跟别人一样的地方,他就坐下来哭。

  他太害怕自己跟别人一样,也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害怕跟别人一样,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他要一枝独秀,尽得宠爱。他害怕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自己并不独立,也不敢独特。于是,在所有他发现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也哭。一个人有太强的特别感,反而不敢呈现他的独特性。

  他问“为什么”,并不是说他在思考“为什么”,这不过是在表达一种“不接受”的情绪。在生活中,的确有一些问题很重要,关乎人生的根本,是值得人去追问的。但是,他问“为什么”,只是因为事情不如意,让他不高兴,或者因为他总想有所得,不想有所失,得了高兴,失了就问:为什么?至于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人类正在面临什么,周围的人遭遇了什么,甚至亲人朋友有什么感受,全都与他无关。他太迷恋自己,事情不顺心,他就问“为什么”,一直问,要跟世界闹下去。总有一天,他会发现哭是没有用的,要抹掉眼泪,去做点什么。

  “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是有限的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上。这两点弄明白了,就知道为什么了。

  拉比的故事

  有一天,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有一位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来访,他的名字叫孟德诺维兹(Ed Mendelowitz)。

  孟德诺维兹来自一个犹太人家庭,谈到犹太人的教育这个话题,他讲起自己小时候上的一堂课。在犹太文化传统里有一种精神导师,称为拉比。拉比不只传授知识,更教导人们学习人生智慧,培育孩子心灵成长,这个职份有点类似于我们文化里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在犹太人的一个重要节日,一位拉比给一群孩子上课。正上课的时候,拉比因为什么事离开了教室。一会儿,当他回到教室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不是在读书,而是围在一起玩耍,其中有人在下棋。

  孩子们没料到拉比这么快就回来了,心想,拉比一定会严厉地批评他们。

  然而拉比没有那样做,反而走到他们中间,坐下来,跟他们一起下棋,还用温和的语气跟他们说话。

  拉比一边下棋,一边问:“孩子们,谁能告诉我下棋的规则?”

  接下来,他在棋盘上演示这些规则,并且解释:“第一,你必须一步一步走,每步只能走一格,这需要你有耐心。第二,你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回退,走错一步就要付出代价,这需要你有勇气。第三,只有走过中线,你才可以前行,可以后退,可以左移,可以右挪,可以一步走一格,也可以一步跨两格,这表明,要得到自由,是有条件的??”

  这一幕场景,发生在许多年前的某一天,在那一群孩子中,有一个就是孟德诺维兹。随着长大,他渐渐明白,那天拉比讲的不只是下棋,更是人生。

  人生的规则

  人生如棋局,有设定的规则,每一个人都是在规则里磨砺出基本的生命品质。

  人生是一个过程,都得一步一步去走,去获得一个一个经验,去实现一个一个目标。这个人生规则是为了磨炼人的耐心。我从事心理咨询,发现心理困难有一个根源: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发展出规则意识,给自己造成了许多挫伤。例如,有什么需求或愿望,就要求立刻得到满足,如果没有满足,就哇哇大哭起来,这是婴幼儿的表现,而这种心理习惯在成人身上也会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的情况,就形成了症状。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延缓满足”,就是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等待的能力,即耐心。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只能朝前走,不能往回走,不能往后退,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我把这个称为直面的勇气。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勇气,那是因为,我们每朝前走一步,都带有一种冒险的性质,都可能犯错误。这要求我们,虽然会犯错误,依然要去尝试。人生没有退路,我们必须前行。此其一。其二,人生有艰难险阻,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害怕,却要鼓起勇气,从中穿过,而不是绕道而行,更不能一逃了之。有时候,我们虽然明白,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到。因此,勇气很重要。直面取向的心理学发现,心理障碍的本质是逃避。在遇到艰难的时候,在面对威胁的时候,一个人选择逃回去,躲起来。结果,就逃到了“病”中,在成长路上就裹足不前了。

  每个人都有对自由的渴望,都想过自由的生活。但自由不是没有边界的,不是没有条件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的保障恰恰是规则。如果我们称自由是一种能力,或者一种品质,这种能力或品质,是从对规则的尊重与遵守中发展出来的。只有当我们具备了承受自由的能力或品质,我们才可以充分地享受自由的滋味。只有当我们对规则有充分把握与运用,才可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然而,通过对心理症状的考察,我发现一种正好相反的情况:一个人要求得到绝对自由,不愿接受任何规则,他想每时每刻活在自由里,却不去创造让自己变得自由的条件,结果反而陷入不能自拔的束缚之中。从本质上看,心理症状是一种枷锁,呈现的是一个悖论:一个人没有得到无条件的自由,给自己套上了条件化的枷锁。

  文 | 王学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